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赴战场。

八路军是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在抗战中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大发展。辣么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我军又是如何解决物资保障的呢?此番就以最著名的南泥湾359旅为例,来聊一聊八路军是如何「生产致富」的。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蒋委员长断粮

抗战前期,统一战线搞得还不错,我军的物资供应,主要靠蒋委员长发饷。这一阶段,359旅的小日子是很滋润的,苟岚复地,邵家庄夺旗,上下细腰涧歼寇,威震晋北。39年回师陕北,镇守河防,也是一幅「禁军统领」的派头,威风得紧。

然而好景不长,我顽间摩擦不断,终归破裂。重庆悍然翻脸,反手对边区进行了大封锁。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遂开展了大生产运动。359旅也驻屯南泥湾,开启了自己的生产致富之路,拍板负责的是一把手王震,具体落实的是供给部长何维忠。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王震

南泥湾开荒

人是铁饭是钢,别的都能凑合,先保证部队不饿死才是头等大事。头一年开荒,萧主任还管饭,但只有粮食,副食要自己解决。

好在那会的南泥湾啊,到处呀是荒山,没呀人烟——没人烟就有野味呗。于是乎全旅几千张嘴,打猎摸鱼挖野菜,给南泥湾的绿水青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王胡子多才多艺,不时到伙房秀一手小炒野猪肉,吃完没有不叫好的。

只要能吃饱饭,大几千个壮劳力,拿刺刀修理皇军都不费劲,拿锄头修理地球算啥。359旅两年就实现了粮食自给,种菜养猪的就不说了,还引进了外来的西红柿(以前陕北没这玩意),连蜂蜜都捣鼓上了,开心农场玩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此外还种上了特货,支撑边区的金融战,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官兵在开荒劳动

自己吃饱了,就要为组织供应急需的物资,何部长还张罗起了「制造业」。

最早是被需求倒逼。比如把各级修械所改成铁工厂,打造开荒生产的工具;天凉了要建个炭窑,烧出炭来好过冬。或者是因地制宜,这边有片老林,就开个木材厂;那边有煤盐之利,就整上煤窑盐井。这都只是「初级阶段」。

等到农业上正轨后,就要搞「农产品深加工」。麻子豆子能榨油,高粱玉米要酿酒,全产业链经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美美哒。「精神文明」也不能忘,又搞了造纸厂,上到首长办公,下到美女如厕,都离不开359旅,棒棒哒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南泥湾的「总设计师」何维忠

工业化生产

随着生产越来越红火,何部长有了足够的资金,便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先是开了「大光纺织厂」,把部队里会纺纱的和工人出身的战士集中起来,连赊带买得弄点棉纱毛线,就开工大吉。

后来何部长财大气粗了,便盖起了专门的几十间厂房。然后迅猛地扩大规模,把部队里心灵手巧的都尽量派过来,人手还不够再去社会上招老百姓,直拉了二三百人的生产队伍。还在供给部下面建立了专门的工厂机关,加强管理,厂长便是前一段成了电视剧主角的甘祖昌。

甘厂长大干快上,由原先的老工人当骨干,编成十二个小组,以老带新,轮训上岗。人多了机器也要更新,原先是靠自家的铁工厂,自制简易纺机,「规模化」以后便从太原弄来了专业的铁机。

大光纺织厂最终发展成了359旅的一面旗帜,边区最大的工厂之一。君不见,连毛主席都亲自摆弄纺车给359旅供料,这广告做的,绝对是党史

最牛。

光「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厂还不过瘾,何部长又搞了「技术密集型」的「大光肥皂厂」。开始只是个小作坊,给自家官兵供点日用的肥皂。后来有钱了,何部长便看上了这个「技术版块」,找边区建设厅取经(建厅之前已经建成了「新华肥皂厂」,有成熟的技术工艺),大张旗鼓地扩大生产。

既有钱又有组织,世上便无难事,大光肥皂厂迅猛发展,肥皂、牙粉畅销边区,走向华北。

可别小看这些小日用品,那会大量革命干部与有志青年涌入陕北,形成了日用品的巨大刚需,市面上一度严重供不应求。牙粉竟也成了类似于粮食、特货的准「硬通货」,人见人爱。

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

生产越来越红火,何部长自然要张罗「物流」。359旅有现成的运输队,四五百人,近千匹牲口,基本够用。面临的新课题,主要是怎么开通路线。运输大队的办法是,每三百里设一个调度站,统管调度。每个调度站下设三四个实体驿站,为跑货的人畜保障食宿粮草。

