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在鄉村、忙碌在田間……他助力71戶村民脫貧,是村民們最感謝的人|好人365

吃住在乡村、忙碌在田间……他助力71户村民脱贫,是村民们最感谢的人|好人365

扶貧扶智,幫農幫弱,駐守山村,他真幫實幹,助力71戶村民脫貧。

好人簡介

對精準扶貧,你是怎樣理解的?於駐村扶貧隊長陳敬區而言,精準扶貧是幫弱者申請五保、低保,落實兜底政策;是開展就業培訓,鼓勵年輕力壯者大膽闖世界;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為中年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自2016年5月到連州大路邊鎮荒塘村扶貧以來,陳敬區成了一個吃住在鄉村、忙碌在田間的勞動者。他走家串戶,紮紮實實地進行扶貧工作,助力農戶脫貧,是村民們最感謝的人。

好人說:“有的貧困戶,窮到家中連一張像樣的凳子都沒有,看著讓人心酸。作為駐村扶貧隊長,來到這裡,就要本著做好事的心態融入他們,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吃住在乡村、忙碌在田间……他助力71户村民脱贫,是村民们最感谢的人|好人365

在連州駐村期間,陳敬區走家串戶,紮紮實實地開展扶貧工作。

到任後走家串戶探實情

騎摩托穿行幾十公里的盤山公路,走村訪戶和老鄉談心、探索扶貧項目、整理貧困戶家庭材料……這是扶貧幹部陳敬區在連州大路邊鎮荒塘村忙碌的一日。36歲的他,是荔灣區橋中街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執筆書寫是所長;是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研究生,也做過技術人員。駐村2年,陳敬區更接地氣了,皮膚黝黑、外表樸實。“天天要開摩托車,上山下山,想不黑都難。”最初被選中扶貧時,陳敬區也有過一番思想鬥爭。彼時他正新婚,雙方父母又在老家。出於家庭原因,家人最初反對他離開廣州。

作為單位為數不多的適齡人選,陳敬區以確保每週回家一趟照看親人的承諾,最終說服家人同意,服從組織安排,來到連州大路邊鎮荒塘村扶貧。村子離鎮20多公里,共計825戶3000名村民,有貧困戶71戶149人。

走家串戶探實情是陳敬區駐村扶貧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入戶摸查時,對貧困戶的家庭成員基本信息、家庭收入來源組成、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狀況、疾病史等情況都要逐一問清,以便制定合理的幫扶計劃。所做工作,如“查戶口”一般仔細。

隨著工作的推進,陳敬區發現,貧困戶貧窮,有的是因為生病,有的本身是五保戶,收入來源少,也有因勞動能力喪失而致貧。“有的貧困戶,窮到家中連一張像樣的凳子都沒有,看著讓人心酸。有的小孩是用土方法接生的,沒有出生證,到了入學年齡都沒上戶口。”

駐村扶貧過了三道難關

幫貧困戶脫貧,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幫助他們長久脫貧。在這個過程中,陳敬區首先要過三道難關:交通關、語言關、思想關。荒塘村本地講“星子話”,這是一種更接近湖南話的方言。初到當地,陳敬區完全聽不懂村民的話。為破解語言難關,他入戶和扶貧對象交流時,往往要先向村幹部、隔壁家村民請求幫助。

荒塘村地處粵湘交界處,村委離兩省界碑僅一公里左右。當地又屬山區地帶,村鎮之間以盤山公路連接,交通十分不便。不會駕駛摩托車的陳敬區,主動學習成為一名“摩托仔”,他花了一個多星期學會騎女裝摩托車。“冬天最低氣溫只有兩三攝氏度,戶外寒風刺骨;夏天雨水多,要穿著雨衣開摩托車進村。”陳敬區說,雨霧天氣時,在山路上騎摩托車相當危險。天氣惡劣時,往往要小心慢行,花上一個半小時才能進村。

