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真的存在嗎?

用戶68712571


《陶寺遺址是夏早期都城,二里頭是夏中晚期的都城》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違者必究

夏朝是真實存在的。這是《尚書》《竹書紀年》《史記》都有確切的記載,陶寺遺址和二里頭文化遺址,可以從考古學上證明。


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亡於公元前1600年,國祚470年,虛位471年。夏的第一個帝叫“夏啟”,最後一位帝叫“夏桀”。夏帝活著的時候,稱為“後”,因此,夏帝又稱“夏后氏”。夏帝死了以後,被稱作“夏帝”。

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象朝”,是炎黃二帝建立的,帝位是“禪讓制”,國祚將近700年。大禹帝是“象朝”的最後一個“帝”,在位45年。公元前2070年,大禹帝巡幸會稽,駕崩於浙江紹興,葬紹興會稽山。


大禹之父是鯀gun,帝堯末年為水工,帝堯命以治水,鯀娶有莘氏(甘肅臨夏)女曰:修己。鯀治水九年而無功,帝舜流放鯀羽山,鯀死於羽山。修己奔有莘氏,生大禹於甘肅臨夏積石山。大禹姒si姓,生而靈曰:“文命”。

大禹二十歲為水工,帝舜命以治水。大禹三十歲時,治水至塗山氏,遇塗山氏郡主“九尾白狐”,謂之女嬌。大禹曰:“吾娶也”。大禹結婚一個月後,繼續領導治水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公元前2121年,女嬌生子“啟”。


公元前2070年,大禹帝駕崩,夏後啟攻伯益,攝天子位,二年,作夏誓,伐有扈,建都於陽城。陽城就是今天的山西陶寺遺址,是“象朝”的舊都,帝嚳、帝堯、帝舜、帝禹,都曾經以陽城為都城。夏後啟在陽城建立夏朝,結束了“禪讓制”,開啟了“世襲制”。

陶寺遺址距今4500年——3900年,出土了“朱書陶片”,上面有“文命”兩個字,而文命是大禹的名字。陶寺遺址有外城、王城,還有宮殿,在陶寺遺址的外圍還發掘出天文臺遺址。陶寺遺址發現大量王宮貴族墓,根據陶寺遺址情況分析,陶寺古城有過兩次權力交接。


第一次權力交接的時間,大致和帝堯禪位於帝舜相符合,是一次和平的權力過渡。第二次權力交接,是特別暴力的,貴族墓都被挖掘過,還有鞭屍的痕跡。陶寺遺址大約毀滅於公元前1900年前後。

公元前2051年,夏後啟19年駕崩,子太康立。太康19年,有窮氏后羿發動政變,太康出逃,太康五個弟弟出奔作“五子之歌”。這段歷史發生於前2032年,史稱“羿奪夏政,太康失國”。

前2022年,太康29年崩,子仲康繼位。前2017年,仲康五年發生“日全食”,仲康命胤侯徵羲和(官名、司天監),殺司天監。《尚書、夏書、胤徵》:“羲和湎淫,度時亂日,胤往徵之,作《胤徵》”。陶寺的天文臺遺址,剛好能證明這件事。那一年的“日全食”,也可以通過天文計算算出來。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仲康26年崩,子“相”立,在商丘繼位。相八年,寒浞殺羿,稱“偽帝”。這次寒浞奪位,就是陶寺遺址顯示的第二次權力交接,有大規模的暴力行動,並掘墓鞭屍。相28年,寒浞殺相。相妃有緡氏初孕,奔有仍;胤侯奔有鬲。


八個月後,有緡氏生少康。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放牧的官),寒浞聽說後,派了一個叫“椒”的人帶兵去追殺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氏,有虞氏是帝舜的部族,有虞氏把兩個姚姓少女嫁給少康,並給他一個叫綸的城,還有一個旅的軍隊。

胤侯一直在收攏集結夏的遺民,獲得少康的消息後,就和少康取得聯繫,商定攻打寒浞的計劃。胤侯先斬斷寒浞的屏藩,攻克寒澆的過城,滅掉寒豷的戈國。前1947年,少康和胤侯合兵攻打陽城,殺寒浞,陽城也被打壞了。這段歷史叫做“少康復國”。


