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莫言和余秋雨在文壇的地位哪個高?

PiPa醬


在中國的文壇裡,李敖、莫言、餘秋雨,猶如江湖裡各懷絕技之大師,獨霸一方為王。比如,李敖以特立獨行的思想聞名於世,餘秋雨以深沉厚重的文筆奠定他散文之王的地位,而莫言則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縱橫於小說界,成就一世之名。

李敖說,中國五百年來,白話文前三名的人,是李敖、李敖、李敖。

李敖這話說得有些過了,但似乎不狂不傲又怎麼對得起他李敖這個名字呢?他一生著名極豐,寫了一百多本書,曾經被禁的有一百來本,流傳於世的不過數本而已,當然後來被禁的書也全都可以印刷了。而當初那流傳於世的書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而他竟因為這本小說,闖進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人,可惜的是最後沒有得獎。

餘秋雨跟李敖一樣,都是學者型文學家,跟當年的錢鍾書有些相似。

錢鍾書搞學問之餘,寫出了個經典小說《圍城》,李敖搞近代史研究,結果寫出個近代史題材的《北京法源寺》,餘秋雨搞戲劇史研究,卻寫出個《文化苦旅》,《中國文脈》等歷史大散文。

而莫言,卻是個純粹的小說家。

儘管他寫過散文,但是他聞名於世的是小說。在莫言的手裡,小說猶如他此生最熟悉的一道菜,已經達到了隨心所欲之境。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怎麼寫都覺得好看。比如《紅高梁》厚重寫實,然而到了《豐乳肥臀》想象力已經接軌國際小說大師,而到了《檀香刑》,其想象的真實性更為可怕,讓人觸目驚人,鬼哭狼嚎。

那麼,面對這三個可以被喻為大師的人,我們該怎麼評價呢?

我個人認為,儘管李敖的文筆略遜於餘秋雨和莫言,然而他的思想卻是當世的一貼猛藥,讓人覺得在這個平庸媚俗的文壇裡有李敖這等自由主義大師,文學還是有藥可救的。

正如李敖自己所說:“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來救世。”

李敖是胡適的學生,五四文化精神是在胡適那代人手裡燃燒起來的,而毫無疑問,李敖又從胡適那裡接過了五四文化精神的衣缽,然而李敖一死,有誰還敢說他繼承了五四文化勇於批判精神的大旗呢?

就這點來論,當世者,可有取代餘秋雨及莫言者,而無人敢取代李敖者。所以說於當世的文壇,李敖地位明顯高於餘秋雨和莫言。

而餘秋雨和莫言都分別代表了中國二十世紀散文和小說的最高成就,而散文和小說又無高下之分,所以他們可以並列第二。諸位再想想,餘秋雨僅僅是個散文大家;莫言僅僅是個小說大家;而李敖不僅是個文學大家,還是個思想大家;誰高誰低,明眼人即可一判高下!


月望看歷史


各人觀點,我認為得從幾個方面去分析。

文壇是哪個文壇?如果是世界文壇的話,無疑莫言現在的世界文壇地位是最高的。《蛙》是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這個大家都知道。

中國文壇的話,自然還是他。

他是以小說見長,《紅高粱》早就被拍成了電影。

我最喜歡看 《生死疲勞》,很特別。大家可以看看。一個人輪迴轉世,轉成家裡的各種家畜,總之很特別。

《檀香刑》《豐乳肥臀》也推薦看看,雖然我也沒有看過。

排第二的應該是李敖了,他有很多的著作,很多,很多,很多。但是,文多卻沒有幾部很有名氣的讓大家熟知的代表作。估計是因為他的人多事有關學術的一般人看不懂的原因吧!

他主要是敢於抨擊臺灣國民黨,才在咱們內地熟知。小時候看鳳凰衛視的《李敖有話說》罵的那叫一個過癮。

排第三的,那就是餘秋雨了。

他為什麼能紅?我感覺跟那個時候炒作也有一定關係吧。

他的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借我一生》等等。多是一些散文文化類的。

他的文筆很好,很華麗。上學的時候看他的書,就被他的文筆折服了,不過這類的書,千篇一律看著就膩了。

最近也沒有聽說他有什麼著作了。

總結一下。莫言是小說家。李敖是時政評論家。餘秋雨是文化學者。

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有不同觀點的小夥伴請評論。


就愛講故事


李敖年輕過,氣盛過,反過國民黨,坐過牢,老了繼續死磕臺灣政府,不支持臺獨,怒懟民進黨,對大陸友好,是一個渾身充滿政治符號的作家。

莫言,豐乳肥臀一書捕獲了大量奔著書名而來的青春期少年,之後的作品大膽奔放詭異凌虐,一部曇花刑給新中國前50年的作品增加了內臟與碎肉,他的諾貝爾文學獎讓後50年,中國文學作品不用再走著東邊卻看著西邊。標杆式的小說家。

