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首器:宣德爐

夏日炎炎,忙中偷閒,一杯清茶,半縷清香舒適又愜意,這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生活。當然,這樣的生活離不開"香"與"爐",此處著力聊一下"爐"。

說起"爐",不得不提的自然是宣德爐。

中國銅器具有高度的國際認可度,夏商周銅器已是天價,宋元銅器數量很少,明代銅器是拍賣的主流。宋元明銅器不是單純模仿夏商周三代銅器,在創新中形成自我風格併成為中國銅器藝術的又一巔峰,代表性作品是宣德爐。

宣德年間鑄造各式香爐只有3000座,後經戰亂大批又被銷燬,流傳至今的宣德爐真品已非常罕見。此外,宣德爐的名貴還在於其顏色豐富多彩,有一種從內裡透出的奇光,變幻無常。據史料記載,宣德爐有40多種色澤,如藏經色、棠梨色、硃紅斑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色等。

文房首器:宣德爐

宣德爐

來歷

宣德爐是明朝宣德年間官鑄的一種銅香爐,是宮廷焚香供記神佛的專用香爐。簡稱宣爐。由於當時使用極難得的風磨銅,

加一些金銀等貴重金屬,經過多次反覆精煉而成,其分子結構極為緊密,顏色美觀奇妙。再加上當時高超的冶煉技術和鑄雕技藝,使其在鑄工和式樣上更顯得無與倫比的精巧,成為明代一種著名的工藝品。

幾百年來,多少人都想飽飽眼福,一睹真正的宣爐風采。但由於當時鑄爐數量很少,且全都深藏宮內,在當時也極少有人能見到真正的宣爐。而今天就至少有人能見到真宣爐了。

賞鑑

劉錫榮收藏宣爐,有兩個標準:一個是"老",一個是"好"。以清道光年間為界,之前的宣德爐,可稱老爐,且多有好爐。道光以後,國力衰微,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整個生產力水平降低,無力鑄造精緻的銅爐,所謂"道光年後無佳器",正是這個意思。因此劉錫榮收藏的最晚出的宣德爐,就是道光年間所制,也就僅僅兩件而已。

"其實真正的好爐都在乾隆以前,嘉慶年間也沒有什麼。"據劉錫榮介紹,康、雍、乾三代,國力鼎盛,社會安定,再加上三朝皇帝自己都喜愛文物,因此當時多有鑄造,堪稱宣德爐鑄造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至於宣德爐的題款,多為帝王紀念款,也有文人詩文款、私家姓氏款、吉祥用語款和其他題款。其字體與工藝,皆需完美。諸多題款中,最經典的"標準款"當屬"大明宣德年間"的六字題款。

鑑賞宣德爐,還要看其銅質。"材料,為器物之本。從宣爐選材亦可見生產技術之演進。"宣德爐多以黃銅為主,"大凡用銀亮黃銅、金亮黃銅、赤銅成器者,年份大都為入明至清早期之精銅好爐"。

文房首器:宣德爐

宣德爐

收藏之道

收藏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用宣德爐焚香,用精緻的茶具飲茶,書籍半榻,琴簫在側,香茗常伴,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愜意。倘若收購古玩之後立刻束之高閣,便索然無味了。

大部分宣德爐都購自海外,來自英國、美國、日本的都有。清朝末年國家衰敗,古玩器物皆流向海外,如今我國國富民強,向國外投資增加,收購古董的國人也多了起來,中國的傳統古玩也日漸迴流。古董的流動是趨富的,這必須得感激現在的太平世道,否則我們怎麼可能一邊把玩這麼漂亮的宣德爐。

鑑別真假宣爐

第一、觀其形,定其名。若宣爐爐體本身符合宣德爐譜上的某一種形式,就有一與之相對應的名稱。主要有鼎彝爐,乳爐,鬲爐,敦爐,床爐,缽爐,洗爐,筒爐等。若爐譜上無此式樣,就不會有與之對區的名稱。無盡稱之爐則不必考慮其為真宣爐。