陽城壞了,少康就把臨時都城設在原陽(河南新鄉原陽縣),並且開始尋找建新都城地方。太康的五個弟弟先逃到洛汭(河南鞏義),後來隱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死了以後就埋在二里頭,被稱為“老丘”,少康就在二里頭老丘建造新都。前1921年,少康26年駕崩,子杼在原陽繼位為夏後。

公元前1916年,二里頭夏都宮成,夏後杼正式遷都到二里頭新夏都。二里頭遺址,是夏朝的最後一個都城,也是時間最長的都城。在長達316年的時間裡,二里頭夏都經歷了十一個夏帝,杼(予)、槐(芬)、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夏桀無道,商湯有


道,公元前1600年,商湯伐夏桀,捉住夏桀後,流放夏桀於南巢(巢湖市)。伊尹焚燬夏社,二里頭夏都就埋在地下3500年,直到上世紀被發現。夏朝的存在,被陶寺(陽城)和二里頭遺址所證明。真實存在過的都會留下痕跡,二里頭遺址碳十字測定,前1900年至前1600年。

如果你想了解更詳細的情況,請期待冷清先生《華夏源考、三皇五帝紀》,正在聯繫出版中。


冷清先生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只是為了民族自信心去反駁,怎麼就說夏朝不存在呢?而並不認真去思索,為什麼會存在對夏朝的質疑?

實際上,上個世紀古史辨派的很多史學家提出的問題依然生效,考古工作者依舊無法回答他們的問題。

楊寬先生的《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對於夏的論述可謂精彩。譬如,與大部分人的認識相悖,古人稱這個時代為“有夏”,而不是直呼“夏朝”的,有夏的領袖被稱為“夏后氏”。這和後世都不太一樣。

楊寬先生的論述中,“夏”和“下”,在上古是互通的。這個稱呼來源於遠古中國人的宗教崇拜。

當時,在天的主神被稱為帝,因為在上,所以被稱為上帝、皇上帝、天帝等;而在地的主神,則是社神,我們經常說的“后土”就是社神,因為在下,所以又稱“下後”,“夏後”和“下後”是一個意思,是用社神的名號來稱人間的王者。

而“有夏”,楊寬先生認為“有夏”即“囿下”或“域下”,指的是國土,構詞法和我們今天的“天下”是一樣的。

所以,他認為,“有夏”的意思最開始不過是國土,“夏后氏”的意思不過是用社神的名號稱呼人王。

這個就和我們一般情形下的認識不一樣了。

而禹,被考證為西羌民族的社神,與“下後”聯繫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來古史層累造成,也就被視為夏朝的祖先了。

現存的關於夏代的文獻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夏的世系,但這一點也被陳夢家先生(李學勤的老師)質疑,在《夏世即商世說》中他提出,夏史完全是從商代歷史中分出的。陳老將商先公世系與夏后氏世系進行比對,認為“太康-中康-相-少康”四位夏後的歷史,是商代中期“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五位商王事蹟的史影。


這些問題,實際上考古工作很難進行回答。考古工作者對於夏朝的態度,許宏老師的看法可能頗具代表性。大家可以參看他的著作《何以中國?》。

簡單而論,商那樣繁榮的文明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的,不必說二里頭,很多地區的考古發掘也早已證明,在那個年代,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文明。尤其是陶寺,已經具備了很多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徵,從城池的建設到一系列禮器都看得出;又如新砦,從遺址發掘來看,真的是恢弘燦爛。

但無法證明的是,這個文明就叫做“夏朝”,現如今我們只不過籠統地稱這一階段為“夏文明”罷了,作為朝代的夏朝有沒有,沒有出土的文字能夠證明,二重證據無法補完。

而如果要完全嚴謹地論證夏朝的存在,是需要有這方面的證據的。我們現在的很多人,喜歡往考古成果中去扣帽子,用考古成果去補完古史傳說,甚至很多人都對應到黃帝、炎帝身上去了。這無疑是對上個世紀嚴謹追求真理的懷疑精神的背叛。

