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保健「神藥」騙走大把養老錢

湖北、山東、河南三地警方聯手查獲“三無”保健食品10萬餘粒;吉林警方查獲“降壓溶脂”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涉案價值100餘萬元……

近期,多地警方相繼披露多起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案,涉案範圍廣、涉案金額大。在暴利的誘惑下,這些不法分子在小作坊內用廉價有害的製作原料大肆生產假冒保健品,並盯上防範能力較弱又有著養生保健需求的老年人,通過電話、展銷、網絡等渠道進行虛假宣傳和高價兜售,嚴重威脅了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套路 誇大藥效蒙圈老年消費者

近日,江蘇淮安警方偵破一起公安部督辦的非法入侵快遞公司後臺竊取客戶信息牟利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3名,繳獲非法獲取的公民信息近1億條。其中,老年人個人信息近千萬條,且標價最貴。

據辦案民警介紹,個人信息倒賣的價格是不同的,一般新的信息售價會更高。但在本案中,一條有關老年人的姓名、手機號碼等數據,無論新舊價格都很貴。而嫌疑人購買老年人信息,主要是為了推銷保健品。某一產品的成本可能僅有幾十元,但推銷給老年人時卻能賣到成百上千元,嫌疑人可從中牟取暴利。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開展保健品市場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過程中,發現城廂鎮某社區一醫療器械經營部在開展養生講座。推介過程中,“治病神器”“治病神藥”等話語不停從推銷員口中脫口而出,並以為老年人提供免費體驗高電位物理治療儀、送小禮品等方式,向40多位老人高價兜售高電位物理治療儀和滋補保健食品,數百元的高電位治療儀賣到9800元,一盒價值幾十元的松花粉被賣到500元。

執法人員當場介入調查後發現,該經營部涉嫌未經許可銷售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和虛假宣傳療效、高價誘導老年人購買產品,已涉嫌違法,執法人員依法對現場部分物品進行查扣,並通過釋理說法戳穿推銷員的虛假誇大宣傳,把40多位老年人勸回家。

暴利 “三無”西藥粉利潤驚人

河北承德60多歲的李某患糖尿病已經10多年,在朋友的推薦下,他網購了降糖類保健品仁合胰寶,但卻在服用後出現了不良反應。

經承德市食藥監局檢測,此藥含國家禁止在保健品中添加的鹽酸苯乙雙胍、鹽酸二甲雙胍等西藥成分,長期服用可導致乳酸酸中毒。而經調查,此前生產仁合胰寶的正規廠商早已停產,但仁合胰寶卻在網絡上被推銷成“降糖神藥”,在多個大型網購平臺和微信朋友圈都能買到。

近日,這起案值高達12億元的特大利用互聯網製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系列重大案件的主要嫌疑人陸續被起訴。據介紹,犯罪嫌疑人劉某某造假的包括仁合胰寶在內的32款保健品,都宣稱是用中草藥配製而成。然而據警方查證,所有32個外包裝不同的產品,膠囊裡的成分卻都和仁合胰寶完全一樣,實際上只是摻雜了化學藥物苯乙雙胍的稻糠粉,跟包裝盒上標註的成分沒有任何關係。

而驅使劉某某等人冒險製售假冒有害保健品的原因,則是因為有暴利可圖。代加工窩點的劉某某接到張某的委託後,將造假成本不足5元一盒的“仁合胰寶”等有毒有害保健品,以12元左右的價格賣給張某;張某再以每盒40元左右的批發價賣給二級經銷商程某;而程某拿到貨物後,在電商平臺上以每盒125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違規 原料藥處方藥流入市場

分析各地警方公佈的製售有毒有害保健品案情不難發現,這些有害保健品的生產原材料主要有兩大源頭。

一個是非法原料藥假借“醫藥中間體”流入市場。據專業人士介紹,所謂醫藥中間體,其實是原料藥的前身,屬於化工產品。換句話說,醫藥中間體不屬於藥品,普通化工企業無需取得藥品生產資質即可生產,而原料藥則必須取得相關藥品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

而非法保健品生產原材料的另一大來源,就是製假人利用藥品銷售部門的監管漏洞虛構身份,使大批處方藥流入非法交易市場。

近日,浙江台州警方偵破一起特大製售假降糖保健食品案,摧毀了一個集原料採購、製作、包裝、分級銷售的全產業鏈犯罪團伙,涉案金額高達16億元,而犯罪嫌疑人李某就是原材料供應商。

理性 學會避開保健品“陷阱”

今年5月1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關於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點行動的公告,宣佈自今年5月至10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點行動,其中就包括重點查處直銷領域的虛假宣傳行為、保健品領域的虛假宣傳行為。

據福建省消委會秘書長林江敏介紹,福建省的保健品消費糾紛居高不下,已經成為全省消委會所受理的涉及老年人最多的一類投訴。為此,福建省消委會還專門為中老年人開設消費教育講座,幫助老年朋友遠離養生誤區,避開有害保健品和誇大藥效保健品設下的“陷阱”。

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在講座中指出,是藥三分毒,保健品通常是為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準備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正常人沒有特殊需要最好不吃保健品,如果身體沒有相應的需求而一股腦兒亂吃,攝入了超出生理需要的營養素,就可能出現過量、甚至中毒的情況。(法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