去年8月31日,為避讓山路上一輛壓線行駛的大貨車,駕駛摩托車的陳敬區摔倒在地,造成左手小拇指末端骨折。當時,他正趕往鎮裡送扶貧審批表。扶貧工作緊張,受傷後他休息兩個星期便又返回工作崗位。實際上,醫生曾建議他至少要休息一個月。

因戶制宜助力精準脫貧

扶貧要精準,幫扶要因戶制宜。對符合低保、五保條件的,陳敬區幫忙申請政策照顧,將兜底保障政策全覆蓋。村民們不懂政策,他就到當地民政部門詢問需要什麼材料,再幫他們逐樣複印並提交,同時也緊跟查漏補缺。扶貧期間,陳敬區持續半年幫助三戶村民辦理了小孩的戶口。這當中,有的父母沒有辦結婚證,小孩又沒有出生證,陳敬區還自己出錢請司法鑑定所工作人員上門採集血樣,幫他們做親子鑑定。

對年輕思路靈活的,開展就業培訓,鼓勵他們到珠三角地區就業務工;對中年更擅長務農的家庭,則發放化肥種子,鼓勵多發展生產……根據勞動能力的不同,陳敬區鼓勵他們各取所長脫貧。結合村內自然環境情況,陳敬區帶領村民在村內發展光伏產業,幫助36戶有勞動能力農戶脫貧。據陳敬區介紹,該光伏發電站約400平方米,有效期為20~25年,資金來源為專項扶貧資金,於今年6月建成,7月正式發電。該光伏發電站每年可發電4萬多度,按照每度電0.98元計算,這36戶村民差不多每年共計能增加4萬元收入,每人可分得400元。考慮到當地有不少農田未充分利用,陳敬區還聯合其他扶貧單位發展生態農業項目,招聘本地村民到此務工,種植番茄、連州菜心等。

享受歷練成綜合型人才

從連州到廣州,約300多公里,行程7小時。從2016年到2018年,兩年光陰,陳敬區已為人父。不想錯過孩子成長,更不想讓妻子憂慮,每逢週末,陳敬區都會乘大巴從連州趕回廣州,陪伴家人。“上週回家小孩兒行動還沒有那麼靈活,這週迴來發現他已經會翻身了。”扶貧工作,有辛苦,也有寬慰。村容村貌變美了,破損的村集體自來水管修復了,脫貧的村民越來越多……這些都讓陳敬區很有幸福感。鄉親們的一句句真誠感謝,更鼓勵陳敬區前行。

按照原工作計劃,陳敬區將於明年結束扶貧工作。截至目前,71戶幫扶的貧困戶中,已有63戶村民脫貧。對接下來的脫貧工作,陳敬區充滿幹勁。暫未脫貧的這8戶中,有1戶已申請低保,有7戶主要是因危房等原因致貧。陳敬區介紹,目前已和當地國土部門進行溝通,成功為貧困戶申請危房改造指標,將新房建起來。其中,有4戶已經在改建危房,有3戶則即將建設新房。

兩年扶貧經歷,曬黑了皮膚,受過傷,對家人有虧欠,但也收穫了成長。對這段短暫的歲月,陳敬區將其視為人生寶貴的財富。“說起來挺慚愧的,因為工作原因,小孩出生時也只陪了妻子一個星期。那時候,有對扶貧家庭進行住址定位的任務要求,且需要在一個星期內完成,所以就匆匆離開了。不過,這份工作讓我收穫良多,我原先是一個只懂某一方面知識的學生。扶貧後,學會了和老鄉們溝通,學會了做項目,瞭解了國家政策,還聽懂了這裡的方言……”陳敬區笑言,扶貧工作,讓自己從專業人才成長為一名綜合型人才。

信息時報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李濱

信息時報攝影記者 康健

吃住在乡村、忙碌在田间……他助力71户村民脱贫,是村民们最感谢的人|好人365

把我們設為星標 重磅新聞隨時報!

吃住在乡村、忙碌在田间……他助力71户村民脱贫,是村民们最感谢的人|好人3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