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dǒu lì

斗笠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是斗篷里的主要类型。

斗笠是一种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在农村广泛使用,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

别具特色 华溪笠帽 编制工艺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梅仕珍老人坐在窗户前编帽顶。据说,在华溪像梅仕珍这样懂得全套编织技术的目前已只有三四位上年纪的老人了。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笠帽的制作虽然繁琐,但制作工具却非常简单。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今年40岁的刘付华据说是华溪社区唯一一个还会编帽皮的“年轻人”。

笠帽又名斗笠。关于斗笠,早在《诗经·小雅·无羊》里就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说明古人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笠帽了。

华宁县华溪镇,斗笠从《诗经》中的牧场穿梭流转,在这里曾得到整个集镇群众传承,因为据说华溪笠帽竹编已有上百年历史。

近日,记者走进华溪探访了这一在华溪居民指尖上流转的传统手工艺。

七旬老人的编笠生活

华宁县华溪镇位于华盘公路中间,距县城27公里,全镇东西横越24.5公里,但南北宽不足2公里,俗称“华溪一条槽”。在华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张回东带领下,穿过几条狭窄村道,记者找到了正在家里编织帽顶的七旬老人梅仕珍。

虽然是下午时分,但老旧土墼房内显得有些黑暗,舍不得开灯的梅仕珍老人正坐在一面窗户前,借着从窗外透进来的光,拿着宽、厚仅一毫米左右的竹蔑,娴熟地编着顶帽顶,旁边则堆放着两三垛等待编织的帽皮。“只听老人们说,华溪笠帽编织技术是从墨江那边传过来的,具体什么时候传入就不知道了,反正我婆婆她们那会儿华溪就有人编笠帽了,我们也是五六岁时就会编了。”说起华溪笠帽编织手艺由来,今年已经71岁的梅仕珍说。

据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经济形势下,华溪镇的老人、小孩就在家里给村集体组织“副业队”编笠帽,一个人编一天可以换得六七个工分,折算成钱也就两三角。壮劳力则白天下地干活、早晚休息时间参与编笠帽。那时侯,老人一家六口人就靠着老夫妻俩边干农活、边编笠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为提高生产效率,华溪笠帽编织从那时起,就有着严格细致的分工:帽顶、帽皮、帽里、帽檐、扎边、梆边、刷桐油等各道工序都是分开完成,最兴盛时全镇一年能做12万顶左右。

也许是多年形成的生产习惯,即使到现在,华溪社区居民依然保持分工协作生产的传统,即使像梅仕珍老人这样会做笠帽的全套工序,她也一直只做帽顶这一道工序,其余则由其他家来完成。

小笠帽里乾坤大 工序繁琐道道精细

一顶斗笠,看似简单,实则包含十分复杂的工艺流程,因为“每一顶笠帽都要选用5种竹子、经过六七道工序才能加工出来。”坐在家门口制作帽檐的66岁老人刘玉芬介绍,编笠帽只能用新长出又未变老的竹子编,所以还有很强的季节性。

刘玉芬制作帽檐的工具很简单:一块麻布垫在大腿上,一把手掌大小的刀将一筒竹子分成多层宽、厚均在1厘米左右的块状竹蔑,再用一根锄头把大小的棍棒沿已刻出的凹槽一拉,一块竹蔑又被分成十多根1至2毫米的细丝。其间,刘玉芬不用任何防护手套、测量工具,全凭几十年经验把握竹蔑的长、宽、厚尺寸。

今年40岁的刘付华据说是华溪社区唯一一个还会编帽皮的“年轻人”。在刘付华家门口,记者看到她编帽皮的工具也是一把刀、一块木板和一个拳头大小的方形石头。据介绍,从11岁跟随父母学做帽皮,刘付华编织帽皮也快30年了,30年的经验让她凭着眼力、手力,就能用刀撕出一条条宽、厚仅在0.2毫米左右的竹蔑,并在上百条竹蔑间上下交错穿插编织帽皮,而且没有任何出错率,让人深刻领悟何谓“熟能生巧”。

可以说,从竹子破篾到编织帽皮、帽檐、帽顶等,制作笠帽的道道工序上都见功夫,都让人为之感叹。“笠帽的工艺流程虽然繁琐,但每个步骤都相对简单,关键是要人勤劳,耐得住性子。”多位群众表示,好在华溪人并不枯守寂寞,破篾编笠帽时总习惯坐在门前或走家串户,找邻居边做边唠嗑,劳作中也能自得其乐。

“做一辈子笠帽不如栽一年柑橘”

斗笠的产生和使用,是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的选择,它归属于农耕时代,是一种用来遮挡风雨和阳光的雨帽。随着城市化进程,它正消隐在历史背后,或尘封在杂物的角隅里。因此,谈起如今编笠帽的收入,做了40多年帽皮、今年已50多岁的许秀芬感叹,“做一辈子笠帽不如栽一年柑橘”。

老人们说,在所有工序中,编帽顶收入是最高的,每个帽顶大概在四五角钱,像梅仕珍老人一天编100顶,收入大概也就只有四五十块钱;其他工序上的收入最低一天也就20块钱左右,而这还没有除去他们各自购买竹子的成本。“所以,现在编笠帽,也就是挣点柴米油盐钱了。”

“这样的收入相对于外出打工、在家栽柑橘根本无法相比,因此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也不想学编笠帽”,张回东说:“在华溪社区,从事这门手艺的都在40岁以上,人数也仅剩10多人,而像梅仕珍老人那样懂得全套编织技术的目前已只有三四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了。好在这些笠帽都不用他们拿到市场上去卖,会有老板打电话来收购,这让村民们感到很方便。”

面对华溪笠帽编织手艺后继无人的现实,老人们大多都是谈谈一说“再过几年恐怕就消失了”。从他们脸上透露出的无奈和不舍表情中,记者隐约看到,不久的将来,也许华溪斗笠及其制作者们,就只会留下隐隐约约的背景,在时光的烟尘中旋转远逝。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何以延续?

笠帽 美丽一道风景线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华溪笠帽:指尖上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