餘秋雨,學者,能說會道,長的帥氣,有氣質,溫文爾雅又善為人師,作品雖很多但更多人是在電視上認識餘秋雨的。看過千年一嘆與行者無疆的人絕對沒有認識餘秋雨的人多。答題與真人秀節目的寵兒。娛樂性文人。

好了,鋪墊講完,開始我們top排行榜

純文學排名

莫言第一

點評:作品與頭銜在那,誰人能撼動

李敖第二

點評:畢竟是臺灣第一才子,作品的質量有目共睹。

餘秋雨第三

點評:懂得多不代表就寫的好,當然是和上面的兩位比。

講政治排名,

李敖第一

點評:因為罵國民政府,最後被構陷入獄,這一點勇氣很像魯迅,但運氣卻不如魯迅。出獄後,明星老婆都跑了,真慘。

餘秋雨第二

點評:參加了很多弘揚民族正能量的節目,形象又正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很迎合當前的需要。

莫言第三

點評:作品很大膽,檀花刑的問世讓我將他放在中國最桀驁不馴的作家之列,並且他排第一,王小波第二,王朔第三。

親民性排名

餘秋雨第一

點評:上鏡率很高,名聲很響,街頭大媽不認識字也認識餘秋雨。

莫言第二

點評:大量作品被拍成影視作品,而且還獲了很多影視大獎。中國老百姓的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所以他排第二。

李敖第三

點評:性格剛烈,說話“狂妄”,再加上很少上中國綜藝與新聞,只能排第三。


倏壹庵


中國自古就文人相輕,捎帶腳著就對文人也不是看的很高。所以文壇上的事真的很難有個定數,尤其是這種本身就帶有很大爭議的話題,更何況說的又是具有爭議的人物。

說說我自己的想法吧。

李熬,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剛剛去世,網絡也有大量對其懷念的聲音,不過這種懷念多是紀念他年輕時天不怕地不怕的鬥士形象,紀念他的時事評論形象。

而從文學方面來說,李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優秀的也不少,《北京法源寺》可算其一,有批判精神的一部分雜文也不錯。不過,李敖有時候只是為了寫而寫,所以量大了之後,內容就難免參差不齊了。

莫言,實際上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就聞名世界,只是諾貝爾獎讓其更加聲名大噪。由於他的鄉土作品充滿了“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莫言以小說見長,寫了點散文遠不如小說有市場。代表作有《紅高粱》《豐乳肥臀》《蛙》等,都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別的不說,相信紅高粱已經達到了眾人皆知的地步。

餘秋雨,曾經很火的作家,現在似乎有些沉寂。文筆華麗,可算作一名才子,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等。

餘秋雨是一名文化學者,應該說他的散文受眾廣、評價高,通俗而又暢銷。有人評價餘秋雨說,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這應該是極大的稱讚了。

綜上,作為在文壇上深具影響力的巨匠,三位大家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但是,由於所擅的領域有所不同,所以也就不用非要分個高低了,畢竟是各有千秋。

如果非要說誰的地位高,既然莫言都獲得了諾獎了,我想,他排在前面應該是沒有異議吧。


化雨春風沐光影


您好,我是娛樂號博主:大風倉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作家李敖去世,李敖與胡因夢之間的愛情也再次被津津樂道。

胡因夢說,最令她感恩的,便是李敖。李敖追胡因夢:兩人初次見面,是在1979年的9月,地點是在蕭夢能先生花園新城的家中,胡因夢的旁邊站著她的母親,也就是李敖口中“那個可怕的丈母孃”。而李敖身邊站著的,是他當時的女友劉會雲。

李敖和胡茵夢,當年曾經的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最初他們兩個人結婚的時候,曾經轟轟烈烈,世界都為之傾倒抉擇,才子佳人就應該是這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婚姻維持的很短暫,而且究竟因為什麼分手,到現在也沒有人,明白最確切的原因。

