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云: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提到漢代的玉衣,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三個等級的玉衣: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但是,同樣是在漢代,卻有一件玉衣與這些玉衣都不一樣,是玉衣界的另類,這就是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發現於西漢南越王墓,是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這件玉衣是怎麼樣被發現的?為什麼會如此與眾不同?它有著怎樣的歷史內涵?我們採訪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請他為我們做介紹。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吳凌雲

絲縷玉衣的發現

1983年6月,廣東省政府基建部門正在風景秀美的越秀山西側名為象崗的小山崗上作業,原本近50米高的山體經過3年的施工已經削掉了17米。突然,挖牆基的工人們發現了一塊塊平整的石板,從石板之間的縫隙窺探下去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築。聞訊趕來的專家經過三天的勘察並冒險探墓之後,初步得出結論:這是一座西漢南越國時期的王侯級大墓。

7月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及廣東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麥英豪任隊長,8月25日,發掘正式開始。經過43天的發掘,共出土1000多件(套)珍貴文物,震驚世人。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考古發掘現場照片

這座墓的主人為趙眜。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發兵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自趙佗起,共經歷5世93年。趙眜為第二代南越王。

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文物尤為引人注目,這就是絲縷玉衣。這件玉衣是考古隊員在清理主棺的時候發現的。“剛開始只是發現了成片的玉片,後來經過進一步的發掘,發現這些玉片全部是用絲線編綴,製成玉衣穿在墓主人的身上。因為經過了2000多年,絲線全部都朽爛了,墓主人也屍骨不存,因此玉片都散落在了地上。”吳凌雲介紹到。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考古現場發現的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的發現給清理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難題。“玉片都散落在地上,如果一片一片的提取,很容易造成混亂。後來考古專家把整個玉衣用石膏固定,轉移到室內進行科學清理、記錄,進行有效的編號。用了三年時間,絲縷玉衣的修復工作終於完成。”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的歷史面貌

這件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其中,頭套、手套、鞋的製作比較精美,軀幹部分的製作相對粗糙。“可能是墓主人死時比較倉促,完整玉衣還沒有製作出來,軀幹部分趕工的結果。”吳凌雲推測道。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絲縷玉衣局部

玉料的來源相對複雜。“由於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建立起玉料譜系,因此沒有相關資料與玉料進行對比。但是我們也做了一些檢查,發現玉衣有部分玉可能是本地玉,具體來講可能是韶關曲江玉;也有部分可能是中原的玉;此外還發現部分玉片是玉器製作的下腳料磨製而成,還有一些則是玉器破碎之後,再對玉器碎片進行二次加工製成玉衣的玉片。”

玉衣表面的紅色絲織物也是按照原來的形制複製的。吳凌雲說道“玉衣在被發現之後,絲織物都腐爛了,我們在碎片中發現玉衣原先是使用紅色的絲織物進行連接,因此我們復原也是用紅色的絲線。”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玉衣細部副本

此外,吳凌雲還為我們介紹了南越王玉衣殮葬的過程。“漢代對玉的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南越王死後赤身裸體入葬,然後在屍體的胸部背部都墊了大玉璧,再用玉衣把屍體包起來,在玉衣上下再壓墊玉璧,實際上是裡三層外三層的貼玉裹玉。因為漢代人認為玉在其身可以使屍體不朽。這也反映了南越國統治者的崇玉觀念和厚葬習俗。”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玉衣頭罩頂部的玉璧

絲縷玉衣是玉衣制度的獨特組成

在我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玉器就被賦予了禮制方面的屬性。人們用玉器祭祀天地、祖先、死者。到了漢代玉衣制度出現,這種情況達到了高峰。玉衣制度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商周時期的玉覆面以及一些縫綴於衣服上的玉器被認為是漢代玉衣的早期形制,晉侯墓地、虢國墓地都發現了複雜、完善的玉組佩、玉覆面。但是將屍體用玉完整包裹起來是在漢代才開始的。

談到絲縷玉衣發現的意義,吳凌雲認為應該回到墓主人的身份上來考慮這個問題。“首先,墓主人是第二代南越國國王趙眜,他下葬的年代比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劉勝的下葬年代還早15年左右。其次是他的身份可考,更重要的是它出土在最為邊遠的嶺南地區。 第三是墓主人是漢代有名的異姓諸侯王,而劉勝也好,徐州獅子山的楚王也好,都是劉氏皇族的人。”因此,吳凌雲認為玉衣出土在嶺南,反映的第一點就是整個玉衣的殮葬禮制,已經遍及到漢代的大江南北;第二點就是玉衣很有可能是南越王自己製作的,它與中原的玉衣從材質上是有不同的,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夫人所用的玉衣是用金縷的,有些地方也發現了銀縷的,銅縷的玉衣。按照漢代記載,當時分為金縷、銀縷、銅縷,而用絲線編綴的玉衣在國內當時是沒有被發現的,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一件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為玉衣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此外他還提到,漢代玉衣制度並不完全統一,更看重的是寓意,而非材質。如按照漢代禮制,諸侯王不應該使用金縷,但是考古發現不少諸侯王玉衣用黃金作為編綴物的情況。

近些年來,絲縷玉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多次外出展覽,去過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國。談到未來的展覽計劃,吳凌雲說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一直都在積極向外推送這件展品

吳凌雲:絲縷玉衣,一件獨特的西漢玉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