民族自信,不必非得有一個夏朝作為支撐。


夜小紫


悟空問答上類似的問題很多,但是有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凡是質疑夏朝存在的,總會被不少評論辱罵。似乎質疑了夏朝存在,就是沒有民族自信心。但是這種考慮完全是多餘的。夏朝存在不存在,針對的只是某些傳世文獻可信度,完全不影響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這些商周之前的文化都是一脈相承的。但是不是非要給他們貼五帝、夏禹、夏桀的標籤才能增強我們所謂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麼是不是也要把盤古、女媧、三皇都要找上遺址對應?當然,能找到自然是好的。關鍵是,就算是傳世文獻,記載也是不一的,到底哪個可信,哪個不可信呢?

我們知道,最早發現的文字的商朝,那麼不管是二里頭文化,還是陶寺文化,它們都是沒有文字的。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告訴大家,他們究竟姓什麼。就拿二里頭來說,他的文化是和殷墟文化一脈相承的,所以你可以說它姓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它姓商。畢竟文獻中也說過這裡是商的西亳。甚至,也可能是另外一個文化呢!

無論如何,我們知道他們一定是我們的先人,我們的文明是薪火相傳的。至於夏朝存不存在,確實沒有嚴謹的考古證據,只有周朝以來的傳世文獻表明。那麼我們就算不知道夏人的夏朝是怎麼樣的,至少可以知道,周人眼中的夏朝就是這樣的。


林屋公子


本來不想講這個具有爭議性問題,但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將夏與西方古希臘對比,說國際不認夏朝,我們也可以不認西方中世紀以前,這也是網上比較流行的觀點。但是,這個觀點是存在問題的,本文我將對此作出說明。



首先,夏朝存在於否在中國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像我的老師之中,就存在分歧。我有一位老師上的第一節課,就說夏朝不存在。他的根據就是來源於夏朝至今沒有任何的考古文物。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講,夏朝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其存在。我們考古學在測定出土文物的時代時是通過C14來測定,通過C14我們可以大致確定文物的年份。目前我們唯一認為是夏朝的二里頭遺址,已經被學界通過測定研究出可能是商朝早期遺址,在二里頭附近出土的文物,也都是商代的文物,並沒有夏代的文物,所以夏朝的文物證據並沒有找到,因此在國內的歷史學派中,以考古為根據的,學者往往認為夏朝是不存在的。這些學者很多認為,夏朝是一個杜撰出來的王朝,就像網上所云的虞朝一樣,也是純粹是後人進行臆想編造的。更具說明性的是,我們在出土的春秋戰國中的文物中,講述夏朝的文獻並不多,這也一定程度上質疑了孔子所說夏朝的存在的可能性。畢竟,孔子說有夏朝,而實際孔子離夏朝所處的時代,已經差了一千多年,就相當於現在人去說宋朝的事,如果沒有史書和文物記載,還真沒法考證。由此可見,與孔子同一時期的人都不認同夏朝的存在,很有可能是孔子在假借前朝而宣揚政治主張,就像康有為那樣,編造歷史,託古改制,編一個古代烏托邦,吸引眼球(

孔子也確實經常這樣幹,比如說他說禪讓制,實際根本就不是禪讓,但孔子給它編成了聖君禪讓)。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說夏代的生產力比較低,所以文物比較少,但商朝時期文物卻是極多的,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說,有一個長達幾百年的王朝在商之前,不可能一點證據都沒有。試想,在它之後的商代,文物多達幾千乃至萬件,之前一個500年左右的王朝,卻一件東西都留不下來,這個確實是存疑的,你要說都毀於戰火,但是不可能幾百件都存不了吧。 所以,對於夏朝的存在很多學者是抱否定態度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實物證明。



但是,我的另一位老師卻代表了國內另一部分學者的觀點。他們的觀點就是夏朝是存在的,只不過還沒有發現。比如每回討論到夏朝存不存在的時候?我那個老師就會說,湯武革命,沒有夏朝的革誰的命啊!很多學者認為,其實夏代是應該存在的,只不過我們暫時是沒有找到它實際活動範圍和出土文物。畢竟,我們的很多地方都有對夏代的紀念,比如說大禹像,總不可能是這麼有默契的大規模造假吧。還有一個就是,如果沒有夏代,我們國家直接到了商代的話,商代發展也太成熟了吧?相當於是沒有任何過渡的情況下,我們直接由部落體質進入一個國家體制,這個飛躍太過巨大,而且根據目前考古得知,商代的社會已經很成熟了,從文字到政治體制再到社會結構,這些不可能是一步達到的,必須有較長時間積累。所以持此觀點的學者由此推測,認為商代之前必然有體制較為完整的國家存在,他們也認為未來是能找到夏代的文物的。



