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峯山柳家寨


柳峰山柳家寨位於安徽省原安慶市樅陽縣項鋪鎮白湖鄉山河村的柳峰山。

柳峰山,位於樅陽縣項鋪鎮境內,巍峨高聳,重峰疊嶂,怪石崢嶸,共有四大高峰所組成,第四峰為最高峰,海拔456米,青峰如鍔,直刺蒼穹。山脊有巨石自然排列,如蜈蚣形,有頭、腳、尾,約百米長,名“飛天蜈蚣”。

山西南有南朝劉宋僑置陰安縣城和城隍廟遺址。經安慶地區文物部門考古發現,柳峰山上有座古寨遺址。後據瞭解,原來柳峰山與對面的寨頭上曾是元末、明朝和清朝各個時期的山寨,但柳家寨名卻是元朝時期起的名。

柳峰山柳家寨樅陽縣白湖鄉山河村柳峰山前上。柳峰山的兩面即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山脊上只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告,山間的石頭屹立在山頂之上。正是這種大自然巧奪天工、原生態的巨石,讓柳峰山有了一種原始、野性的美。柳峰山數峰相連,又讓其顯得雄渾壯觀。

柳峰山山體並不非常高聳,可是置身山巔,舉目四望,天空蔚藍如洗。控制柳峰山,就能控制山下的白梅鄉和項鋪鋪,對於清朝太平軍來說,控制高地遠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傳說元末有個叫柳峰的人,穿釘鞋,挑千斤擔,率眾上山,紮寨於其山頂,今存北門寨遺址,該山因“柳峰”這個人而得名。它是一座橫亙在樅陽腹地的大山,正巧是樅陽縣的地理中心位置。

柳峰山是樅陽域內中部最高的山,右側不遠處是浮山,之間有條羅昌河;左側則與白雲岩隔衝相望,之間有條楊市河,兩條河水都歸於白蕩湖。

據傳,漢武帝所封的陰安侯封地位於柳峰山西麓,當地民間歌謠:“章莊府,魯莊縣,皇家衝,金鑾殿”,有些地名還在,有的尚有記載,樅陽縣文物部門在陰安古城舊址周圍發現漢墓群,這些傳說也好,記載也好,考古發掘也罷,至少能證明這裡曾是一座古代城池,且規模宏大。

正是因為柳峰山位於長江之濱,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便利,也足以養活這方百姓,同時靠山臨水,軍事位置優越,自是建城安寨的理想場所。

柳峰山山體豐腴,山林碧綠如海,滿山多是巖體,稀疏的長著幾叢灌木,野山茶長滿著青青的果子,毛慄樹長在石縫間,全都是一簇荊棘、一叢野樹,就連剛剛在山溪邊瘋長的芭茅草,此刻也是瘦弱枯黃。從山草從山腳攀爬到山巔,如同人的一生,山腳時是少年,而到達山頂時卻已年暮。

柳峰山的巨石,基本都已龜裂開來,似豆腐被刀切開,一片片的。滿布苔蘚,一兩處巖縫間卻長出一簇灌木,黝黑的巖面,翠綠的灌木,這裡作為軍事的山寨,真是可藏可躲。

柳家寨早已不存,它具體的位置也無人可尋,但山體之間的山凹處,或許就是當年的山寨,這些山寨借用林蔥木茂,建起環境封閉的茅草屋,一般的確很難被外人發現,便於躲藏。

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大軍彙集到樅陽,各將領帶兵控制樅陽全境的重要高地。當年,太平軍分兵把守這座樅陽中心高地的柳峰山,控制山下的重要魚米之市的項鋪。

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陳玉誠、李秀成率領兵統戰長江流域,其中一小部分兵將進入柳峰山境內,他們在此瞭望白梅和項鋪全境的清軍的動向,在山間建起茅草屋。

據記載,清朝咸豐二年(1852年),清廷組織樅陽縣境各地辦團練,對付太平軍。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 九月,太平軍渡過白蕩湖。

朝咸豐六年(1856年) 十二月,清軍提督秦定三派團練頭目曹繼業、胡大新率兵一千二百餘人,由樅陽縣義津攻佔樅陽鎮,遭安慶太平軍反擊,殺曹繼業,奪回樅陽鎮,胡大新潰逃義津。

清朝咸豐七年(1857年) 一月,太平軍將領李秀成、陳玉成在樅陽鎮望龍庵召開軍事會議,商定戰略大計,是為第一次樅陽會議。會議後,陳玉成自樅陽向東,恢復無為、巢縣,攻佔廬江後抵桐,與李秀成夾擊清軍,桐城圍遂解。

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 八月,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會同各鎮守將黃文金、李世賢、韋志俊等百餘人於樅陽望龍庵召開會議,共商軍機,誓約會戰,是為第二次樅陽會議。會後,各路大軍依議行動。九月破清軍於浦口,十二月大破湘軍於三河鎮,解除了天京與安慶之圍。


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 六月,太平軍再次進攻東鄉;七月十二日,從孫家畈攻佔周家潭,殲滅練勇221人。咸豐十年(1860年) 六月,清提督楊載福,候補道彭玉麟統領水師入長河口圍攻樅陽太平軍;湘軍曾國荃部從孔城攻樅陽,攻克後,駐紮白鶴峰。十月,曾國荃派人籌款修築樅陽長河堤,在關帝廟前築橫堤,使長河水倒灌十餘里,以利水師守樅陽,從而堵截安慶太平軍。

清朝咸豐十一月,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率兵圍攻樅陽,與清將楊載福、李承漠水師大戰於蓮花池,失利,退至七里頭、松茂嶺,後撤走廬江。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六月十九日,英王陳玉成部將率兵一千餘人在馬踏石、黃馬河遭清軍多隆阿兵伏擊,損失慘重,太平軍部將被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