44歲的李敖對美麗的胡因夢展開追求。他邀請胡因夢喝咖啡,帶她去金蘭大廈的家見識自己的十萬冊藏書。李敖對女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胡問李劉會雲怎麼辦。李敖說了一句絕倒的話,“他說他會告訴她,我愛你還是百分之百,但現在來了個千分之一千的,所以你得暫時避一下。”

其次,李敖和胡因夢的愛情就是所謂的來得快,也去得快,但是呢,我覺得對於他們這樣的人來說,有過這樣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至於為什麼相愛又突然分手,我覺得作為旁觀者是再也不可能知曉真正的原因了,總而言之,風流才子李敖,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愛情,實實在在的也是讓人羨慕的。

總之,作家李敖去世後,他和胡因夢之間的故事,大概只能夠慢慢的就淪為談資了。


大風倉


作為三個在文學史上深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巨匠,他們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一定要分個高低,也是各有千秋,各有其特色。

先說李敖:這幾天大師去世的消息霸屏整個網絡,懷念的、追思的、讚美的、辱罵的都有,作為文壇的長青樹、風雲人物,此狀況可以理解。拋開個人感情生活,我們單單從大師的文學創作層面來看,李敖的離去是文化界巨大的損失,他一生創作量極大且質量也高,《北京法源寺》、《笑傲五十年》、《李敖快意恩仇錄》等等都流傳甚廣,很受讀者追捧。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樣,率性而幽默,具有非常強的洞察力,有二三十年代的魯迅之風範。他的直言、真言讓許多膽小的文人羨慕,作為近代文史學者、時事批評家李敖可謂沒有不敢說的話,講真理、明是非,對任何權貴都敢開炮可稱得上真正的鬥士。他的魅力存在於他的文學作品中,更存在於他剛正不阿、風趣幽默、膽大直諫、勇敢堅定、學識淵博、真誠真實的人品性情中。這樣的文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是太多,可以說是少而又少。對李敖的仰望和尊重亦是對中國硬骨頭似的文人的呼喚,不論任何時代,中國需要敢於直言、正直、勇敢、憂國憂民的文學家。



餘秋雨:1946年出生的江浙才子,其標籤是作家、文化學者、理論家、散文家、文化史學家。主要代表作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

餘秋雨被稱為上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也是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是當之無愧的暢銷書作家。200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文化精英、中國文化傳播座標人物。其文字優美、典雅、兼具哲理和文獻價值。但同時也具有很大的爭議,但餘秋雨從未解釋和爭辯,他說馬行千里,不洗塵沙!一個人、一件作品究竟好在哪裡、價值在哪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留給讀者、留給歷史,在經歷風雨洗練、大浪淘沙後會有正確而公正的評價的。



莫言:原名莫謨業,1955年出生山東高密,是一位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為著名作家的。主要作品有《紅高梁》、《檀香刑》、《豐乳肥臀》、《蛙》等,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中國第一個獲此獎的作家。與餘秋雨、李敖的文風截然不同,莫言的作品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一起,充滿了神話般的荒誕和有趣,他將漢語的文學魔力發揮到一個高度。是當代作家中最具個人特色的寫作魔術師。

三位在不同領域:如莫言的講故事、餘秋雨的哲理似散文、李敖的文史和時事評論都可稱為代表性的一面旗幟,孰高孰低無從比較,三位大師均會載入文壇史冊,成為大家研究、學習的一個榜樣。


小云亦云


李敖上週日去世,在網絡上產生了巨大的聲浪,一種聲音是對於李敖的懷念,他年輕時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戰鬥精神,以及他的文才,對於當時年輕人的鼓舞。還有一種聲音是對李敖的私生活的指摘,他的用情不專,以及他在晚年從一個自由主義鬥士轉為一個向權力靠攏的小丑形象的痛惜。這兩種聲音是李敖去世當天最多的聲音。單從文學成就上來說,李敖的寫作才能自不用說,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他的雜文也是自成一派,但是他的作品裡也有大量經不住時間考驗的,可以說真正能在文學史上留下的文學作品也很少。

莫言暴得大名在於他是第一個中國大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紅高粱》《豐乳肥臀》《天堂蒜苗之歌》等作品,雖然無法進入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之列,但這些作品都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

餘秋雨的影響主要在於他那幾部作品,例如《文化苦旅》在民間,在中小學課本中的影響,長年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上。在文壇上,餘秋雨除了個人的名聲不佳之外,他的作品也很難被文學評論家放入眼中,他的作品基本可以歸於大眾通俗讀物。