這就是我國存在的兩種關於夏朝的主流觀點。我國的考古工作者也在積極的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讓我們拭目以待。

接下來,我講一下關於西方中世紀以前的歷史。西方歷史我們一一般認為,是從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開始的,起始年份約公元前九世紀。很多網友都會說,西方歷史其實都是靠聖經和編的史詩講述的,其實這是一種不懂歷史的表現。我們研究西方歷史,確實有一部分是通過聖經和荷馬史詩這種史詩推知的。但之所以國際上公認西方文明起源於公元前九世紀,是因為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一整套的考古證據證明。就拿古希臘文明來講,古希臘文明留下來的文物非常多,如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雅典看看。去年,三月份左右在武漢就有一次與意大利博物館的聯合展出,展出了數百件的古希臘的文物,無論是雅典還是斯巴達,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包括我們孰知的雅典帕特農神廟,公元前二世紀的安提基特拉裝置,米洛的維納斯。在歐洲,很多地方都殘留著公元前的古蹟,要知道他們的古蹟可不像中國的某些地方的古蹟,是真真正正當年留下來的,

你去西歐旅行,古蹟和歷史博物館極多。像意大利,古羅馬時代的古蹟文物會讓你看膩。所以西方文明的起源,實際上是有充足的文獻和考古證據證明的,所以不存在任何疑問的,大家就不要像史盲再瞎說了,好不好?這種一廂情願的所謂文化自信,其實根本就是井底之蛙的自娛自樂。



所以,請各位網友就不要認為說夏朝不存在,就一定是無知或者是別有用心的。做學術就是做學術,就要本著嚴謹科學的態度,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憑感情好惡去主觀地判斷問題,那樣的話學術就已經沒有意義了,歷史就已經變成小說,請諸君慎之。

我是李子木,喜歡就贊一下吧。


李子木沆


按照史學精神判定的話,夏朝目前是不存在的,因為沒證據

在國人的普遍認知中,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是中國由部落聯盟到國家政權的巨大飛躍,也是華夏文明的起始。

不過對於這個王朝是否存在過,史學界還存有巨大的爭議。

今天我們對這夏朝的認知主要還是來自前秦和漢代的史書中,在現實的考古中並沒有發現過任何可以確定為夏朝遺蹟的文物和文字,以至於現在國際社會通常不承認這個朝代的存在。

當然,有很多人會指出:1959年在洛陽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不就是夏朝的遺蹟嘛!

的確,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確實大幅提高了中國歷史的時間上限。但是這個遺址到底是夏朝遺蹟還是商朝遺址,現在還沒有定論,目前的證據傾向認為是商代遺蹟。

對此,在這篇文章裡不做過多的分析。

但可以明確的是,夏朝還沒有被史學界公認的遺蹟出現。

(二里頭文化遺址)

對於夏朝遺蹟難覓行蹤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大概是由於年代久遠,夏朝的很多遺蹟在之後的戰火和人類活動中漸漸的消失了。

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畢竟那個年代的生產力低下,城垣、房屋等建築建造水平不一定能扛得住千年的風霜。

而且與許多世界早期文明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石制建築極少,石材的應用幾乎沒有,中國建築主要是靠木材和夯土建成的。就算是磚瓦,也不可能在夏朝出現。

由於木材的耐久性和放火程度無法和石材相提並論,自然更容易毀於戰火和歲月。

但即便如此,一個立國近400年的王朝連一點痕跡都沒留下來,著實有些不可思議,哪怕是你留下幾個貝殼呢!要知道在其隨後的商朝,那記載甲骨文的甲骨貝殼可是成噸的出土啊。

至於第二種原因:可能就是這個朝代壓根就不存在。

這個原因相信很多國人都接受不了,因為要是沒有夏朝,中國的文明史也就3500多年。

咱們今天自稱的5000年文明史,那都是注水了將近1000年。根據中國官方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有零有整),距今4088年(截止2018),距離5000年還差著912年呢!

