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面膽小在家裡卻很活躍,應該如何幫助她改變?

Joanna3182234416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會受父母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父母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外面很膽小,在家裡卻很活躍的性格,其實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在家裡很活潑,說明父母在家裡處處順著孩子,孩子一哭就什麼都滿足她,像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主。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要及時地進行引導,不能放縱自己的孩子。同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達的方式,避免傷害到孩子。
孩子在外面很膽小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於不熟悉的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反應,也不知道該跟陌生人怎麼相處,所以孩子更多地會選擇沉默或者是觀察。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對其進行引導了,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那麼應該如何解決這種情況呢?
1.多與孩子溝通,建立安全感。父母要善於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做孩子的朋友。同時,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讓她覺得她不是自己一個人,他還有父母陪伴,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2.多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多出去走一走,接觸外面新鮮的事物,多於陌生人接觸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不但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同時可以開放他的內心,與陌生人多交流,父母要進行及時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3.教會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可以通過角色的扮演,教會孩子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交流,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從而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果還有疑問的話,請關注【愛物志】,獲取海量信息!

愛物志


其實窩裡橫的孩子的性格特點基本上屬於欺軟怕硬。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性格,一般都和家長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控制不住自己脾氣,但又給孩子過多呵護的媽媽特別容易培養出這種窩裡橫的孩子。


我們先來說說發脾氣這件事情。如果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經常發脾氣,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遇到困難,發脾氣;心情不好,發脾氣;需要關注,發脾氣。再加上媽媽如果對孩子特別呵護,特別容易妥協,每次孩子一發脾氣,媽媽就立馬滿足了孩子,幫助他做本該由自己完成的事情。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發現發脾氣這個辦法特別好用,而且特別簡單,根本不用動腦筋,簡直是萬能法則。久而久之,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後果,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會明顯落後於同齡的孩子。就算孩子想說,也未必能準確地描述自己的需要和主張。


說完了發脾氣,我們來說說為啥孩子在外面特別慫。孩子剛接觸外面的時候,一定也會嘗試用發脾氣這招,很快他就會發現根本沒用,沒有人去遷就順從他,在家裡呼來喝去的那一套在外面不管用。換句話說,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跟別人打交道,就會感到膽怯害怕,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樣的“兩面派”性格。


那如果孩子已經變成了這樣,要怎麼引導呢?


01、制定明確的規則,並堅決執行:孩子這樣的性格,我們要及時給予糾正,首先,在家裡,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哭鬧甚至打滾等行為,不要妥協,家裡大人商量好,教育孩子,所有人必須保持一致的態度,免得孩子以為哭鬧打滾這樣的方式有效,或者找誰誰誰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無理要求。時間久了,寶寶就知道了,這樣是不對的,這樣是對的,就不會一味的蠻橫不講理了。


02、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在外面,家長要以身作則,教給寶寶,如何與小朋友打交道,大家一起玩,不是把孩子扔在那裡,自己在一旁玩手機。因為孩子知道,自己在家裡那一套在外面是行不通的,所以她還不知道該怎麼與別人打交道,家長要慢慢的引導孩子與小朋友玩耍,一起做遊戲,玩玩具等等,要如何去交流溝通。


同時,在家裡也要營造一種平等相處的氛圍,鼓勵寶寶的正確表達方式,家裡就是一個小社會,讓寶寶養成家裡家外一致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從而出門就不會害怕,會更加自信的與小朋友交往。


財媽說


對於孩子學齡前兒童,這種情況比較常見,要分析原因,父母可以對症幫助孩子調整。

一般來說,孩子在最熟悉的環境中——家裡,最親近的人——家人面前,安全感最強,因為她可以預期在家中所有的言行舉止會有什麼對應的結果——一般都是被滿足,或者被家人接受,所以她可以放心活躍的做她想做的事情。

而她在外面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他們不知道環境是否足夠安全,互動的人會怎樣回饋他們的行為,所以面對未知的可能性,為了能儘可能的讓自己感到安全,孩子會更多的觀察,也不會像家裡那麼放肆。

