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筋紋器條條有道

紫砂陶藝依恃其陶土優異的物理特性,再加上歷代藝師的慧心巧手、辛勤創作,終能幻化出千姿百態、變化多彩的各式器形來。

面對琳琅滿路的形制,我們約略可將其分為圓器、方器、塑器及筋紋器四大類。

筋紋器則是由瓜稜、花瓣甚至行雲流水等自然界常見的物事提煉而出的一種形制。

紫砂筋紋器條條有道

筋紋器從造型的角度而言,是將壺體的俯視面劃分為若干等分,一般是以“鈕“為中心點向方放射而出,利用各式的線條將規律流暢的筋紋整合成為一套精準嚴密的整體結構,所以其造型規則便要求:”上下印對,身蓋齊同,分割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有些器形甚至要求其口、蓋、流、的、把均須製成筋紋形,期使全器統一,紋理相稱。

紫砂筋紋器條條有道

要達到這樣的要求,當然要對於塊面的分割比例作高度嚴密的計算,並且在施藝過程中不可有所差池,否則壺蓋便不能達到“通轉”的目的。

所謂”通轉“,即是將蓋與身隨意旋轉置換,均要能面面俱到,準縫嚴謹,而且通體協調,氣勢連貫。

紫砂筋紋器條條有道

若是就審美角度來看,由於筋紋器淵源於自然界的瓜稜、菊瓣,所以其意象當與原創相暗和呼應,在視覺美感方面,除了像其他壺形般以側面為主視外,更可由上方俯視鳥瞰,欣賞其輻射線條結構出張力以及線面的轉折過渡。

此外,筋紋器通體凹凸起伏,規律有序,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律動更顯得委婉曲折,表情豐富,這是其他器形所不及的。

歷代陶手中,擅長此道者,不乏其人,如董翰的“菱花式壺“,時大彬的”十八瓣菊蕾壺“,此外,李仲芳、徐友泉、沈子澈等人均素享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