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後來的我們》陷退票門 貓眼否認背後操縱

號外∣《後來的我們》陷退票門 貓眼否認背後操縱

因電影《後來的我們》退票異常事件而陷於輿論風波的貓眼,於5月3日在北京舉行媒體溝通會,就事件進展向外界予以說明。

4月20日,由劉若英指導的影片《後來的我們》被曝在貓眼等購票平臺出席大規模惡意刷屏、退票行為,貓眼作為該片的出品方、發行方以及平臺方,遭外界質疑操縱影片票房,影響院線排片,以此來拉高票房。

針對大規模的退票行為,貓眼在4月29日給出的解釋是,有54%的訂單確定為用戶正常改簽行為,這部分用戶最終產生真實支付並消費。因改簽業務在後臺邏輯中分為“先退票再購買”兩個環節,故“改簽次數”加到“退票次數”當中,造成影城端退票數量增加。在剩餘46%的退票訂單中,有部分確定為惡意刷票,疑似黃牛行為。

對於疑似黃牛的惡意刷屏行為,貓眼並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予以證明。貓眼COO康利在5月3日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黃牛刷屏是一種推測,但目前沒有跡象表明這背後是一個大規模的有組織的黃牛刷屏行為。

然而,在康利看來,此次退票異常事件存在輿論過分誇大的情況。他表示,整個“五一檔”退票率都高,只不過《後來的我們》比後面幾部影片更凸顯一些。退票主因基本上判斷時市場多種環境促成的結果,“單片大熱、預售火爆,前邊賣了很多,加上有一些工作日的原因,頭部影片退票率很高”。

對於《後來的我們》這部影片,貓眼身兼出品方、發行方、購票平臺三種身份於一體,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是否存在擾亂市場公正行為,這也是引發外界質疑的關鍵所在。

康利解釋說,貓眼是一個服務平臺,銷售全國電影院的電影票,同時賣全國所有上映電影的電影票,貓眼不拒絕任何一個電影院在平臺上銷售,也不能決定任何一個電影在貓眼平臺上的銷售,貓眼只是中間服務商,給各個產業合作伙伴提供服務,裁判員應該有處罰和處置能力,貓眼沒有。

作為購票平臺,現場有媒體質疑,貓眼平臺上所展示出來的預售數據和觀眾“想看”指數,是否會影響影院的排片計劃。康利對此予以否認。他表示,最終排片權是在影城的經營者手裡,所以影城會參考一些在市場中認為有指向性、權威性的數據,貓眼“想看”指數確實會作為參考數據,但影院方面會參考其他數據,包括自身的經營特點。

今年以來,貓眼被傳出正籌劃赴香港IPO事宜。對此,康利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我們還是依照企業自己的計劃來安排工作,一個企業核心成長取決於自己是不是足夠強大或者說取決於自己的事情做的是否足夠好,我覺得任何外界因素都不會成為干擾企業成長的一個障礙”。

作為一家早期的在線購票平臺,貓眼誕生於美團,2015年獨立運營。2017年9月,貓眼和微影時代宣佈實現戰略合作,共同組建一家新公司“貓眼微影”。 光線傳媒(300251)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迅速發展的貓眼,業務已不僅侷限於在線票務,目前新業務已延伸到電影投資和宣發等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