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康乾盛世」還是「康乾亂世」?

「史話」“康乾盛世”還是“康乾亂世”?

歷史上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一十五年。

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認為這一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蹟。然而,如果把“康乾盛世”和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歷史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遜色於前代。

首先是人口損失嚴重。明清易代之際,人口損失至少四千萬,其中直接死於清軍屠城的就高達七百萬。據《揚州十日記》所載,僅揚州一地,焚屍“約計八十萬餘”。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是四川人口的變化。《清史稿》中記載的王騭給康熙的上疏中說:四川禍變頻繁,荒煙百里。待變亂平定之後,全省只有一萬八千多男丁,還沒別的省一縣的人口多。

有學者認為真實的數字並沒有這樣極端,有大量逃亡隱匿人口沒有被統計出來,但是人口損失慘重卻是真實的:從1626年到1661年三十年間,四川人口由三百五十六萬降到九十五萬,損失了四分之三。

除了人口方面,經濟方面的損失也是慘重的。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併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發展,也為了恢復農業生產,清政府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明末強大的資本主義發展苗頭被扼殺,從此落後於世界潮流。

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概括康熙四十年盛世的經濟狀況是“四空”——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說,清政府統治中國五十餘年,四海之內,日益貧困。糧食不值錢,但百姓吃不起(谷賤而艱於食);布匹雖然便宜,百姓卻穿不起衣服(布帛賤而艱於衣);商人用來運送貨物的舟船都賣了,貨也都換成了錢,沒人做生意了;當官的離職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

金錢是用來互通有無的。然而當時,即使是中產之家,一個月也見不著幾個錢,沒錢買東西,更不用說更窮的人了。當時農民多被凍死餓死,農作物皆亡,豐年也與凶年無異。精明的商人也無計可施。走在大街上,兩旁的店鋪裡擺滿了美玉、華服,看起來一片繁榮。然而走入百姓家中,則是另一番景象:早上沒有糧食做飯,只好不開火;冷天沒有東西禦寒,只好蜷著身體驅寒。吳中的百姓因為貧窮,只好把兒女們賣到遠方,美貌的男子賣身為戲子,長得醜的去做奴才。美貌的女子給別人當妾,長得醜得只好去做奴婢。

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中國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後,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事實上,“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還不及明末萬曆年間。

「史話」“康乾盛世”還是“康乾亂世”?

文字獄是“康乾盛世”時期對學術文化最大的破壞。清政府為了防民之口,製造了幾百起文字獄,還將數百萬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康乾對文人的極端摧殘導致文化凋敝,明末的學術繁榮毀於一旦。而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著無聊呆板的方向發展。知識界徹底進入了“考古期”,八股文與考據之風茁壯成長。

清代在康、雍、乾三朝都致力於統一戰爭,尤其是與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戰爭。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一統新疆為標誌,才恢復了前幾代的疆域,康乾盛世從此達到了頂峰。在“康乾盛世”中,中國的總面積達到過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千米。成為當時世界最遼闊的疆域。然而為了這所謂的“鼎盛”,康雍乾三代卻付出了不菲的代價,龐大的軍隊規模和頻繁的戰爭,讓康熙駕崩時整個國庫只剩下八百萬兩白銀。而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其後期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黑洞。

“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也同樣危機重重。

在“康乾盛世”時期,中國實際上已經註定了落後捱打的悲慘命運,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不能處理好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吏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係。

首先是吏治腐敗。清朝統治者對政風向來不大重視,所以官員自上而下貪汙成風。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汙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康熙竟然幾十年來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汙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為官者完全喪失了廉恥之心,個個唯利是圖。上至大學士和珅這樣位至宰輔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下至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汙受賄,且貪汙之巨空前絕後。僅和珅一人,為官二十年,貪汙摺合白銀達十億兩,相當於清朝十五年的財政總收入。即使在看起來還算清明的時代都如此腐敗,可見清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政治、軍事、科技上的落後也是“康乾盛世”的真面目。“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將農民牢牢地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等於扼殺了任何工業革命的苗頭。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的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政治上難有作為。康乾時代的科舉也只剩下八股文這麼一個空殼,丟棄了原先的先進意義。文字獄等則讓文人們只敢埋首於故紙堆中,不敢有發明創造,中國的科技水平幾乎止步不前乃至倒退。清朝的軍制更是盲目堅持“騎射為本”,拋棄火器而抱著冷兵器不放,以至於太平軍破武昌後,挖出兩百年前明朝所造大炮,竟然打得清軍大敗。

