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後就被父母獨自鎖在家中,只有中午才有人回去餵飯,長大後會情感缺失嗎?

小貓與小默



嬰兒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對人的一生來說都是最重要的階段,這時候的發育比之後任何時期都要快。出生之後的嬰兒最需要的是穩定的撫養人、吃喝拉撒睡有人及時回應並且能夠時時滿足。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大人建立信任,解決自己內心“能不能活下來”的疑問,才能夠通過大人給予的及時回應,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被期待的,相信他人、相信外界是安全的。


孩子能夠時時刻刻地被照顧,TA會覺得自己很安全感,生活的環境也很安全。相反,滿月之後就被父母獨自鎖在家裡,中午有人回去餵飯,孩子只是身體慢慢長大,但是在心理的發育一定會有缺失。


這種缺失在孩子小的時候,極有可能表現在與撫養人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方面,還可能出現哭鬧、怕生、不說話、情感淡漠、甚至封閉自己。長大後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深遠,比如有關缺乏安全感方面,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生活,在社會交往中這些孩子可能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壓抑自己、不敢對別人提出希望和要求、不會處理與愛人的依戀關係等。


除了心理方面的影響之外,滿月的孩子在身體、大腦發育上都處於高峰期,這個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刺激,還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所以,父母們有再大的困難,也不能讓孩子在一個沒有人陪伴、沒有回應、沒有愛的環境下長大。


蘭海


按照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孩子在嬰兒期主要是形成對這個世界信任和安全感的問題。當孩子渴了餓了,卻沒有人照顧他,他就會在心裡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冷漠的,不安全的,沒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他就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逐漸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將自己的情感需求降到最低。尤其是在依戀關係上,他很容易形成“迴避型”依戀,也就是對人際關係不感興趣,但也許會將情感投注到對事物的依戀,比如有的人喜歡玩遊戲喜歡打麻將,卻沒法跟人發展情感。幸運的話,有的會成為工作狂,但大多數有物質濫用的現象,如酗酒等。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以後進入親密關係時,跟伴侶可能會出現問題,表現出情感冷漠等現象。有時能找到同樣“迴避型”的伴侶,兩人表面相安無事,有時找到“焦慮型”伴侶,在婚戀關係中出現一個追一個逃的模式。在自己養育孩子時,常常會不自覺重現自己的創傷,比如,可能會對待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敏感,跟孩子連接困難,導致孩子表現出異常哭鬧,對人情感需求過多或過少。


不過孩子已經順利成年,也許在後期或者一些關鍵時期得到外來的心理營養,能夠對他早年的依戀模式有一定的修正。那就沒必要為以前困難時期不得已的選擇而內疚。如果孩子的確出現一些人際交往困難或者是親密關係中出了問題,尤其是在自己養育下一代時很容易重現創傷,這時可以進行一些干預,比如參加心理諮詢等。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收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約


這樣的情況放在現在講究精細育兒的時代,真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在70、80年代出生的人,就很好理解了。就算自己沒經歷過,鄰居或者身邊的其他小朋友也都會有同樣的經歷。畢竟那個年代,家家戶戶好幾個孩子,父母都要下地幹活或者工廠上班,爺爺奶奶都還要拉扯自己的孩子,所以根本沒有其他辦法。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經歷,也是很多人難以忘卻的一段記憶。



特定社會環境,造成了這樣的家庭情況。

70、80年代,正趕上中國整體狀態進入朝氣蓬勃的時代,一夜之間,工廠的煙囪冒的煙更多了,地裡幹活的農民更起勁了,知識分子都在新華書店門口排隊買學習資料了。

那個時候的年輕父母,不到最後分娩那一刻,都不好意思在家休息。只要出了月子,就趕快回廠裡或者下地幹活了。

而且,那個年代很多父母都是將孩子放在家裡,中午下班匆匆趕回去餵奶餵飯。 所以,那個時候經常會有家裡小孩兒被自家養的豬進家裡咬死、小孩兒翻身自己掉進鍋裡等慘劇發生。



年輕的父母,散養的傳統,並沒有更多的育兒知識和經驗。

那個年代的育兒觀念,都是傳統的散養方式,父母只負責生下來,至於能否活下去,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到80年代這種情況還相對好一點,但是散養的傳統依然延續了下來。

因為當時的育兒觀更多是口口相傳或者言傳身教,從婆婆媽那裡學來一點,或者和鄰居交流得來,並沒有系統的育兒知識。

那個時候年輕的父母正是朝氣蓬勃為四化努力奮鬥的階段,這些許“兒女情長”似乎並不是很重要!