如今沒了夏朝,中國歷史連4000年都不夠了,出門臉還往哪擱,還怎麼跟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在一起打麻將!大家都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了。

可是咱們今天確實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這個“風一樣”的朝代存在過。

今天國人對夏朝的認識最早見於周代的史籍中。不過問題是,周朝和夏朝隔了有600多年,跨越了整整一個商朝。但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卻沒有找到一句關於夏朝的記載,

這就奇了怪了!

商朝可是代夏而立的,怎麼可能不對夏朝進行描述,哪怕是反面描述,抹黑的話總得說一兩句吧。

可就算是翻遍上萬片甲骨文,終究還是沒有尋得對夏朝的隻言片語,彷彿這個朝代就不曾存在過。

那麼,商朝都沒記載過的東西,周朝人是怎麼知道的?猜的?

周人:“我猜,在你前面有個夏朝”。

商人:“呵呵,你開心就好”。

現在有種觀點認為,夏朝是周人杜撰出來的,目的就是為自己推翻商朝提供歷史依據。

周人編撰出夏朝因為夏桀的殘暴而滅亡,從而為自己討伐商紂王建立合理的說詞。

(夏桀,夏朝末代暴君,因荒淫無度引發了商湯的異姓革命。周朝也希望藉此,為自己推翻商紂王的戰爭提供法理依據)

對於這個觀點,本人不持任何態度,信不信由你。

總之,對於中國人來講夏朝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希望它真實的存在過,希望他也曾經沐浴過這個世界上的春夏秋冬、電閃雷鳴。

在此,也希望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能儘早的發現夏朝的遺蹟和文字,讓這個古老的王朝重見天日。


千佛山車神


一百年前,中華文明西來說甚囂塵上,西方學者居然說中華文明是從西方通過中亞傳過來的,是西方文明的分支。清末民國的文人學者竟然都認可這種西來說,我們現在嘴裡的大師那時候是多麼的可悲,可悲得連自己祖先的文明都賣給了西方。

西方不承認夏朝,並不代表夏朝子虛烏有,沒有夏朝,商朝從何而來?它又是繼承了誰的王權制度?西周王室從何分封夏朝後人在越國、杞國、繒國和褒國?又何來杞人憂天的相傳近三千年的成語?


&商代之前的王城遺址

夏亡到周立不過四百年,此間人們的口口相傳不會是空穴來風,周人完全能記住四百年前有一個煌煌夏朝,更何況夏朝後人杞國人不可能在四百年裡忘了自己是一個朝代的後人!

&二里頭遺址夏代青銅爵

一個周公可以在目不識丁的老百姓嘴裡相傳了三千年,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從一個不識字的老人嘴裡聽到周公的故事,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懷疑三千年前的周人記不住他們之前四百年前的堂堂夏朝?

如果是華夏子孫,就不要懷疑我們的先祖創立的功業,不要讓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謝謝大家。


風雲說收藏



夏朝的存在是肯定的,只是還沒找到主城,發掘出出陶符因讀不懂不被當成文字而已

公認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朝代,至今4100年左右。

為什麼會認為夏朝是存在的?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2007年發現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後,新近確認古城外圍存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對研究良渚古國和中國文明的產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個水利工程,距今5000多年,比大禹治水傳說還要早。

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 經碳14測定,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真好是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出土的陶符(如圖),因為看不懂,卻不被確認為文字

二里頭可以確定,是夏朝的,但是不是主城?倒未必,真正的主城可能更大。主城遺址還沒發掘出來,這需要考古界同仁努力。

也可以瞭解下《夏小正》這本書,記錄的就是夏太陽曆,夏朝的農事活動。

看回答與評論,總是說古希臘文明被承認,有大量的文物與遺蹟。其實恰恰西方是沒有考古證據支持古希臘文明存在的。不過西方佔有話語權,總是用雙重標準來對待中國。

古希臘的考古,至今看不到有什麼重大考古成果發表。轟動一時的,都是像發現“特洛伊遺址”那樣譁眾取寵的東西,“特洛伊”在亞洲土耳其境內,隨意指認一處遺址,冠以“特洛伊”的名字,實際上與所謂古希臘毫不相干。

