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後關注市場底演變

政策底後關注市場底演變

本報特約評論員 常斌

本週市場先抑後揚,至週五收盤上證綜指報2795點,全周反彈2%;同期深圳成指和創業板指分別反彈2.46%和2.03%。量能上,兩市合計成交1.55萬億元,與上週相比略有萎縮。市場短期呈探底反彈走勢,但趨勢上運行重心下移方向仍未改變。

政策面利好是市場本週反彈的重要原因。據報道,8月6日華夏、南方、博時、鵬華、易方達等14家基金公司申報的養老目標基金正式獲得證監會發行批文,市場密切關注的養老目標基金取得實質性進展,進度遠超預期。8月8日,發改委、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國資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槓桿率工作要點》,提出加快推進債轉股和兼併重組,積極發展股權融資。同日,證監會表示“將五措施並舉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五大措施中,“積極推進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抓緊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鼓勵上市公司依法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等具體舉措對市場構成實質性制度性利好。支持政策密集出臺反映出高層已將資本市場的穩健運行作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去槓桿的重要抓手。

筆者認為,A股政策底已基本顯現,2700-2800點成為市場政策底區域。然而,根據A股歷史經驗,大級別底部往往要在政策底明朗之後較長時間的磨底過程中出現。投資者需關注市場底的演變。

回顧A股歷史上的三輪大熊市。第一輪:自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持續時間4年,上證綜指從最高點2245跌至最低點998點,跌幅55%;第二輪: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持續時間1年,上證綜指從最高點6124點跌至最低點1664點,跌幅72%;第三輪:自2015年6月至今尚未結束,目前已持續時間逾3年,上證綜指從最高點5178點跌至近期低點2691點,跌幅47%。

基於如下方面,自2015年開始的本輪熊市更類似於第一輪熊市。(1)第一輪牛市以科技股泡沫為標誌,而價值股的泡沫相對較小,與本輪熊市創業板泡沫最大相似;(2)宏觀經濟走勢相對平穩,但熊市持續時間卻漫長,且熊市中跌速相當;(3)兩輪熊市都有此前牛市中積累的大量股市操縱問題。如第一輪熊市中的坐莊問題、國有股減持等問題壓力;本輪熊市則是大股東、原始股東大量的灰色市值管理、財務槓桿過大等問題。而第二輪熊市的主因是價值股被過度炒作,並遭遇外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惡化。

以第一輪熊市作為類比,本輪熊市上證綜指對應極端低位或在2350點附近,距離目前2700點區域最大跌幅尚有不足15%的下行空間。從估值角度上看,市場整體估值水平目前已處於歷史底部區域。綜合來看,後市權重指數下行空間預計將較為有限。但對個股而言,後市將繼續分化,優質公司股票在經歷了前期下跌之後,估值已處於安全水平,後續風險有限,並將逐步顯現出中長期佈局機會;但無業績支撐的個股儘管前期跌幅已然較大,後期恐仍將面臨較大下跌空間。從國內證券市場正向成熟市場發展的大趨勢看,在本輪熊市結束時出現一批類似港股的仙股股票將是大概率事件。

回到短期市場。投資者應認識到市場底的演變是一個持續時間較長且頗為曲折的過程。本週大盤的反彈是曲折中的部分,在目前形勢下反彈的高度和持續性不宜樂觀。大盤短期仍難以走出弱勢震盪格局。

策略上,投資者宜繼續保持謹慎,嚴控倉位、注重本金安全。短線交易,可適當關注優質科技股和醫藥股在低位時的機會,操作上切忌追高,遠離無業績支撐的題材概念股,尤其注意規避下行通道中的個股、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個股、大幅拉高後的消息驅動型個股。

政策底後關注市場底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