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水產養殖業的傷心事,其實每年都在發生,從扇貝死亡到海參死亡,動輒幾十億的損失,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他們一次次跳進水產養殖的坑,是因為這裡面除了風險,還充滿希望。

最近的水產災難比較駭人聽聞:大連90%的圈養海參熱死了,有的海參養殖戶甚至絕收。

有海參圈就像有礦,他們曾經因為海參發財,也因為海參破產。成也海參,敗也海參。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被熱死的海參。

1 從非典開始的海參瘋狂成長之路

2003年春季,駭人聽聞的非典席捲中國多個城市,電視新聞中每天固定播報死亡病例、疑似病例、感染人群的數量。

一天天上升的死亡病例讓人談非典色變。

那個春天,很多人僅僅因為發燒就被隔離起來,有家不能回。

非典引發的恐慌讓大街上流行口罩大軍。

那一年,生產口罩的商家賺了不少錢。

更賺錢的,還不是口罩,而是營養保健品。海參是在那一年成為全國人都認可的滋補品,從大連走向全國。

此前,海參是大連人冬季裡像儲存白菜一樣儲存的農產品,全國人還並不那麼認它。

那一年,海參開始供不應求,價格大漲。

2 瘋狂發財的黃金十年

哪裡有暴利,哪裡就有資金流入。

大概就是從非典的那一年開始,大連和遼寧沿海周邊的養蝦池陸續變成了海參池。

此前,這裡曾經是全國最大的對蝦產地,後來由於養得太多,近親繁殖,種質退化嚴重,蝦池災害爆發,像今天的海參一樣,對蝦也遭遇集體死亡。

蝦池變身海參池的前幾年,養海參比做房地產還賺錢,海參行業吸引了大批資金湧入。在大連及周邊沿海的海岸線上,密密麻麻的蝦池改造的海參池星羅棋佈,蔚為壯觀。

開車沿著海邊走一趟,你會驚訝於人工的力量。這些佈滿海參池的地方,原本是海邊的潮間帶,或者靠近海邊的陸地。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非典過後大概有10年的時間裡,海參都是市場上的寵兒,價格連年創新高,包裝一個比一個豪華,海參專賣店的裝修一個比一個奢侈。

2005年建成的萬達華府是大連當年最好的居住區之一,商業繁華,租金奇高,萬達華府的商業街已經問世,就被海參商們看好了,沒幾年時間,這裡的商業公建幾乎被海參專賣店承包了。

位於大連商業區青泥窪橋的大連商場一樓,將幾個海參專櫃擴大為海參專賣區,專櫃裝修豪華,入駐的海參品牌也極盡奢華。

只要與海參沾邊兒,基本都被看成有錢人。到2008年左右,大連街頭的海參品牌一下子冒出好兩三百家,琳琅滿目。之前當成初級農產品沒有品牌的現狀很快被打破。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3 老齡化社會的消費升級成為另一隻推手

非典對海參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將這個行業推向風口的另一隻手是中國經濟持續十幾年的發展以及老年化社會的形成。

人們有錢了,開始注重健康,海參、蟲草、燕窩成為人們追逐的高檔食材。

也許你無法相信,海參最大的銷售渠道其實並不在專賣店和商場裡,而是在醫院裡。起初,對海參有認知的是外科手術醫生,病人從他們這裡離開的時候,總是要問一些醫囑,醫生一般都會告訴他們,回家吃一點海參,有助於術後體力的恢復。

很多人照做,一些去看病人的人,也拎上2斤海參,表達對病人的關心和誠意。

這個說法到底有多少科學依據,一直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吃過的人說好,這個市場就越來越大了,有些術後病人連續幾年把海參當藥吃,每天一根。

後來,隨著禮品市場的瘋狂和老齡化市場的升級,海參找到了它最好的銷售方式:禮品,尤其是給老年人的禮品,進而擴展到商務人群。

這個人群要麼是剛需,要麼是有消費能力。

大連的海參品牌已經不滿足於在沿海地區的銷售,在得京城者得天下的營銷思維蠱惑下,大連海參的專賣店開遍北京的商業網點、高檔社區。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4 像炒房地產一樣炒海參圈

高額利潤將資金源源不斷地引向了海參行業,人們像炒房地產一樣開始炒作海參圈。

大連沿海潮間帶上的海參圈建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價格也越來越高。有人不直接養殖海參,僅僅依靠炒作海參圈就賺走了大量財富。這跟炒房子是一個道理。

大連海參圈價格高企以後,炒家們開始像外圍擴張,遼寧沿海、河北、山東、福建,大中國的海岸線被海參圈包圍。養殖海參的成本越來越高,利潤不斷下滑。

投資一個海參圈養海參的成本從幾萬元上升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供求關係不斷被改變,海參養殖戶一夜暴富的夢想不斷破滅。

從可以查閱到數據看,2013年,大連的圈養海參面積還在50萬畝,到近日發生海參大量死亡事件時爆出,圈養海參的養殖面積已經超過了98萬畝。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煙臺漁民養殖海參的畫面。來源:大小新聞

5 海參養殖全國開花

海參養殖面積的增長帶來的是海參供貨量的激增。海參市場越來越難做,擴張到南方的海參養成後投向市場,海參市場關於地域之爭不斷升級,大連海參以期用養殖地域跟外地的海參區分開來,其實,這背後,不是地域之爭,而是在大連養海參的大連人和在南方養海參的大連人之間的老鄉之爭。