如果孩子在外面過於膽小,父母卻是需要找一下原因,幫助孩子提高適應能力。

可能的原因

  • 孩子是不是比較內向

內、外向是一種遺傳性強的個性特質,它雖然通過後天培養引導能夠有一些變化,但是基本上比較穩定。內向的孩子更傾向於從自身內部獲得能量、滿足和安全感,在輕鬆、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內向的孩子更容易活躍和放鬆。

  • 父母或其他撫養人在外面的表現如何

首先看看作為父母的自己在外面是比較活躍,還是自己也不愛說話。有的家庭是老人帶孩子,老人是不是在外面不太願意交流,他們自己比較安靜,也不希望孩子太鬧騰。孩子的行為會模仿家長,另一方面家長也沒有提供可以活躍的機會。

曾經在一次家長課上也有家長提出類似問題,當我問她自己和愛人在外面表現如何時,她想了想說,其實她自己更願意宅在家裡,不得已的聚會,她基本上更願意坐在角落和某個好友交流,不會太活躍。

  • 孩子的安全感比較差

有的父母要求過於嚴厲,或者忽視了孩子的需要,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可能表現出膽怯、退縮,在同伴交往中更容易忍讓,在外面做事更容易猶豫,進入新的環境中會花比較長的時間觀察和確認是否安全,整體來說活動量小,活動強度更低。

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中,因為環境是安全的,可預期的,孩子會表現出活躍一些,但是到了陌生的環境中,對孩子是一種壓力,孩子的注意力會關注在環境是否安全上,而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到遊戲等活動中盡情玩耍。

需要父母及時關注並儘早幫助孩子調整

1、如果是內向孩子,我們應該儘量尊重她,引導孩子建立自信最重要

內向孩子的自信需要建立在父母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懷上,和父母的親密感上。如果父母總是看他們種種不順眼,是獲得不到理解和接納,只能收到無盡的批評和糾正,這樣的孩子無法建立自信心。所以,越是內向的孩子越是需要一個能給予認可、鼓勵的能量加油站--真心理解和關愛他的父母和家庭。可以參考我的頭條文章

《內向孩子有"情商"潛力,這樣教育才能激發腦力天賦》

2、父母做好榜樣

我們沒法給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如果父母自己在外面也不活躍,就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班上有一個特別活躍的孩子,小小年紀組織能力特別強,她的父母也是各種活動的組織者。雖然沒有刻意教,但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3、多陪伴和溝通,建立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安全港灣,孩子內心只有充滿安全感,他們才有能量去自由自在的去探索外部世界,才會活躍起來。所以父母每天應該花一些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比如和她玩半小時遊戲,你做配角,由孩子做主;可以每天固定一些時間和孩子聊天,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解決問題。孩子的安全感會在和父母的親密感,壓力疏解後慢慢建立。

4、發現孩子的長處,並著力培養

幫助孩子培養一項能拿得出手的長處,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因為孩子總是尋求價值感,她們展露長處的時候,不僅自己很開心,還會收穫別人的讚美,這會激發孩子更多的展示自己。

5、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

有時候孩子在外面不活躍,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和同伴交往,或者曾經有過交往的挫敗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孩子溝通、處理矛盾的技能。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中國人民大學管理碩士,北師大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專注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歡迎關注“婷媽育兒筆記”。婷媽有話說:孩子在外面膽小,在家裡卻很活躍,這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很多孩子,這樣兩極分化嚴重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觀察:

1.孩子在家裡比較受寵,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所有要求,來者不拒,孩子在家裡整個就是一個小霸王,而在外面卻不能為所欲為,孩子的心裡有落差;

這個應該是大部分孩子內外不同表現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學會合理的拒絕,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讓孩子提早體驗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能及早形成免疫。我家孩子因為爺爺奶奶的過分寵愛,也有這個情況,正在慢慢引導中。

2.孩子缺乏安全感。這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成員時有紛爭,當著孩子的面爭執;媽媽的陪伴比較少,孩子因分離焦慮導致……針對不同的原因,我們需要不同的方法引導。