第二、觀其底足之銅是否精細。精細之銅說明是經過多次反覆精練的結果。若粗劣之銅絕不是真宣爐。對於品相完整的宣爐,我們只有從其底足方能看到其銅質精細或粗劣的程度。而對顏色剝落的宣爐,我們就可以直接從爐體本身上觀察到銅質粗細精劣的程度。中國曆來鍊銅之精者,以宣德銅爐為第一。故真宣爐銅質必精細。

第三、觀其作工。宣爐之作工極規律勻整。雖今日用機器仿製,也做不出其規律勻整的式樣。

第四、叩其爐,聞其聲。普通之銅經過四煉即現珠光寶色,若經六煉,每斤只可得半斤。據記載,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干將""莫邪"二劍所用之銅皆經六煉。而宣爐所用之銅,屬於優質風磨銅,一般大都要經過十二煉,這才會寶光外現。經十二煉,每斤只可得四兩。用這樣優質的精煉之銅鑄之爐,用手叩之,所發出金石之聲,任何它器不能比擬。

第五、觀其圖和爐形是否對應統一。據記載:各種爐形都鑄刻、雕鏤有一定的頭像和圖形。且都處於爐身的不同部位。若爐體本身高大且周圍呈大平面或大圓面,其頭像在四周的平面或圓面上。若爐低矮,且四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或圓面時,其圖形在底部。如鼎彝爐、筒爐等,其圖像在四周的爐外壁畫上。而乳爐、缽爐、床爐、洗爐及敦爐等,其圖形在其外底部。另據記載,中國自唐以來,各代的銅器、陶器、鐵器、瓦器和瓷器的式樣都是根據"三代"時期和"秦漢"時期的式樣製作的。宣德爐也不例外。

第六、稱其輕重,量其大小。按史書記載,宣爐的每種爐樣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有一定的口徑、腹徑、底徑,有一定的耳高、身高、足高。而且每種爐樣都有其精確的重量。宣爐其它可偽,唯有重量不可偽。重量一律按斤、兩、錢來計算,而斤、兩、錢則是以過去的十六兩秤為準。其精確度可以精確到現在的克。當然,現在鑑別時可以有少量的耗損和增添的餘地。

文房首器:宣德爐

宣德爐

第七、觀其色。以顏色鑑定真假宣爐,歷來都是文物學家的觀點。然而,豈不知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有的宣爐上的顏色早已剝落。有的是人為的原因而致使真顏色剝落。在宣爐的製作過程中,除加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外,還要經過多次反覆精煉,使其分子結構極為緊密。名為銅爐,而買為銅與金、銀等的合金爐。有的因長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蝕而致使其顏色剝落。這樣的宣爐根不無顏色,然而卻是真正的宣爐。

如何鑑定顏色剝落的宣爐呢?據史書記載,宣爐鑄成後,先在水銀加磨光寶粉中浸泡數十日,用水跟將銅爐薰透入骨,再經燒煉,使其顏色顯得分外美觀。根據此點,就要看爐體表面是否有水銀浸泡過的跡象,然後進行燒煉。若是真宣爐,其顏色儘可重新表現出來,目色澤桑潤,其光在內而寶色外現。若顏色不能復原,當不必視為真宣爐。

最後一點就是宣爐的款識。款識是很複雜的,但總的來講,凡大器,一般六煉之銅者,底有"宣"字。中型之器者,底有"宣德"或"宣德年制"字樣。若是精巧之器,凡十二煉之銅者,度部皆為"大明宣德年制"字樣。但凡德字,心上均無一橫。而制字皆為"掣"字。"宣"和"宣德"字樣均為隸體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樣均正楷方體字。兩者中間,前者為刻款,而後者為鑄款。

真宣爐之款雖有刻鑄之不同,然皆字字完整,款地明潤,排列緊湊,決不稀拉鬆散,且款之色與爐身同色。若款色與爐色不符,非真宣爐也。

文物文物,文在先,物在後,沒有文化傳承的器物,那無非是一普通的工業製品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