今日所謂“雅典古建築”,多出於18世紀法國、英國工程師繪製的圖紙,最輝煌的雅典衛城“巴臺農神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建。1933年巴臺農神廟已經在當時的條件所能允許的情況下被修復到據認為是大約250年前的樣子。而斯巴達城所在地,則出於17世紀旅行者的隨意指認。所謂古文物中最可以引為證據的“古希臘畫瓶”都不是科學發掘出土的,沒有地層學上的證明。

今天所見大量的“古希臘銘文”,實際上很少有實物,都是些摹本。18世紀法國宮廷派法蘭西學院富爾蒙教士(AbbéFourmont)在1年左右的時間內,這位富爾蒙先生就將收集謄寫的近三千冊古希臘銘文帶回了法國,並說雅典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刻滿銘文的大理石礦。後世的研究建立在這樣的“銘文”基礎之上,沒有實物對照,缺乏科學性。

《荷馬史詩》被譽為“希臘的聖經”。荷馬史詩真假一直存在爭議,因為一直沒有考古文物考證。 

荷馬史詩有多達27800行,在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到西方前,他們用羊皮做紙,至少上萬張羊皮,還能抄送、傳存幾千年,幾乎是不可能的。

文字的記錄工具,記錄有龜甲上,才能保存幾千年,刻錄在石頭上的,經過幾千年自然風化,也是一點痕跡都沒。即使有幾千上萬張皮記錄,這種有機物,如何保存幾千年。

中華文明是一直延續,西方文明是斷代的(斷過許多次),所謂的西方古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就一點痕跡都沒了。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文明源頭之爭,也是話語權之爭


我是漢字谷主, 【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詞理解等)讓孩子更優秀,歡迎關注交流!】


漢字谷主


之前我說過,考慮到《史記•匈奴列傳》中關於夏朝與匈奴的繼承關係,就可以得出夏朝統治者有可能是遊牧民族的結論。如果是這樣,那夏朝沒有留下遺址和文字就是非常正常的事。這次再來進一步說一下為何夏朝是肯定存在的。

斯基泰人鐵盔和金飾,這也是個沒有城市和文字的文明


其實正經的學術界幾乎沒有人質疑夏朝的存在。有爭議的是夏朝以何種方式存在。 因為在春秋時期尚有一個杞國,而戰國秦漢時則有一個匈奴作為繼承者,而這一個城邦和一個帝國與夏朝的關係在當時就是明擺著的事。甚至夏朝的文獻在東周時還有一部分存在,因為孔子對夏文明的瞭解就很深刻。——"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所以自古以來直到晚清,基本上就沒有人懷疑過《史記•夏本紀》的真實性。

直到疑古派的興起才開始有人對夏朝的記載產生了質疑。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疑古派並不懷疑夏朝的存在,而是質疑包括太史公司馬遷在內所有正統史觀中對夏朝的記載是否屬實。 比如民國疑古派教主顧頡剛就曾經在曾經在1933年編寫的《春秋戰國史講義第一編》中說過:“夏代的存在是無可疑的”,顧頡剛所懷疑的只是大禹就是夏朝的的開基之祖抑或只是上古卷軸中的一位神明。至於考古學上所爭論的,也主要是夏都的遺址在哪裡;夏與商的關係等“技術性的問題”。根本沒有誰懷疑過夏朝是否存在。 但是,甚至是顧頡剛的這種質疑都有很大的漏洞:比如顧頡剛認為大禹其實是是青銅器上的龍紋(蟲),後來被變儒家附會為聖王並杜撰了大禹和夏朝的歷史云云。但王國維在清華講課,就針對這種說法提出過異議,他舉了兩件春秋青銅器銘文,一件是《秦公敦》,一件是《齊侯鍾》,前者提到了“宅禹”,後者提到了祖宗“成湯處禹之堵”。