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會有兩種極端佔相當大的比例,一種是對父母的埋怨之深,讓孩子長大成人對家庭沒有任何感恩的心態;另一種是從小缺乏對父母的關愛,於是擇偶標準更傾向於能給自己父愛或者母愛的人!

要知道,在孩子身體發育的同時,心理發育同樣重要!

包括現在很多父母都一樣,更多隻關心孩子身體發育是否健康正常,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育。導致孩子性格偏激,容易叛逆,長大以後,對於親朋、社會更多是埋怨,而不是感恩!

當然,現在說起當年的這些記憶,更多隻是單純的回憶和探討,並沒有比較好壞之說,畢竟,誰也沒有選擇出生在哪個年代和什麼樣的家庭裡的能力。

關於那個年代,你或者身邊有哪些可以分享的記憶呢?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注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點贊、分享!

帶娃的那些事



看到這個問題,只想問:父母到底有多忙?忙到能把才滿月的孩子就被父母獨自鎖在家中,只有中午才有人回去餵飯。問題問的不是孩子能否平安長大,而是長大後會有情感缺失嗎?答案是長此以往,會有情感缺失,還伴隨著孩子的安全問題。到底是誰家的父母,會如此對待這麼小的孩子?

拋開其它問題先不談,剛滿月的孩子,哭了、尿了、拉了、餓了……都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與滿足,孩子的身體健康與情緒發洩,要如何去處理?在此期間如果孩子生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出了什麼問題誰負責?不要說孩子還小,沒有什麼獨立的思想與要求,其實,孩子對於自己的感受,在不會說話之前,都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一旦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回應,長大後的孩子會各種叛逆,不聽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引起父母的關注,哪怕父母覺得那是問題孩子也無所謂。從小缺愛的孩子,對人冷漠,不輕易相信人,會自卑,做什麼都沒有信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的需求,需要得到父母及時的回應;孩子的安全,更需要父母的防護。只有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才能讓孩子成長為快樂的孩子。成長為讓父母少擔心的孩子。


幸福媽咪成長樹


會!

一定會!

肯定會!

必然會!

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樓主說只做討論,我來闡述一下為什麼一定會發生情感缺失的原因:

第一,0-3歲是孩子人格發展是一個關鍵時期。

0-3歲的重要性我實在不想再說。古人說三歲看老實在是有道理。一個孩子三歲前的生活狀態決定了ta人格的基本方向!而樓主所描述的孩子生活方式,是孤獨的,是沒有任何交流的,更是不常見的。這樣的養育方式養育出來的孩子,人格是一定存在一定缺陷的!

第二,環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影響很大。

環境,是人格塑造的另外一個後天因素。一個孤獨的環境長大的孩子,ta的人格形成會是什麼樣的?基本上可以斷定的是,這樣長大的孩子,孤僻,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極度的渴望愛和幸福。

第三,良好的情感培養需要社會性的模式學習。

社會性的模式學習是良好的情感培養最好的方式。我們強調原生家庭就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往往會直接模仿父母的情感關係和情感方式。而樓主所描述的孩子的養育方式,我看不到任何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社會性模式!

綜上,這樣長大的孩子,情感缺失是一定存在的。如果ta足夠強大,可能會利用外在條件掩飾得很好,但是內心卻是騙不了人的!終究會有一天,在某個點上被觸發,爆發出真實的情感缺失問題!

給予這樣的孩子多多的愛心和關注,儘量用常態的家庭溫暖去影響ta,改變ta,接納ta!



我是宸媽,小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懂點教育,懂點心理,懂點教育,喜歡我的頭條歡迎關注!