于是乎,运输大队以延安为中心,最终开辟了四通八达的物流网。东到石岔、马头关,大家在黄河边财货两讫;南抵茶坊,顽军的官兵看得直流口水;北达靖边、米脂,榆林城里的女学生笑哈哈;西通盐池,让西北的汉回同胞也用上「工业品」。

奇怪的是,359旅手握好资源,却只是自用,没顺便干点「顺丰」和「如家」的买卖 :)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拿百度地图手绘的359旅物流网,简陋勿怪

卖方为王

除了生产、物流,下游的「销售」也不能少。早在镇守河防时,359旅便在绥德县城开了「大光商店」,利用地利挣点外快(找过路的商人朋友赊货代销,卖完再还人家本钱)。

后来大封锁一来,边区物价飞涨,高主席们赶紧满世界抛售物资,平抑物价。359旅断然乘时而起,把产业做大。全旅上下每人出两月工资当公积金,入市为党分忧。

与此同时,南泥湾的生产日新月异,为大光商店提供了稳定的货源,再要不用找商人朋友们「进货」啦。

物资紧缺的年代,卖方为王,商店迅速从小卖部扩张成了「连锁店」。不但为边区平抑物价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积累了一笔小小的基业家底。(那会都要按上级要求,平价抛售物资,359旅早就暴富了)

然而生产凭能力,销售靠关系,和边区的父母官搞不好团结,吃枣药丸。果然,359旅的干部在延长搞经营,被「城管」民兵查了,双方闹到了开枪的境地。

莫文骅(留守兵团政委)和陈正人(西北局组织部长)分别代表军地去平事,结果差点自己也打起来。直到惊动了朱老总才把事情平息。

转过年42年边区整风,还能有你359旅的好果子吃?一切违法经营活动就地取消。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整风运动

但王胡子是个有担当的好领导,拍板说商店不让开,咱就改「合作社」。全旅上下人人入股,都是社员。之前不是都纳了两月工资吗,正好当本金,还可以再自愿追加。小「零售」咱还不整了,直接改「外贸」,沿着前述的物流网开拓商路,做大做强。

挣了钱,全旅上下一起分红,不分他那没溜的边区卷,直接发「硬通货」小米。逢年过节,合作社发粮发肉。若是在战斗中牺牲,或者家里遭灾生病,更有一大笔抚恤救济。组织暖人心啊。

359旅生产致富,打仗其实也不差

从40开荒到44南下,359旅在短短的四年间,迅速「生产致富」。不花组织一分钱,官兵每天粮食敞开吃还有二两多肉,每年从里到外发两套新军装,毛巾、肥皂等日用品也能用上。这待遇,除了吃「美标」的驻印军,怕是全国第一了吧。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毛朱检阅359旅

359旅的大生产之路,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生产上,农业为基础,工业为导向,实现衣食住行的全方位自给。销售上,对内只平抑物价,不投机倒把,要挣钱得靠「出口」。

内控上,全军事化管理,有单位,包福利。最后,大义法统上,讲政治听指挥,中央一声令下,便把万贯家业撇给边区,放下算盘拿起枪,南下新长征去了。

有趣的是,抗战中各路军队的生产经营,倒是都体现了其政治属性。359旅是典型的红区「计划经济」。新四军的富7师则是白区「二轨制市场经济」的玩法。

国军的经营天才王耀武,活脱脱一个军中「官僚资本」。北军的「药剂师」孙殿英,则是因无权无势被倒逼出了「自主创新」。这些以后有机会再一一细聊。

最后再聊些题外话,359旅后来战绩欠佳,是否真的是因为搞生产消磨了战斗力呢?并不是。

其实王胡子一伙疲软,主要是因为南下时伤了元气。但就剩下的这点「骨血」,也是绝境死战存下的,没失了老六军团的脸面。君不见,北返途中血战鲍鱼岭,陷入重围的359旅敢于山呼海啸地连打白刃冲锋,硬是踩着弟兄们的尸体砸开通路逃生。

看这「刺刀见红」的好作风,那西野「头牌」的罗元发教导旅,屯子镇突围时也就不过如此了吧。至于刘转连支队,老主力就717团一个营,能和国军的百战精锐过上几手,还待咋地。

抗战中八路军是怎样保障后勤,甚至“生产致富”的呢?

罗元发

故曰,359旅与其他老部队相比,抗战中的战斗历练确实不足,但这并未严重影响其战斗作风。该部后来的疲软,主要还是由于南下时伤了元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