這兩件器物,一件是來自於東方的齊國,一件是來自於西方的秦國,這說明至少表明在春秋時期,無論東西,都將大禹開創夏朝視為真實存在的歷史。


秦公敦

此外在《尚書》的《召誥》、《多士》中都記載了多次提到商朝之前有個夏朝,夏朝被商所滅。《尚書》中的周初八誥是公認的西周初年實錄,而且此後《詩經》、《左傳》、《竹書紀年》、諸子百家直到《史記》,也都肯定商朝之前是夏朝。在這樣的文獻史料之下,我們只能說對夏朝的存在是當時的共識。 至於如果有人認為夏朝是周人用來找出武王伐紂的歷史的合法性,那就有點太幼稚了。要知道,周武王根本就不是以革命者的形象來塑造自己的,而是以保守主義者的形象出現在當時,比如武王說紂王的罪名之一就是“今紂棄成湯之典”,而自己則“予惟以先王之道御復正爾百姓”,並且從《世俘》等西周文獻來看,很多民國學者都注意到周武王大多時候遵從的仍舊是殷禮,這一點周原甲骨也有證實。而且在《應公鼎》銘文裡面,周武王還有像商王那樣的日名,名曰“帝日丁”。所以說根本不存在周人抹黑商人的事情。



二里頭出土綠松石獸面牌。二里頭遺址絕非夏都遺址。但可能是一個和夏朝關係密切的邦國。


陳大舍


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夏朝是肯定存在的,目前學術界所爭論的焦點也並不是夏朝存不存在的問題,而是夏都究竟在何處的問題。

之前人們一直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在我們所學的歷史課本上也是這樣寫的,但是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在二里頭始終沒有出土能夠證明其就是夏都的關鍵性證據。



王國維先生的考古二重法,講究的是史料記載與考古發掘出土的材料相互印證,才能最終下定論。因此,本著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部分學者對二里頭就是夏都的觀點提出了質疑,這不是在質疑夏的存在,而是在質疑沒有關鍵證據的二里頭是否是夏都的問題。

而近年來,隨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為人們所期待的夏都,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不論是陝北的石峁遺址,還是晉南的陶寺遺址,他們都具備國家都城的功能。

且陶寺和石峁,其年代都是屬於夏代早期,在年代上也較為符合,如今石峁遺址還在進一步發掘研究中,究竟二者是不是夏都呢,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蜀北一


夏朝絕對存在。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這些遠古傑出帝王,都是中國古代典籍記載確鑿,並且越來越清楚的。如顓頊都濮陽,帝嚳都偃師。夏大禹都陽城(登封),大禹之子啟都禹縣,大禹之孫太康都斟鄩,即偃師二里頭。另有斟鄩之一的偃師山化鄩灣,和與之一體的鞏義回郭鎮。夏太康失國流亡地河南太康縣,“伊洛竭而夏桀亡”等。並有夏邑、寧夏等紀念性地名,都是對有夏的證明。

古代典籍對夏記載確鑿,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大禹治水的故事,似乎家喻戶曉。然而,對是否有夏而疑慮重重的人似乎又不少。這樣的矛盾心態,實在不好說什麼了。

不過,有“疑古”就有“考古”。中國社科院國家考古隊,按照古典文獻記載,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通過半個世紀的發掘,夏都的“廬山真面目”就這樣大白於天下了。夏都二里頭已經載入歷史教材,國家級的夏都博物館已經開工建設。

但是,還有一些所謂的磚家,在歷史文獻見證、考古印證面前,仍以“嚴謹”的“證據鏈”為名而對夏都予以否定。

什麼“嚴謹”的“證據鏈”呢?不妨舉個旁例說明。一個村子自大明移民,至今有六百年了。或者說一家“五世同堂”,老爺、爺、爹、本人和孩子輩。家譜記載清楚,村裡人都明白無誤。然而“證據鏈”會認可嗎?絕對不一定。一代一代認:有準生證嗎?有出生證嗎?有戶口嗎?有身份證和照片嗎?最後結論:孩子、本人有效,父親證據不足,爺、老爺不存在。試問,這就是“嚴謹”的“證據鏈”嗎?如此,怎麼證明“爺爺就是爺爺,老爺就是其老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