宸媽碎碎念


80年代很多雙職工的家庭都是這麼做的。並不奇怪,大人都很忙,我想很多人也沒有時間去想對孩子好不好,只想著,得去工作才能養活孩子,再者稍大一些就送去了,託兒所,(也就是現在的幼兒園。)

在農村,家裡大人下地幹活去了,孩子們也是獨自放在家裡的。

聽媽媽講過,那時候剛分了獨立的田地,又沒有機械化,所以每天都很忙。

我們小時候,出了月子,媽媽就要出去幹活了。沒人看孩子,又得下地,就用布條搓個繩綁在腳上,活動範圍最遠到炕沿,其實那麼小的孩子根本不會動,但家裡人還是擔心。還好那時候村子裡比較安全,民風也比較好,大門也不會上鎖,鄰居聽到哭聲也會跑過來看看,照看一下,再不就是託人捎話,媽媽才慌亂回來,給餵奶,給換尿布之類的。媽媽說,看了也非常心疼,但是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沒辦法才這麼做的。生活所迫顧不了那麼多。

家裡孩子多的,就是大的照看小的,有什麼事,就跑出去找人,一般人都會過來搭把手。

等我們稍大,活動範圍就到院子裡了,他們會把門拴上,並不鎖上,為的是不讓我們跑出去,我家老屋房前是小河,房後是小樹林,出去了怕危險。等我們7,8歲的時候,就真的關不住了。到處跑。

我只記得4、5歲之後的事情,之前的事情基不記得,我記得每天家裡大人,匆忙回來,匆忙又走了。沒人照看,傷了腿的哥哥,我都會在家院子裡守著他,還要餵雞,餵鴨,(都是大人拌好的食)一天也很忙碌,根本沒有時間想其他。

現在回想回想,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沒覺得有什麼。我也是有兩個孩子的80後媽媽。

所以我認為,有沒有情感缺失,還是看除了餵飯,在孩子的眼裡看到了什麼,心裡悟到了什麼,後期跟家裡人的溝通,跟家裡人的相處,才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家兒女初長成


過去養孩子沒有現在這麼精細,那時候的父母看似都心好大,其實也是生活所迫,題主所說的問題是80年代的事情,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的。我聽奶奶說,我的三姑的鼻樑上有一個疤痕,就是小時候被老鼠咬傷的,那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奶奶將姑姑包裹好,放在炕上,就出去掙工分,不掙工分,到年連飯都可能沒得吃,沒有辦法,只能這麼做。

等奶奶回家後,就聽到姑姑使勁地哭,臉上全都是血,才發現姑姑被老鼠咬傷了,那時沒醫沒藥,只能自己癒合。現在聽起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過去確實是這樣的。一個年代說一個年代的事情,過去養孩子大多如此。

但是不能不說的是,剛滿月的孩子獨自放在家裡這麼長時間是很危險的,因為孩子有可能不小心堵住了口鼻,導致窒息。

養孩子是個精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有時家長的一個疏忽,就有可能置孩子於危險之中啊!


沛澤媽讀心理


以前或許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也聽過我爸媽說過,小時候家裡窮活又多,大人和年長的男孩都下地,年紀大點的女孩在家看弟弟妹妹,很多孩子一天也沒見父母抱過。總之我是不能想象這樣的情景的。

即使現在的社會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雖然我個人認為這很不可思議,是令人髮指的行為。這麼小的寶寶都是按需餵養的,只有每天中午才去喂一頓,寶寶受得了嗎?我幾乎都能想象到他聲嘶力竭的哭聲。做為母親的我真的很難受。我的小寶10個月,即使白天有外公外婆看護,我也會趁空跑去看看他,抱抱他。大寶就更不用說了,是我親力親為一手帶大到幼兒園。真的不敢想象一個這麼小的寶寶要被鎖在家裡,別說他長大會不會情感缺失,我都懷疑他能不能長大?

我相信他的父母的確有自己的苦衷,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因為生活所迫。但是,既然選擇生下他,就應該好好保護他,照顧他。如果是父母都在,一個人去上班,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再做做手工之類的,雖然日子可能清苦些,至少能照顧到孩子。如果是單親又沒有人幫忙,可以做些小買賣,比如在廣場公園賣氣球玩具,在市場賣水果蔬菜,我開店的,周圍也有些媽媽帶著孩子做生意。一個媽媽賣雞蛋鴨蛋之類的,她的女兒也是出生後不久就跟她一起在街上,孩子睡在嬰兒車裡,哭的時候她就抱著,忙的時候周圍的小販也會幫她抱抱,就連顧客也體恤她,經常自己裝袋。我甚至見過,一個菜販子,在自己的電動三輪車上裝了個鐵籠子,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就躺在裡面睡。生活就是這麼殘酷。但是我很佩服理解他們的父母,即使自己為生活所迫也沒有撂下自己的責任。不管怎樣,日子總能過下去。為什麼非得把寶寶獨自鎖在家裡?