隨著南方海參養殖面積的擴大,海參市場固有的格局被打破,原來大連海參佔據半壁江山的局面逐漸被退化成三分天下有其一,其餘的三分之二中,山東佔去了一半,另一半給福建、河北、浙江等地佔有。

隨之,市場上出現大連野生(底播)海參、大連圈養海參、山東海參、福建海參這樣一條鄙視鏈。

就像西藏蟲草一樣,人們在市場上見的最多的字樣是:大連野生海參。其實,這個品類在大連所有的海參中,也只佔6%,這個數字再被三分一下,就只剩2%了。

也就是說,消費者只有2%的機會可以買到真正的大連野生海參。

分散在大連、山東、福建等地的海參的市場策略又有所不同,大連海參主打品牌營銷,是個賣海參的就像做品牌,至今沒有一個品牌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加多寶那樣的壟斷地位。山東海參則是去品牌化,主打原料;餐飲渠道所用的海參,則是福建海參主導。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6 2013年分水嶺顯現

到2013年,海參市場出現了分水嶺。

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讓海參市場陷入了低谷,餐飲業的海參幾乎下降了一半,禮品市場也大大受挫,剩下的,只有民間的消費,而這個消費量遠遠無法消化持續十年的海參產業的供給量。

海參的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好多當年信誓旦旦地揚言要做中國海參第一品牌的商家紛紛表示,這個行業沒法做了。

由於判斷失誤,有些大連企業用積累了多年的收入再投入大海,建設海洋牧場,或者再包海參圈,而海參的生產週期一般需要三年,今年投下的海參苗,三年才能長大。這就像不斷暴雷的P2P平臺一樣,由後面的收入來補前面的投入,一旦遭遇天災或者市場行情不好,後面的續不上,企業的資金鍊也隨時處於崩潰的邊緣。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7 最苦的行業裡匯聚了最富的人

水產養殖從來就不是看上去那麼詩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朋友圈裡騙鬼的人設。

在農林牧副漁行業裡,水產業是付出最多的行業。那些養海參的,即使看著賺錢,一般人也遭不了那個罪。一年到頭腳上的那雙水鞋就足以說明問題。

海參圈邊上搭的窩棚裡,環境極其惡劣,有時看起來令人作嘔,是的,那些腰纏萬貫的養參人就是住在這樣的環境中。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辛苦,只是能夠看到的表象,它的背後,還有更多隱藏的風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連是中國對蝦的主產區,後來,一場系統性疾病,就會讓全城的蝦死光光。

在海參產業爆發性發展的時候,也有人提前發出預警,不要讓海參成為第二隻對蝦。

沒想到悲劇很快就發生了,僅僅在一週時間裡,大連的海參出現了大面積死亡。

上週日,央視二套現場的聚焦讓這一坊間傳聞變成現實。大連地區海參受災面積達95萬畝,海參死亡率達90%,海參死亡數量6.8萬噸,直接經濟損失68.7億元。

哦,原來海參是會死的。此前,獐子島披露扇貝死亡時,被惡搞了多年,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海里養殖的生物,其實存活率非常低,死亡是常態,不死才是新聞。

海參是怎麼死的?有人說,當然是熱死的,大連地區持續多日的高溫天氣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少見過的。不僅僅是海參這樣的海洋生物,連人都受不了。

但是,水產養殖專家卻給出了另一個觀點是:這麼大面積的爆發死亡事件不應該是一種因素造成的,高溫只是一個誘發因素,棲息在海參圈底部的海參在高溫作用下,得不到海面循環來的氧氣,憋死了。

高溫下海參大面積死亡的現象並不是今年才發生,這幾年,山東等地多次發生過夏季氣溫過高造成海參死亡事件。

很多養殖戶投入了上千萬養殖海參,他們常年泡在水裡,像伺候孩子一樣伺候著這些水裡的搖錢樹,僅僅一週時間,這些搖錢樹就集體自殺了,真的有養殖戶曾蹲在海參池邊上放聲大哭,那是他們的全部心血,全部家當,就這樣化為一池汙水。

68000噸海參熱死了,養殖戶眼淚還沒幹,市場著什麼急漲價

8 漲價要不要那麼急不可耐

關於大連海參大面積死亡的新聞後面,總是有這樣一句話:海參要漲價了!這才是海參人要說的重點:今年海參要漲價,趕緊買吧。

商人總是會率先嗅出錢的味道,市場的敏銳不禁讓人有些心寒。那些死亡的海參屍骨未寒,海參池邊哭嚎的養殖戶還沒來得急抹乾眼淚,那些手裡有囤貨的人就開始慶祝了。曾經,他們恨透了自己手裡賣不出去的庫存。

不到一週時間,海底的海參還在夏眠,海參市場的漲價幅度達到了30%,有人預估,到秋冬海參上市時,活參的價格會翻一倍。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圈養海參的大面積死亡是一場天災,養殖戶可能損失掉一生的財富,海里的海參雖然還沒有收到死亡通知,但是池子裡有的隱患,海里也並不是高枕無憂。

海參這個產業,在大連農業中,被認為是支柱產業,一年的產值在300億元以上,全國的海參市場可以容下1000億元的蛋糕。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難熬,每天都有人想要離開這個行業。

從2003年非典開始,到2013年八項規定,中國海參整整走過了10難的黃金期,此後,再也沒有那麼開心過。(宋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