3.孩子自信心不足。孩子只有感覺好時,才能表現更好。家庭成員注意時時鼓勵孩子做不同的嘗試,注意鼓勵與表揚是兩種不同的反饋,一定要區分好。表揚主要針對事件的結果,做的“好”還是“不好”,關注的是“好”或“不好”,而鼓勵針對做的過程。比如我家孩子,今天午飯後主動幫忙洗碗,我說“謝謝你幫媽媽洗碗,洗得很乾淨,還擺放整齊”,孩子就覺得受到了鼓舞。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長最關注的,需要我們細心觀察體會,對症調整,而不是籠統的對待。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哈。

我是婷媽,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努力踐行不懲罰、不嬌縱的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婷媽育兒筆記


這個現象不用擔心,許多孩子身上都有,主要看嚴重程度不足,大概分三大類:

1. 孩子比較理性,界限感清晰,面對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環境,孩子就放得開,相反情景,孩子就謹慎。遇到這種情形,家長不用擔心,孩子比較獨立,有自己的思想和世界。家長需要的稍微注意的是孩子的情商和同理心培養,因為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了許多與人打交道的機會,常常換位思考能力較弱。家長需要常常帶孩子參加一些幾個家庭聚會或者團體活動,鍛鍊機會多了,能力自然就有了。

2. 孩子確實膽小怕事,怕與陌生人打交道。面對這種情形,家長就需要注意了。是否父母管教方式太嚴,規則太多,限制太多,從小就指責孩子。孩子做錯事,就猛批評,所以孩子為了自我保護就膽小怕事,在外面就壓抑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回家就在熟人面前充分暴露,來補償在外面的缺失。

3. 安全感不足,性格上膽小。這種現象可能與缺少父愛母愛,童年創傷等等有關,需要父母在孩子12歲之前多多給與關愛,支持,陪伴,慢慢調整。

總之,孩子出現"窩裡橫"現象,一定不要著急,分析原因,對症下藥。


積極家庭教育


看了幾篇回答怎麼都說孩子在家活躍是“窩裡橫”呢,嚴重不認同,真是“窩裡橫”的孩子那問題不在孩子身上,在父母身上,孩子的成長是靠父母的教育和引導的,真是“窩裡橫”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況且題主說的是在家很活躍,“活躍”和“窩裡橫”可是倆概念,而且在家活躍對應的是在外膽小,那我就聊聊這個膽小的問題。


膽小是壞事嗎?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這應該是性格原因吧,龍生九子還各有所好呢,孩子膽小其實是對世界認知太少,無論動物也好、人類也罷,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這麼一個階段,就算是大人,我們在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的時候遇見陌生的人還會小心翼翼、倍加謹慎呢,何況是個4歲的娃娃,孩子還處在認知階段,對熟悉的人和事當然會放得開、玩得起,對陌生的環境,肯定會比較謹慎,這也就體現在膽小的方面,何況又是一個女孩。

當然這也跟家庭有關,我們可以聯想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他們的孩子,父母是怎樣的人,孩子又是怎樣的性格,或許我們能窺得一二,有些父母大大咧咧,性格豪放,育兒也是“奔放型”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當然會對陌生事物接受要快一些,看上去膽子也大些,相比家庭性格“溫柔含蓄”的,孩子肯定也要內斂一些,接受陌生事物慢,當然也就“膽小”一些。

以上所說的屬於外部因素和家庭影響,但是人的性格有些也是與生俱來的,我一個朋友家的孩子,比我兒子還小1歲,那叫一潑辣,一起出去玩的時候,一個人跑在前面,也不怕摔倒磕破,摔倒了爬起來接著跑,半米高的臺子愣敢往下跳,那會我兒子連上去都還得大人扶著才敢上,這就是差距。

其實我兒子也屬於膽子很小那種的,遇見陌生的人比較謹慎,不敢說話,有次去商場有賣家搞活動,送小朋友氣球,我兒子很想要,但是也不敢上前,用乞求的眼光看我,讓我幫他拿一個,孩子的可愛不就體現在這裡嘛,要不然還要我們這些父母做什麼啊。當然,孩子小的時候膽小覺得可愛,長大了可能就成為了一項性格缺陷了,所以趁孩子還小,這種性格還是可以校正的。後來,我就帶著兒子經常出入各種遊樂場,讓他自己交朋友,多接觸陌生人,我會教兒子怎麼跟小朋友打招呼,怎麼和小朋友一起玩,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該怎麼辦,被人搶了玩具該怎麼辦,孩子很多的行為是都是靠家長引導的,你引導正確,那成長起來就是個好孩子,引導錯誤,長大那就是個熊孩子。