可以說他的父母是極不負責任的。那就別生可以嗎?說到這個我就想哭。

我的三樓租了一戶人家。他們大寶跟我大寶年紀相當,他們小寶跟我小寶又只差七個月,租了不到三個月。我經常聽到夫妻吵架,孩子哭 。上個月底夫妻倆打起來,我在樓上聽到他們小寶聲嘶力竭的哭聲,真是心如刀割。這個月初,我又聽見樓下孩子哭了好久,我一路巡聲到了底樓,他們的大寶站在門外哭,還有些涼意的黑夜,孩子只穿著一件T恤衫,光著屁股和腳。我問他爸爸媽媽呢。他說媽媽帶弟弟走了,爸爸還沒回來。一直哭,不管我怎麼哄也不管用,也不肯跟我上樓,大約在樓下哭了一個小時吧,我給他披上大衣,直到他爸爸回來。當時我真想他們還是搬走吧,我這人最看不得孩子受罪,可是別人家的事兒我又能管得了多少?搬走了看不見我的心好受點。

總之,孩子在這樣環境下長大別說他自己會怎樣,就是旁人看了也受不了。


441898488


百分之一萬會情感缺失。

為啥這樣說呢,其實研究表明,孩子雖不會表達,但他是會感受的。當週圍沒有人陪伴時,他也會感到孤獨、無助、痛苦、煩躁、害怕,甚至覺得來到這個世界沒意思。

我聽過一個心理學家講過類似案例,如果你讓一個未成年人獨處,那就是把他放在了無回應之地,他的需求得不到回應,他的感受得不到回應,他的情緒得不到回應。孩子內心感受到的是絕望。


沒錯,孩子能感受到絕望,他會有種想離開這個世界的感覺,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們做了個調查,對五千多對中外的新生兒猝死現象做了研究發現,無病猝死現象高發地竟然是在美國,原因是,美國人習慣讓新生兒自己睡覺。這無疑就是把孩子置於無回應之地,導致孩子的靈魂感覺不到關愛、溫暖,而想離開。於是,猝死現象就發生了。這都是有實例依據的,不得不重視。


其實我們知道孩子小的時候,需要人照顧,陪伴,哪怕目光對視,他就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似乎在和你交流,但如果這種需要關注的感覺得不到滿足,慢慢地他就壓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變得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很多人體現出壓抑型人格,還有的會感覺特別缺愛,有的脾氣古怪、性格暴躁,有的長大容易得抑鬱症,無論那種,都不利於孩子成長,對孩子的人格形成都造成一定缺失。

就拿我來說,雖然沒到滿月就沒人管那麼嚴重,但三四歲有記憶起,常記得我媽去地裡幹活把我鎖家裡,再大點農忙時乾脆讓我在村裡和小朋友玩,晚上回來了,我也回來了。就這,我感覺我現在都安全感缺失,也比較缺愛,也容易感到孤獨。雖然不能說完全是那原因造成的,但真的有一定的因素在裡面。


但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小時候不代表一輩子。也許不受影響的人也有。對去情感缺失,不知誰還有類似感受,能說說嗎?

我是小燕子快樂育兒故事,和你一起分享我的見解、故事,希望幫到每個提問者和有類似困惑的人,歡迎關注、評論、點贊、收藏、轉發。

小燕子快樂育兒故事


天呀,我覺得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才剛滿月的寶寶就獨自丟在家裡半天,你都不怕寶寶出事麼?的確寶寶還小不會翻身,不會出現掉下床的情況,但是寶寶的手會動,萬一把被子衣服什麼的拽到臉上,發生什麼意外父母是要後悔一輩子的!

還有寶寶那麼小,基本兩個小時就要喂一次奶,不然他不餓的難受麼?一想到寶寶一個人餓的使勁哭,哭的沒力氣了才昏睡過去,醒來之後繼續餓的大哭,我的心就揪著疼。我的寶寶五個多月了,奶奶負責帶寶寶,我出去上班都不怎麼放心,總是叮囑婆婆要餵奶,喂米粉,千萬別餓著我們家寶寶。

至於你說是80年代的事情,因為我不曾經歷,所以無法設身處地的著想,可能那個年代的人有他的無奈吧,但我還是不贊同的。這樣肯定會對寶寶性格造成一定影響,希望你能善待自己的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