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腎,不要依賴藥

現在人們都很注意養生,特別是腎臟的養護。腎是健康之本,腎功能健康了,人就年輕。但是大多數人養腎護腎都是靠一些保健品和藥物,藥房中的養腎藥物也層出不窮,價格還都不便宜。但是小編在此建議大家,養腎不要單靠藥物,是藥三分毒,要以健康的方法養腎護腎。

养肾,不要依赖药

據我國部分地區流行病學調查,成人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約為10%,主要發病人群為中青年,廣東則高達12%。臨床常見很多病人,自覺很“正常”,很“健康”,但一檢查就發現有慢性腎臟病。除去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患者不重視體檢或沒有及時查尿常規;飲食習慣不規律,暴飲暴食,進而引起代謝紊亂,加重腎臟負擔。壓力大、過於疲勞,容易誘發高血壓,導致高血壓性腎病。

如何護腎補腎?《生命時報》特邀廣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羅仁教授詳談。

中醫、西醫說的腎不是一回事。現代醫學說的“腎”主要針對解剖結構及功能而言,主要是泌尿系統,其功能主要是清除體內毒素、及過多的水分;協助機體調節血壓、電解質、酸鹼平衡,產生紅細胞和保持骨骼健康。

中醫所說的“腎”是一個更大的概念,針對人的五臟六腑整體功能系統而言,是臟腑中的一個“髒”,中醫將其所藏之精氣看作是生命的原動力,是水火之宅,內寓真陰真陽,又有稱其為“命門”者。

中醫認為,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藏精,主生殖和生長髮育,與性功能相關;精生髓,孩子的生長髮育、聰不聰明也和腎有關;腎主水,司開闔,對水液的輸布和排洩有重要作用;腎主納氣,對呼吸系統具有重要意義;腎主骨,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骨質疏鬆,就是腎虛的表現之一。總而言之,中醫裡腎的功能包含了現代醫學中的內分泌、泌尿、生殖、呼吸、神經、血管、消化、免疫等多個方面。

臨床上,出現下列幾個症狀,就要看是不是腎虛了:腰痠腰疼(是最常見的腎虛表現)、下肢無力、牙齒鬆動、脫髮、陽痿早洩。腰脊痠痛、精力匱乏可見於疾病狀態,也可見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分為軀體性、心理性和社會交往性3種。

軀體性亞健康常有肌肉痠痛、疲乏無力、倦怠、腰背痠痛、食慾不振、腹痛腹瀉、心慌氣短等表現。

心理性亞健康表現為過度緊張、焦慮、暴躁易怒、興趣低下、睡眠不好、記憶力減退等。

社交性亞健康表現為人際關係緊張、家庭不和睦、孤獨、冷漠、自卑、虛榮等。

一些慢性病患者也可能同時存在亞健康狀態,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患者通過藥物治療控制了病情,但身體上還有上述不適,也可考慮為亞健康。建議最好到醫院請相關科室的醫生進行檢查,以明確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每年兩次尿檢,腎病早發現

如今,網絡上流傳著各種補腎偏方,具有片面性、侷限性。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單論“補腎”這個概念,其本身沒有錯。但不能聽取片面之詞,而要請醫生提供飲食、運動、心理、藥物與非藥物等綜合調理方案。

第一,保持良的心理狀態,學會合理減壓。不要害怕腎虛,更不能捕風捉影地給自己亂扣腎虛的帽子。要記住,就算真的腎虛,也可以通過合理治療痊癒。此外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作息規律,避免過度疲勞和壓力。

第二,堅持運動。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夠提高代謝功能,增強人體抗壓能力。

第三,均衡飲食。食物不可以過於寒涼,也不可過於燥熱,冷飲冰棍、煎炸燒烤類食物都要儘量不吃;不暴飲暴食,避免消化系統和代謝系統紊亂;少吃口味重、過鹹的東西。多飲水,不能等到口渴再喝,待出現口乾、尿黃等症狀時,身體已經缺水了,中醫稱之為陰虛內熱。

第四,定期體檢。尿常規每年至少查2次,如果發現蛋白尿、血尿,要遵醫囑繼續查明原因,及時治療。腎病具有明顯的隱匿性,人們常忽略它的重要性和危害性。“有個學生本科五年中,一次體檢都沒做過,結果研究生入學體檢時才發現蛋白尿、肌酐高,並進一步查出嚴重的腎病,不得不退學休養。”提早發現腎病最簡單的途徑是每年做1~2次尿檢,如果感覺到水腫、貧血,或身體不舒服了,就可能到了很嚴重的程度。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飲食與戶外鍛鍊是增強腎臟功能、養腎護腎最好的方式。當然,這是腎臟日常護理的建議,如果腎臟真的出現了健康問題,還是要儘快去醫院就醫。千萬不要自己胡亂買藥進行治療,以免耽誤了治療,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