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孩子膽小的問題,多帶孩子出去看看世界,多接觸陌生的環境,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處理問題,孩子只有在無助的時候才會感覺害怕,教會他成長的本領,在陌生的環境裡他也能從容應對。


花椒有料


這個問題也是我很關注的,所以看到第一時間點了進來。

孩子在外面膽小,但是在家裡卻很活躍,有些像我們俗話說的,“窩裡橫”,我女兒今年六歲,也是這樣,現在好了很多,以前也是典型的窩裡橫,用她爺爺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家孩子都這樣,一到外面去就是淑女了。

以前的時候看到外向的孩子會很羨慕,活潑開朗,討人喜歡,但是誰說,孩子都得外向,活潑呢,每個孩子性格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獨特的亮點,但是,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就變得膽小,不敢主動交流溝通,就急的不得了,誠然,膽小,不是一個好的詞,要好好的鼓勵孩子,鍛鍊孩子。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不要對寶寶過度的保護和溺愛,現在的孩子在家裡享受萬般寵愛,爺爺奶奶的,外公外婆的,爸爸媽媽的,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係,這個時候,作為家長,首先要改變教育模式,讓寶寶嘗試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適時地鼓勵他,引導他。寶寶會漸漸鼓起勇氣。

2.教給寶寶懂禮貌,守規則,創造跟外界交往的機會,在人際關係中,充分尊重別人,遵守共同規則,同時家長積極配合,給孩子創造機會,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玩,多接觸同齡的小朋友,讓她學會前和合作,鍛鍊寶寶處事的能力。家長要有耐心,寶寶由膽怯變得勇敢大方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絕對不僅僅是隻想辦法讓他變得不膽怯,而是要從本質上提升寶寶的自我力量。在這一點一點成功經驗的過程中,寶寶會逐漸產生這樣的自信:我能行! 

3.家裡和幼兒園,學校的態度要一致,家長與老師一起,探討,互相配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和人際交往的方法。

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跟孩子一起長大的過程中越做越好。


顏如美玉


孩子外面膽小,在家裡活躍,這是很多小孩存在的一種現象,作為家長比較擔心,正如題主所言問,這種情況作為家長該如何去做呢?小編來解答這個問題。

其實,作為家長對於這種情況不用太過於擔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是孩子本身性格使然。

比如有的孩子活波好動,比較調皮,天不怕地不怕,在家稱王稱霸,在幼兒園也是調皮搗蛋,成天讓老師告狀,不讓家人省心,有個俗稱叫熊孩子,這種孩子不會有題主所擔心的外面膽小,家裡活波的憂愁了,熊孩子的家長巴不得在外面能膽子小些,至少來自外部的壓力少一些,這種情況一般是男孩子的專利,但也不排除例外!

有的孩子懂事文靜,做事有板有眼,很有主張,跟個小大人一樣,基本不用家長操心,你根本不知道小腦袋裡怎麼想的,心智在家裡比較活波好動,出去有點膽小,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家裡她對周圍的人和物都很熟悉,她有安全感,她能放的開,出來以後,她對周圍的人及事物不熟悉,有點不適應,甚至畏懼,這種感覺會隨著她的成長和對周圍事物熟悉慢慢適應,然後就慢慢膽大起來,這種過程其實叫成長。這種情況無需家長幫助,千萬要避免一點千萬不要逢人就說我家孩子膽小,認生,本來這種情況持續一月就過去,讓你這樣一講,要往後延長好長時間,甚至跟隨其一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潛移默化,言傳身教!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性格異常文靜,太害羞,小性子,不太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在外異常膽小,其實嚴格說來這不是孩子本來的性格,是被家裡人培養成的性格,這種需要家人特殊去幫助。常帶她出去和小朋友玩,跟她找幾個要好的小夥伴,有空就帶她出去逛逛熟悉周圍的人和物,多鼓勵少批評!家長多跟孩子進行交流,重視孩子的想法,然後讓老師多費些心,多關注下,總之,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家長長期努力!

