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藥不占藥占比,藥企喜提「政策底」

時隔5年之久的新版《國家基藥目錄》終於在11月1日正式奔向了各省。

其中,反響最大的莫過於遼寧省。智通財經APP觀察到,11月5日,遼寧衛計委官網發佈《關於做好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執行工作的通知》。一則執行《通知》原本沒什麼,但細看其內容,被納入新版基藥目錄的藥企們要“樂瘋”,可謂“高潮”自現。

基藥不佔藥佔比,藥企喜提“政策底”

因為該省直接提出“國家基藥不納入公立醫院藥佔比計算範疇。”這也意味著基藥不佔藥佔比了。

想這些年,藥佔比一直是懸著公立醫院醫生頭上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目前二甲醫院的藥佔比目前一般壓縮在40%以下,甚至一個大三甲壓縮在25%左右,稍有不慎,觸犯政策紅線,獎金頃刻被“罰掉”,以至於醫生無藥可用。

而遼寧《通知》中,讓二、三級綜合醫院及中醫院使用基藥採購金額比例應分別達到35%和20%以上,專科醫院及婦幼保健院,比照統計被綜合醫院可下調10%。以照藥佔比40%來算,基藥採購應該在醫院整體進購金額的8%到15%之上,這無疑是基藥採購兜底,而且不佔藥佔比,就是上不封頂。

如果你還沒明白這筆經濟賬,智通財經APP直接挑明:醫生不怕藥佔比這道“KPI”了,凡事能用基藥的,就會一律優先使用基藥,如此一來醫生用的安心,入圍產品銷的開心。所以,藥企不“樂瘋”才怪。

“藥佔比”變成了過度醫療

在聊基藥之前,智通財經APP還是想科普下“藥佔比”。其實,光從字面上就能理解,藥品佔用比例,更系統一點,即一家醫院所銷售的藥品總金額佔醫院所有總收入的百分比。

從以往醫院運營的經驗來看,其收入主要分為藥品收入、非藥品的醫療收入、財政投入、其他收入。大醫院的財政收入和其他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較小,基本上要靠自己賺錢維持運轉,而收入的來源就是藥品收入和非藥品的醫療收入。

原本化藥是能夠帶來不菲利潤的(藥價虛高、大肆開藥),但是隨著公立醫院藥品零差價銷售,化藥已經不能給醫院帶來利潤了。於是,國家又採取了財政補貼一部分、醫院自行消化一部分,同時提高醫療收費減輕醫院壓力。

這時候,非化藥的醫療收入和中藥收入就成為主要利潤來源了,可藥佔比的任務還是不能丟,醫院也不是吃素的,要不就控制藥品使用,要不增加非藥品的醫療收入。可大醫院要維持大體量的運行,僅僅依靠減少藥品的銷售並不現實,尤其是帶來不菲利潤的中藥。簡單粗暴,做大醫院提高醫院總收或者增加非藥品收入。

當然,不是所有醫院都能擴大的,那就多給病人開點檢查、化驗、昂貴的耗材,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逐漸演變成了當前的“過度醫療”,最終讓藥佔比任務平穩完成。

為什麼要想方設法控制藥佔比?拿全球數據來比,藥品價格在各國基本穩定,各國間差距很少超過2倍,但醫療服務價格相差懸殊,發達國家勞務價格往往超過發展中國家的10倍,印度可以跟美國相差將近30倍。

基藥不佔藥佔比,藥企喜提“政策底”

這就意味著,假如一個發達國家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醫藥服務的實際構成一致,在發達國家,醫療費用中藥品費用佔20%,其餘80%是醫療服務費用;而按照價格平移到發展中國家,藥會稍微便宜一些,我們按照發達國家藥費的一半計算,分子摺合成為10了,但由於醫療服務價格可以是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因此前面分母中的80變成了8,總分母也只有10+8=18,這樣計算下來,發展中國家藥佔比很容易達到50%以上。