清朝時期,西方國家已經日益強盛。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清朝統治者的處理簡單而又愚蠢,那就是儘量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康熙曾說:“通海口子甚多,此時無礙,若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害矣。”於是先後採取嚴厲禁止天主教傳播、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等一系列措施阻止與西方的交流。

為了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利之所在,瑕釁易滋”,清政府制定章程,千方百計將洋船限制在廣州。結果導致中西交流減少,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雖說中國的落後不是始於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

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預言它遲早會“不再有紀律和安全”,“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得到比任何其他國家更多的好處”。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

除了上面這些已成定論的“真相”,順治、康熙年間的“沿海遷界”,其殘忍程度和對歷史的影響程度也是空前絕後的。

「史話」“康乾盛世”還是“康乾亂世”?

1656年7月(順治十三年),清王朝頒佈“禁海令”:“寸板不許下海”,“片帆不許入口”,禁止沿海漁船商船出海捕魚貿易,外船也不準進入內陸,企圖以此困斃鄭成功的海上抗清武裝。可是鄭成功未被困死,沿海經濟卻備受摧殘。1661年3月,鄭成功經澎湖順利在臺灣登陸,一路所向無敵。清廷聞訊大為恐慌,頒佈了更為殘暴的“遷界令”:從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

清廷的“沿海遷界”不像現在的移民那樣,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腳地,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償,然後再一步步把居民遷移出去,而是以屠殺和強制為主要手段:“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樁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這一次“遷界令”,事實上是剝奪了沿海士民一切賴以生存的資源。

1662年(康熙元年)2月1日,盤踞臺灣的荷蘭總督在投降書上簽字,鄭成功全面收復臺灣。為了抵禦鄭成功,3月,清廷頒佈第二次“遷界令”,勒令廣東二十四州縣居民內遷五十里,除澳門以外的附近海島洲港皆遭封港毀船的厄運。清廷還下令將界外地區房屋全部拆毀,田地不準耕種,不準出海捕魚,出界者立斬。

這一次遷界的時限只有三天,以至“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兩天後,騎兵突然而至,人們來不及收拾,富人全部拋棄自己財富,貧窮的人拿著鍋帶著妻子兒女,全部流離失所。從江浙到廣東福建,沿海數千裡肥沃的土地全部荒廢。不願遷走的居民全部慘遭屠殺。而倉皇遷走的人也生計無著,不得不賣妻賣子。實在沒有辦法的,只好閤家飲毒,或上吊投河。粗略估算,僅粵東八郡死亡人數就有數十萬。遷界的同時,就是燒,燒房子,燒船,目的是“無資寇用”,不給鄭成功這些“賊寇”留下任何可用的東西。

不僅燒房子,殺人民,清廷就連樹木青草也不放過,樹全部被砍,草全部被割。至於為什麼對果樹、松柏乃至青草都斬盡殺絕,大約也是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復明的力量利用吧。

到了這種地步,清王朝還嫌不夠徹底,1664年(康熙三年)5月,下令再內遷三十里。劃界時,清官吏往往先確定一界的兩端,用繩拉直,作為定界,很多居民的房子被一分為二,被迫放棄半邊房子。為了分內外,界線上被掘了深溝。百姓稍有越界者便是死罪。清政府甚至還以潮水湧至的河面定為劃界的標準。這番折騰下來,距離海邊三十里到兩三百里不等的整個中國沿海地區,成了一個無人區。

清政府對海洋的恐懼到了病態的地步,然而,列強終於還是從海洋上來了,而清政府毫無還手之力。

總之,無論從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任何一方面來說,“康乾盛世”在中國歷史上不過是徒有虛名。如果真要套用“盛世”的名號,那也是相對於整個腐敗的清朝來說,康乾時期的統治力量還算比較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