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太極拳並不「簡單」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現今人們習練的太極拳可分為三大形式:傳統太極拳、普及推廣太極拳和競賽太極拳。

傳統太極拳呈現今又主要分有六大派:陳、楊、孫、吳、武,普及推廣太極拳中主要以24、48式習練人群最多,其中24式太極拳是1956年由國家體委組織多位太極拳家創編的套路,對普及推廣太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練習24式太極拳的過程中,很多練習者常有這樣的疑惑:24太極拳與傳統太極拳有何異同呢,能不能起到傳統太極拳同樣健體防身的作用呢,如何練習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呢?筆者就此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24式太極拳與傳統楊式習練異同

24式太極拳是以楊式太極拳大架為基礎創編出來的,與傳統楊式相比既有共性的東西也有相異的地方。 傳統楊式太極拳和24式太極拳對手指的要求皆是自然伸直且呈現出“荷葉掌”,在練拳時伸出的手掌猶如“照妖鏡”,五指肚要相聚。

但在兩手體側抱球時則要求不一,傳統楊式抱球兩掌心斜相對,24式太極拳則要求體側抱球兩掌心相對。在行拳途中,尤其下肢的重心轉換更體現出了兩者的不同。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以左摟膝拗步承接右摟膝拗步為例,傳統楊式太極拳中的做法為:重心不變,以左腳跟為軸,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眼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顧及左掌。

很明顯,傳統楊式太極拳重心的轉換為“實轉”。24式太極拳中的做法為:重心平穩後移,逐漸將重心放置右腳,起左腳腳尖外撇,重心前移至左腳,身體漸漸左轉,再邁步右腳。很明顯,在24式太極拳重心的轉換為“虛轉”。

二、太極拳練法圭臬

練習太極拳需要正確的方法作為指導。練拳者只有不斷通過體悟修煉和對照拳譜經典與自身感受而不斷做出總結,才能達到不斷提升拳質的目的。

故常聞人曰:“習拳容易改拳難。”既然24式太極拳是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的,那麼就可以認為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練法準則同樣適用於24式太極拳的練習。所以,為提升練拳者練拳的效率與準度,本人把太極拳的習練分為靜態技術和動態技術兩方面進行解讀。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一)靜態技術

靜態技術又稱為身形技術。初練太極拳,應把拳架的練習放在首位。所謂拳架者,即學者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悉心靜氣、默記揣摩,而照行之,練架子。簡單地說就是每一個動作的定式都要通過對照拳譜經典上正確的要求與註釋進行自我檢驗。

靜態技術包括:

1.虛靈頂勁;2.提頂;3.頂頭懸;4.貫頂;5.沉肩墜肘;6.含胸拔背;7.闊背;8.舒指坐腕;9.松腰斂臀;10.泛臀;11.尾間中正;12.圓襠;13.沉髖;14.外三合;15.立身中正。

以上十五點想必習練過太極拳的拳友們都聽過,但是如何做到呢?

我們可以拿“左野馬分鬃”這個動作定式為例來加以說明。

首先,太極拳的架勢需要“外三合”,所謂“外三合”為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手與足合。拳友們在做定式動作的時候就需注意和自我檢查,是做到否肘與膝合等等”外三合”了,以防動作散亂,這樣才能漸漸練出太極拳所需的“合勁”。

含胸拔背是塌腰力量上升至背部時所產生的生理現象,拔背是力量沿著脊柱上拔後繃所產生的感覺,或稱為“氣貼背”,這樣同時也就做到了“闊背”。 “立身中正”要求在定式的時候就明確重心的放置。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左野馬分鬃”重心的放置為前七後三,前弓腿為實,後蹬腿為虛。明確後,再松沉左胯,自然蹬直右腿,這樣也就“尾閭中正”了。

拳論有云: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做出頂頭懸其實不難,有如我們一手捏著筷子的一個頂端讓其自然下垂,這種狀態就是讓身體自然地放鬆下垂,做到頭頂懸同時也就做到“提頂、貫頂”了。

沉肩墜肘的沉肩包括了胛的部分,肩胛是一個整體,沉肩在閩系南拳中稱為“吞肩放胛”,胛骨的主要功能是向上、向下、朝前,唯不能朝後凸出。沉肩是肩關節朝身體內卷,有內吞之意,俗稱包肩,沉肩時肩關節和腕關節做對稱運作合力於肘,形成墜肘;墜肘有中定之意,沉肩墜肘使得上肢和身體形成了整體力量的連接。

與“泛臀”相互對應的是“溜臀”,做對“泛臀”需要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沉胯,其感覺為臀部的著力不侷限在某一點,而是要“泛”起來,“泛到一個面,甚至整個臀部都輻射出力點”。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襠是兩大腿之間以會陰穴為中心的內盆底肌部位。圓襠就是把襠撐圓,使得襠部呈拱形,猶如趙州橋的拱券,這樣就有利於重心移至腿腳,使得下盤穩健有力,轉換靈活,易分虛實,這樣氣脈方能貫通。

“經無論不明,論無經不通”,把握正確的靜態技術的練法,可以讓我們太極拳的練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夯實我們下一階段——動態技術的基礎。

(二)動態技術

動態技術就是有形有法的技術,它需要拳友花時間反覆練習加以體會。

動態技術包括:

1.兩膊相系;2.分清虛實,內外相合,上下相隨;3。動中求靜;4.節節貫穿;5.輕靈;6.-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7.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8.內三合;9.呼吸;10.鬆緊蓄髮。

在行拳走架時, “兩膊相系”可以理解為在兩肘與兩膝上下左右運動之間貌似由細線相連接,牽動各個關節,猶如提線木偶“牽一髮而動全身”,把握住這個也就理解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原則。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如何做到”上下相隨”呢?太極拳論雲: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手指,由腰而腿,總須完整一氣。”這就要求我們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也要隨之動,這才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了。可以看出,上下相隨又與節節貫穿相互關聯發生。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其所練在神。拳論雲: “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步輕靈,從而就能達到“內三合”的目的。對於習練中的呼吸,我們可以把握“蓄”或“含”為“吸”、 “發”或“拔”為“呼”的原則。

道理很容易理解,在我們即將攻擊彼方時,我們必須蓄勁,要吸氣,到一定程度後,配合呼氣,這就像南拳的發聲,其目的是為了助長肌肉的發力是一個道理。太極拳有松、柔、圓、勻、緩五大特點,只有處理好內勁中的松靜才能達到我們鬆緊的要求。

拳論雲: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練習太極拳需要全身鬆開,不能有分毫的拙勁,只有這樣才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正所謂“只圓無方是滑拳,只方無圓是硬拳”。

“简化”太极拳并不“简单”

結論

“十年太極不出門”,說明太極拳的習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富含高深的拳理。因而可以說,無論是簡化太極拳還是傳統太極拳,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習練,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式太極拳靜態技術與動態技術兩方面的內容,需要拳者不斷體悟,正所謂“由著熟到漸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