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改名的“花样”扶贫

□见习记者 邓丹华

在汝南县常兴镇,提起全国优秀农民工、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改名,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起吕改名扶贫的事,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啧啧称赞:“人家种地为致富,改名种树为扶贫。”

吕改名的“花样”扶贫

村民在大棚里劳动。

吕改名是常兴镇王集村吕台子村人。该村共有270人,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4户36人。吕改名也从小就品尝了贫困的滋味。因为家里穷,吕改名长大后入赘到本镇崔屯村小李庄。为摆脱家庭贫困,他干过泥瓦工、养过猪。2015年底,吕改名得知种植三红紫薇是一项效益非常好的产业,于是决定改行从事花木产业。他拿出自己多年挣的180万元钱,租赁和流转土地160亩,从美国引进三红紫薇苗3万株,兴建了48个大棚,开始苗木繁育。

温室的幼苗在水肥的作用下,拔着节往上长。48个大棚每棚繁育幼苗10000株左右,至少在温室里生长2年。整地、建棚、插苗、浇水、给苗木打杈,工序复杂,需要人手多,吕改名就把50多名贫困人员和留守老人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后当产业工人,负责苗木的管理,每人每天最低收入50元。像施肥、整地等劳动强度大的工种,每人每天100元,仅工资支出一年就需要100万元。吕勇家以前是贫困户,2015年起,他和妻子都在公司务工,每年能挣8万元钱,家里不仅盖起了小洋楼,还供应儿子女儿上了大学。

开支大了,钱从哪里来?“以地养工。”吕改名说,他将幼苗移栽到大田里,采取苗木与花生、苗木与西瓜、苗木与小麦等间作套种的方法,既不影响苗木生长,每亩每年还多收入1000多元。今年,吕改名还将辣椒、中药材与苗木套种,雇了20多名附近村的贫困人员负责田间管理,每人每天除50元工资外,还按效益发奖金。

看到这些,村民们争着要给吕改名打工。对此,吕改名说:“我先探探路子,等经验成熟了,把村民们的地都流转过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