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段祺瑞如何爲南北「做媒」

1911年11月,山西光復。江北提督段祺瑞收到山西都督閻錫山的一封信。該信稱:“嘗聞中原名將,首稱段、黎;今黎已高舉義旗,聲動環球,君胡不自振,以與爭功名於史冊耶?我軍屯次葦澤,願與國人共解時局。此地為淮陰拔趙幟樹漢幟之地,望閣下能一張吾漢幟,而媲美於古英。”山西此時已宣佈起義,並與舉兵反清的北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組成燕晉聯軍,擬揮師北上,直搗清廷。段祺瑞收到信後,對送信人說,“可勸伯川(閻錫山)再休胡鬧了。”

1911年段祺瑞如何為南北“做媒”

這一年的年底,已經遭受兩年冷遇的段祺瑞卻忙碌了起來。

以段換馮保“現狀”

1911年11月17日,段祺瑞接到老上司袁世凱佈置的任務,去前線換掉連打勝仗的馮國璋。

此時,是袁世凱抵京就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一職的第4天,就在不久前,新任第一軍軍統的馮國璋率部隊攻陷漢口,給革命軍一個大大的下馬威。而袁世凱卻並不高興,急命段祺瑞撤換馮國璋。

武昌起義爆發時,袁世凱隱退在河南彰德,還處於下野中。看似不問政事的他,實則一直與段祺瑞、馮國璋等舊時愛將聯繫緊密。段祺瑞與袁世凱素來交好,他的續絃張佩蘅是袁世凱的表侄女,由袁世凱夫婦一手帶大。在袁世凱1909年歸隱後,攝政王載灃便尋找各種機會“修理”段祺瑞,將他職務頻繁調動,段氏後來自己說起此段經歷是,“一夜之間連降三級”。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復出,立即改由馮國璋接替蔭昌到前線打仗,段祺瑞則任第二軍軍統。

但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袁世凱與馮國璋的矛盾便公開化了。一方面袁世凱派人暗地裡與南京軍民談判接觸,但馮國璋反對南北議和,甚至以文天祥、史可法自詡。

1911年段祺瑞如何為南北“做媒”

與此同時,馮國璋在11月27日攻陷漢陽,並向武昌發起炮轟。袁世凱急了,一日連發七封電報給馮國璋,不停暗示馮,“不接指示,不得輕舉妄動”,但馮就是完全不接受暗示。無奈之下,袁世凱奏請清廷下令,召馮國璋回京任禁衛軍總統官,任命段祺瑞同時兼任第一、二兩軍軍統。

段祺瑞到達漢口,立即下令停止炮擊武昌,與起義軍維持現有界限。

第一通電促共和

段祺瑞穩住湖北前線的態勢之後,第一步就是配合袁世凱參與南北議和。

段祺瑞派其第一軍總參贊靳雲鵬與第一軍參議官曾毓雋、總參謀官徐樹錚聯繫,原陸軍小學堂總辦廖宇春得到段祺瑞同意後,和北方紅十字會負責人夏清貽同往上海,與黃興的代表,江蘇民軍總參謀顧忠琛等談判,達成五項協議。明確規定,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此後,廖宇春又北上,從袁世凱長子袁克定口中瞭解到,共和之舉,袁世凱“心中已以為然,特口不能言耳”。

於是,在段祺瑞支持下,靳雲鵬在第一軍廣泛活動,聯絡200多名將校贊成共和。擬定實現共和三策:1、運動親貴,由內廷降旨,自行宣佈共和;2、由各軍隊聯名要求宣佈共和;3、用武力脅迫要求宣佈共和。

為了能讓袁世凱順利擔任大總統,段祺瑞在1912年1月,不斷向清廷施壓,要求清帝退位。1月23日,他向朝廷進言,稱共和思想“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但是清廷關於共和的討論,由於宗社黨人的堅決反對而擱置。第一策失敗。1月25日,靳雲鵬密電段祺瑞“內廷降旨,已為親貴所阻,全歸無效,請速謀第二策,聯合各軍,上奏要求,事機緊迫,萬勿延緩。”接到電報後,段祺瑞又致電內閣,稱“昨聞恭王、澤公阻撓共和,多憤憤不平……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第二天,他聯絡各地提督、都統、統制等清廷將領共計47人,電請明降諭旨,速定共和政體,清帝退位,改建民國。是為段祺瑞辛亥年第一共和通電。儘管為北洋系部分將領的聯名通電,事實上,這份勸退書十分客氣,更多是在說兵力單薄糧草缺乏,儘早退位才是明智之選。

電文發出的同一日,袁世凱、徐世昌、馮國璋和王士珍致電段祺瑞,以“忠君愛國,天下大義。服從命令,軍人大道”,勸告段祺瑞“切勿輕舉妄動,聯奏一層尤不可發”。實際上此電背後的授意者,恰是袁世凱。

3日後,孫中山覆電北洋軍將領,盼能一致贊助共和。

1911年段祺瑞如何為南北“做媒”

第二通電脅清廷

段祺瑞第一通電後,清廷並未屈從。君憲與共和之議,仍然懸而未決。

眼看第一份電文無效,2月4日,段祺瑞再發一電,稱如果少數王公貴族還不贊成的話,將“率全軍將士進京,與王公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是為段祺瑞第二共和通電。

電文到京後,震動京師。清廷親貴起初認為是偽造,內閣電詢段祺瑞,卻得不到回電,才知確實。經過再三討論,終於決定退位,但卻想盡量拖延時日,希望能有變化。

此時,段祺瑞決定使用第三策,武力脅迫。2月5日,他與第一軍8名協統以上將領聯名電奏“共和國體,原以致君與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致恩旨不頒,萬民受困。”這一通電報猶如炸彈,恭親王溥偉罵道,“本爵因朝廷願讓政權,已署名認可,何竟指為敗類?祺瑞此電,脅迫太甚。”

隨後,段祺瑞把司令部從湖北孝感北撤至河北保定,做出要率軍入京的姿態。他一鼓作氣,於2月9日參與直隸總督張鎮芳領銜的電報,要求宣佈共和。10日在北上途中,於信陽又發一電力催解決。2月11日,隆裕太后再也挨不下去,以宣統皇帝名義下詔退位。

次日,統治中國長達260餘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北京遍懸五色旗,共慶南北統一,並規定此日為南北統一之紀念日。

3月10日,在段祺瑞的努力下,袁世凱終於在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段祺瑞的下屬曾毓雋後來回憶,袁世凱就任前派了20個人籌備,自己是其中之一,當時袁世凱的親信倪嗣沖對他說,老袁是要登帝位的。曾毓雋便悄悄把消息告訴了段祺瑞,段祺瑞聽聞立即變了臉色,說“我們首先通電請清帝遜位,主張共和,而今天我幫助他,他來稱帝,我成了什麼人?將來果然有這事,我決定反對到底。”

此後,段袁二人也果真因為此事決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