總之,孩子家裡野,活波好動,外面膽小,這是正常情況,無需家長特殊對待,這就是小編的看法,有不當之處,還望擔待海涵!


寶媽寶馬520


我家寶寶很小,但是我卻也能發現寶寶在家裡很活躍,出去很膽小!

平時我上班,寶寶由婆婆來帶,婆婆帶孩子的方式就是,從不吵他,孩子一哭一鬧,就什麼都滿足他,所以這點可以看出來,家裡人把他寵上天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不出門,經常在家裡,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他出去看見別人就會很膽小!

我在休息日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過幾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次:

第一次,我爸媽帶著我和孩子回姥姥家,整整四天半,我兒子誰都不讓碰,人家摸他一下都不可以,就只會咧著嘴笑笑,在旁邊沒有人的時候,就會撒了花的玩了起來,要是看到誰想抱他,就一下子都鑽到我懷裡,誰要是抱著他,保多久哭多久,不屬於逗逗他,轉移一下注意力就可以的!

第二次,我領著他去公園,他自己的小皮球,另外一個小朋友,比他大一星期,抱著他的皮球就跑了,我兒子看著人家抱,走卻不敢吭聲!

在家裡,卻翻了天玩這玩那,聽見音樂跳舞,想要什麼東西,不滿足他就發脾氣,用哭的方式讓奶奶妥協!的雖是小事,但是足以看出來孩子在家裡活躍,出去卻很膽小!

都說前三歲孩無論孩子各個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不過我覺得六歲之前慢慢的改變一下孩子都是可以的!

我最近這段時間上成半天班了,有時間帶他經常出去,沒事了就去我爸媽那店裡,旁邊有很多鄰居,見了孩子就逗逗他,去的次數多了,我覺得他也沒有那麼膽小了,有時候還故意找人家逗樂!

有時候我帶他去市內的娛樂場,讓他去跟小朋友去玩,剛開始他不知道去找人家玩,都是人家過來找他玩,但是次數多了,我明顯發現比之前好得多!

第三個,就是大人一定要做榜樣,有的大人也是在家比較活躍,出去不怎麼說話,所以無形當中就會影響著孩子!


所以發現孩子的問題,就要想辦法即使幫助他!


碩碩媽咪每日分享


我想到了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經常帶孩子出去,去商場,去公園,去遊樂場,去景點,去親戚家,去朋友家,總之走出家門。

教孩子與人交流,與人打招呼,與人說話,與人分享。慢慢來,重複來,用耐心與愛心引導孩子,日復一日定有花開時。


在引導孩子融入群體時,父母要注意方法,不要一直刻意說“不要怕”、“跟他們玩”、“去呀去呀”、“膽小鬼”、“你看,他那麼勇敢”等等,刻意說這些,刻意強求,孩子反而會很反抗,不敢往前。

父母首先要平常心,與孩子一起融入到群體中,表現出與人交往說話是很平常的,適當鼓勵孩子往前,如果孩子不願,就停下,儘量不要再逼迫,只要每次都很平常態的以身作則給孩子看,每次都輕輕的溫柔的鼓勵孩子,孩子有一點點前進就表揚鼓勵,堅持就一定會勝利的。


在外面,如果孩子因好動要做什麼事,父母儘量適情況放手讓孩子去做,但要在一旁引導關注孩子。比如在餐廳吃飯,三四歲左右的孩子有的喜歡走到別人餐桌面前看別人,有的父母不好意思,馬上把孩子拽回來批評,像這種情況,父母要先向對方微笑表示歉意,並順著孩子,告訴孩子要稱呼叔叔阿姨什麼的,這時別人往往抱以微笑,孩子也會覺得與人交流很平常。

去小店買東西,小額或等額可讓孩子自己付錢,次數多了孩子會顯得很老練,我兒子兩歲二個月,都喜歡自己把東西放收銀臺,給錢。


總之,針對這個,就是常帶孩子走出家門,平常心態引導鼓勵孩子與人交流,父母以身作則,日復一日,定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