一句話,不控也不行,畢竟高於發達國家太多太多。

遼寧率先撕開“藥佔比”口子

既然控,為什麼現在又醞釀放開?這就又繞回了上述講的“雖然能控制亂開藥物,但也滋生了過度醫療”的問題,簡直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既然如此,在醫保控費、藥品零差價的基礎上,還不如逐步放開藥佔比,否則醫生都不敢隨便開藥了,只知道輔助檢查。

所以,從國家基藥目錄開始實施也未嘗不可。

說回遼寧《通知》,除規定採購金額比例,智通財經APP從還了解到,要重點提高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基藥使用比例。醫聯體內部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基礎用藥目錄要相互銜接、統一,實現上下聯動,統一集中採購。臨床科室要設置基藥使用指標,並納入考核,將基藥使用情況作為處方點評的重要內容,對無正當理由不首選基藥的予以通報。

基藥不佔藥佔比,藥企喜提“政策底”

不用還給通報批評,這的確“史無前例”,遼寧顯然下注了功夫。反過來,這也是履行了國家局的太對。因為國家對基藥的態度,就是優先使用。

如9月19日,國辦發佈的《關於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國辦發〔2018〕88號》中就強調,堅持基本藥物主導地位,提示醫療機構優先採購、醫生優先使用;通過制定藥品醫保支付標準等方式,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合理診療、合理用藥。結合,遼寧《通知》顯然能夠刺激醫院、醫生對基藥使用的積極性。

基藥利好仍在延伸

基藥使用積極性提高,入圍藥企品種的銷量肯定要好於以往,尤其是那些獨家產品。智通財經APP梳理發現,在新版基藥目錄中138個獨家產品中,涉及港股上市公司的共6家企業,10個品種,其中三生製藥(01530)的重組人干擾素a2a注射液獨佔4個。

基藥不佔藥佔比,藥企喜提“政策底”

但要說最受益最大,恐怕是東陽光藥(01558)的奧司他韋顆粒。因為這款藥物可是其“神藥”,本身作為流感常規藥物,用量就不是蓋的,何況現在已直接納入基藥目錄,還不佔藥佔比,簡直“岔著用”。

拿業績來說,2018年上半年,期內營業額為人民幣14.82億元,同比增長123.8%。毛利為12.43億元,同比增長130.0%。歸屬公司權益持有人溢利為6.345億元,同比增長110.2%。

可威(奧司他韋)、爾同舒、歐美寧、欣海寧、喜寧的營業額佔總營業額的比重分別為91.3%、2.7%、2.1%、1.2%、1.5%,其核心產品結構未有發生變化。期內來自可威產品的銷售收入為13.535億元,較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6個月增長143.1%。

雖然到了三季報業績不濟預期,前9個月收入17.2億元,毛利14.47億元,毛利率83.98%,歸母淨利潤6.8億元,淨利率39.5%;單季度營收2.4億元,毛利率84.6%,歸母淨利潤4795.6萬元,淨利率20.8%。

但要知道,流感的爆發主要集中於冬季,一直延續到次年一季度,第三季度的業績不好太正常不過。按歷史經驗,若四季度、一季度有流感發生,可威的銷量絕對是有增無減,估計又會上演“賣斷貨”的劇情。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球每年約5-10%的成人和20%-30%的兒童罹患季節性流感,對應我國每年流感患者1.0-1.8億人。按每療程100元藥物費用估算,市場空間在100億元以上。另外,今年2月27日,該公司發佈了《交易報告書》中評估時,預計可威膠囊、顆粒2018-2020年三年的銷量增長率均為20%,但是衛計委公佈的2018年Q1全國流感監測的發病病例為48.78萬例,超過17年全年登記的44.07萬例,反映流感疫情傾向於大流行。

也就說,東陽光藥自己增速估計是非常保守的,若再次大流行,可威的銷量增速至少可達到30-40%左右。並且,目前可威顆粒二、三級醫院覆蓋率78%、92%,可威膠囊二、三級醫院覆蓋率30%、60%,基層覆蓋率僅1%。

考慮到進入基藥目錄,可以下沉到更深的基礎市場、偏遠市場,這塊的增速完全有望達到30億元的體量。

綜合來說,在藥佔比逐漸取消的大背景下,入圍國家基藥目錄的產品勢必迎來“春天”。(田宇軒/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