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五共”工作模式助力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了党中央对贫困人口安全住房的关切。近年来,盘州市聚焦党建引领促脱贫,围绕“五个一批”脱贫攻坚思路,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党建工作,以“支部共建、产业共谋、服务共抓、治理共商、生活共享”破解搬出难、致富难、服务难、治理难、教育难“五难”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搬迁任务,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挣得红票子、过上好日子。截止目前,盘州市完成28个安置点建设,成功安置了8275户29490人,其中贫困户6751户23890人。

支部共建——聚焦堡垒、统筹推进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不断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是组建“联居”党委。按照移民住户超过200户的要单独成立党组织、住户不足200户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安置点所在村(居)党组织的标准,盘州市委指导各乡(镇、街道)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移民社区党支部,分别与搬出地行政村党支部和安置点所在地行政村(居)党支部成立联居党委,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规章制度。联居党委通过制定三方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党员教育学习共同参加制度、议事决策共商工作制度等机制,协商处理移民搬迁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统筹安排好人事安排、矛盾调解、服务协调等事务,实现互帮互促互进,让群众愿意搬、放心搬、安心搬。通过“老”帮“新”的方式,帮助搬迁安置点(社区)党支部尽快理顺工作机制。三是打造活动阵地。按照便民服务大厅、小食堂、小浴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驻村干部寝室、卫生间“一厅六室”的标准,打造党支部活动阵地。结合机关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发动知识青年和搬迁群众组建“支部+党员+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队,以党建帮扶引领实现搬迁入住。

产业共谋——聚焦支撑、防止反弹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一是用好“三块地”。在搬出地作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地”文章,采取“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5家平台公司牵头发展刺梨、核桃、软籽石榴等8个农业主导产业,覆盖所有搬迁群众。引导搬迁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组织搬迁群众参加产业管护等劳动获取务工收入。二是用好“三个场”。在搬入地,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采取易扶+城市“三变”的模式,用好停车场、农贸市场、商场“三个场”,让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经营,7000余名搬迁群众在“新”家门口实现就业。从保田镇枯鲁底村大寨自然寨搬到安置点的王兴芳一家,原来的住房不安全,家里的收入更是“一年挣的只够半年用”。如今,在联居党委的帮助下,王兴芳开了一个果蔬店,现在每天生意很不错,他家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三是用好“三类钱”。整合财政帮扶资金、金融系统发展资金和村民闲散资金,解决搬迁群众创业资金困难。目前,共发放“特惠贷”“惠农易贷”“三个十五万”等资金8000万余元,支持搬迁群众发展葡萄、樱桃、蜂糖李等特色产业1.2万亩,创办养牛、生态鸡、黑山羊等养殖场20个,创办小微企业(家庭工厂)5个,带领112户成功创业,带动就业300余人。在大山镇嘎拉河安置点,居民司福艳联合本村具有“绣”技能的6人,创办了一个“绣”工厂,如今,他们每月平均有2000月左右的收入。

服务共抓——聚焦民生、温馨入住

为确保搬迁群众尽快的安定下来,盘州市在“搬迁选址、配套建设、办事服务、培训就业”上做文章,以全程、一流的服务解决搬迁“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是“VIP”式建设。按照附近有企业、有学校、有医院、有车站、有农贸市场“移民五有”的标准,科学选定易扶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停车场、娱乐室等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搬了就能就业、上学、休闲、出行和就医。二是“VIP”式办事。按照“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科学实用”的原则,在安置点建设集便民服务、就业咨询、群众议事、文体活动、医疗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多功能、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搬入地与搬出地户口迁移、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工作的衔接,让群众能尽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缩短从农民到市民的进程。三是“VIP”式就业。将移民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就业情况录入劳动力就业统计平台,摸底建立、完善“已就业人员台账”“就业培训需求台账”“就业推荐台账”三个工作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创新开办社区职校,市直部门、职业技术学校、龙头企业等定期组织开展全员技能培训180余期,组织6场招聘会,以红果城区为中心向曲靖、兴义等城市辐射,输送保安、洗车员、月嫂等实用人才1.5万余名。

治理共商——聚焦和谐、安定有序

盘州市以“多元共治”思维,构建了党委领导、社区负责、群团协同、居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切实提高移民社区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一是推行“层级”管理模式。将移民社区划分为“社区-网格-楼宇”三个管理层级,选优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及网格员,推选出居民信任的楼长,推行“网格长+网格员+楼长+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楼长的引领作用和居民的自治作用,组织群众参与制定社区公约,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小区管理,设立文明监督互助队,督促群众自觉遵守公约。二是推行“楼长+”模式。明确楼长基本信息核查、维持楼宇秩序、社区容貌巡查反馈等6项职责,实施楼长+物业+业主“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物业公司的主体责任和业主的直接责任。三是推行“党建+警务”模式。在安置点设置警务室,组织社区党员与警务人员“配对”开展排查、防控、走访等工作,加强对小区居民防火、防盗、交通等安全知识宣传,做好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工作,提高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生活共享——聚焦未来、移民小康

搬迁群众与安置点行政村(居)群众共享医院、银行、餐饮、快递、超市等民生资源。一是“搞”活动联心。联居党委结合搬迁群众的民族民俗、人员结构、群众喜好等情况,联合周边党组织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赛事。如今,相继“周末广场舞大比拼”“七·一党支部活动”“关爱老人”等文化活动活动,进一步融洽了邻里关系,让搬迁痕迹逐步消失。二是“送”文化舒心。市直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开展“送文化进移民社区”活动,把农民工维权、社交礼仪等知识送到社区,引导群众讲卫生、讲文明、讲团结,促进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明意识全面转变。目前,全市组建了文艺队3个,已开展文体演出60余场次。三是“抓”宣传暖心。依托社区讲习所等平台,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重点针对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惠民政策进行深入讲解,提高群众政策的普及率、知晓率。通过电视、微信、显示屏,以及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对搬迁群众思想引导和心理关爱,引导搬迁群众从内心深处感党恩、颂党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