綜上,單從文壇的地位看,因了各種機緣,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且有當代文學史中的重要作品問世,自是三人文壇地位最高。李敖聲名早就響徹海峽兩岸,且有持續的影響,他的作品也有不少擁躉,而餘秋雨的文字早被文學界所不齒,難登大雅之堂。三人文壇地位,李敖可做老二,餘秋雨位於末端。


老李有刀


各有所長,李熬在文學評論方面顯功力,自詡五百年寫白話文的翹楚。莫言不瞭解不方便評論。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頗有爭議,前幾年無品文人群歐圍堵餘秋雨,個個口誅筆伐,義憤填膺,正是秋風秋雨秋煞人,地球人都知道大作家、大學者有個漂亮媳婦叫馬蘭,但畢竟是戲劇學院教授出身,作青歌賽的評委那是綽綽有餘,放眼寂寞的文壇,能在聲望上與之比肩,能壓服得口聲的方家不多,儘管餘的文化苦旅惹來爭議,但作青歌賽的評委還是很有範兒的。

餘老先生滿紙情懷,一腔學問,後人如高山仰止,雖在北大大才子餘傑看來正可激揚文字,揮斥方遒,作為晚輩實不適合再妄作評論。

個人比較喜歡餘華的小說,平實的敘述含有無窮的意味,小說成就達到了莫言等難以企及的高度,不喜勿噴,每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推祟的大作家。

從語感來看,餘華給人以強烈的振撼,許多句子讀過讓人久久難忘,餘華曾獲得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篇小說一開讀會讓人停不下來,有很強的帶入感和藝術感染力,十多年前的小說仍能記得,比如黃昏裡的男孩開首:此刻有個叫孫福的男人守著一個堆滿水果的攤位。

有批評家說餘華的文字有海明威式的簡潔,姑妄聽之。

嗯,跑題了。蘿蔔白菜,人各有愛。

順帶說一句,這三人都是當今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但確實不值得放在一起比較,至少意義不大。三人成就的地方各不相同,但都名聲顯赫。李熬以犀利的短評見長,如金庸式偽善與三毛式偽善,餘秋雨拿手的是文化散文,莫言的成就主要在小說。

這三人的成就足以說明一句話:文學有無限的可能性。只可惜文學在當下日趨邊緣化,新一代文學小青年,是否有勇氣接過前輩的火炬,勇往直前,尚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中南愚公


莫言和餘秋雨的文章都是談感想。莫言相對比較寫實,有一定的人文鄉土情懷。餘秋雨的東西我基本把他和郭敬明劃為一類,屬於高糖巧克力帶花蛋糕,沒什麼營養。李敖本身是一個戰士,老式中國文人的風範,他有他的“道”,不僅僅像莫言一樣揭露表現社會,李敖還身體力行的鼓動風潮,推動社會前進,敢於向社會公眾鼓與呼。“中國文壇”現在的水平和“中國武協”也差不多,所以以“中國文壇”這個體量和層面來評判此三人,我覺得餘秋雨和莫言還可以涵蓋其中,李敖這種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有道之士,真的不是所謂現代“中國文壇”所能染指的。


gouwei1310


人生而在一個時代中,所以評判時總要引證、強調時代背景,個人生活遭際在時代大環境中翻滾,是一鍋什麼似乎就由嘗食家給出。然而,嘗食者各各“口味”不同,意見截然相反也就平常。忽略了“食物”也是“食客”,而且更為“主體”,“食物”對於“食客”怕是在心裡冷冷斜眼:人與人無法理解,還要想著去理解一個社會時代?不討巧,惹討厭,就是人與人之間作對比。既然是文壇,那麼必然高出平地,而且“壇”裡有著貢尊,雖然幾乎全部是“骨灰”。搶果子的後人沒有幾個,真是能耐不夠;不過,爭“頭銜”那份心機倒令前輩眼睛驚大許多釐米。“文壇”聽得一片喳喳鏘鏘鑼鼓聲,筆聲墨痕作起裝飾流蘇來。人生於時不可解,而超於時、困於時、隨於時,三境卻給分了高下。或者隨性、或者困苦、或者趨附。然而能醒於人何樣才“是人”方為“人”,始配奉敬。因之任何稱為某一“家”者,其多益於生活,而鮮有益於“生命”者,追“家”多了,“師”冷落了。熱鬧背後卻是空虛煩躁貧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