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同陽新村:搬遷嘗甜頭 致富有出路

「脱贫攻坚」同阳新村:搬迁尝甜头 致富有出路

點擊上方“西夏發佈” 可以訂閱哦!

「脱贫攻坚」同阳新村:搬迁尝甜头 致富有出路
「脱贫攻坚」同阳新村:搬迁尝甜头 致富有出路

同陽新村是西夏區最“年輕”的村子之一,2012年5月起,8批共2900多名來自彭陽的移民陸續搬遷至此。

從同陽新村村部出發,向南走20米,是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和民生服務中心;再向南走20多米可到達村衛生站和擁有40家商戶、滿足村民各種日常所需的商業街;向北走100多米便是幼兒園。幾百米的“生活圈”中,還包括演出舞臺、健身廣場,以及該村的產業基地——同陽新村食用菌精準扶貧產業園。

事實上,生活在同陽新村的村民不僅生活便利,收入和幸福感也節節攀高。

先富帶後富,致富路上結伴行

“我們村有1200多名勞動力,基本上都外出務工了。去年村人均收入是7617元,村民的收入中,勞務輸出佔66%。現在村裡有35名勞務經紀人,兩家勞務輸出協會。”同陽新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東對記者說道。

何志川就是其中一名勞務經紀人,去年他成立了勞務輸出協會,並獲評西夏區致富帶頭人。2014年,何志川家還是建檔立卡戶。父母年齡大,身體不好,一家人雖然勤勞能幹,但由於沒有致富的路子,全家只能靠何志川一人打零工維持生活。2015年,何志川家搬遷到了同陽新村。他思路開闊、幹活認真負責,在務工之餘,他還堅持自學建築工程專業知識,村上組織各種技能培訓他也總是積極參加,認真學習電工、焊工等各種實用技能。從2016年開始,利用務工時積累的人脈,何志川和本村部分村民,在建築工地上承攬砌圍牆、鋪面包磚、園林綠化等小工程。經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何志川從最初務工年收入2萬~3萬元到現在近10萬元,於2016年底率先脫貧。

然而,何志川覺得光自己富不算富,他想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於是,去年3月他成立了寧夏振興隆勞務有限公司,帶領同陽新村村民到各建築工地、綠化工程務工,先後組織80名村民務工,還組織部分婦女勞動力開展保潔、綠化等工作,帶動村民每年增收2萬~5萬元。

產業進村,未來可期

父親外出打工,哥哥工作離家遠,是繼續工作還是回家專職照顧偏癱的母親?一時讓劉國玉很難抉擇。此時,村部貼出的一張寧夏科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招聘啟事解了劉國玉的燃眉之急。“我從家到公司走路3分鐘,中午休息2個小時,我可以回家給我媽做飯、收拾家務。公司知道我家裡情況特殊,上午還給我半個小時假讓我回家看我媽。”劉國玉對記者說道。

將來會有更多村民像劉國玉一樣在家門口就找到如意的工作。為實現精準扶貧,去年西夏區引進寧夏科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了同陽新村食用菌精準扶貧產業園,從事食用菌及研發工廠化自動溫控培育。

該園區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4棟多層架自動溫控溫棚,二期建設菌棒生產線。目前,一期3棟溫棚已投產使用,目前主要生產杏鮑菇、雞腿菇、靈芝等食用菌。該公司董事長何應東介紹,待二期今年11月建成後,園區將走一二三產融合的路子,以附加值高、前景好的靈芝孢子粉深加工為主,並且以旅遊觀光和電商帶動產品銷售。屆時,該園區不僅能解決100名文化程度低的婦女就業,還能每年給同陽新村分紅100萬元。據瞭解,今年同陽新村就可分紅50萬元,而去年該村一年的村集體收入為30萬元。不僅如此,該公司還和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簽訂共建協議,定期來同陽新村對公司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前兩天,我們村和寧夏科衡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共建協議,公司將對同陽新村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等。比如說,每年公司都會對村裡新考入大學的學生每人給予1000元的資助。”王東說。

物質和精神,一個也不少

“樂器、服裝、場地、舞臺,什麼都有,每年文化部門還派老師來村裡教我們,這些年政府對我們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可不小。”同陽新村秦腔團的李志龍對記者說道。李志龍在老家時就愛唱秦腔,當時他們樂器、服裝都是東借西湊的,唱得怎麼樣也全憑自己鑽研。搬到同陽新村的這幾年,李志龍覺得自己的秦腔唱得越來越好了。他和團裡的其他23個團員逢年過節總會給村民唱上幾場秦腔,有的時候他們還外出演出。

同陽新村不僅文化活動搞起來了,村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王東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村民楊斌家有3個女兒,去年大女兒考上了大學,今年二女兒又考上了大學,三女兒正在上高中。然而,楊斌並沒有因為經濟壓力阻止女兒們繼續受教育,而是告訴王東,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要上學才有未來。

近年來,為了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水平,同陽新村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在村子的巷道擺放磨盤等舊物、收集移民舊物開設農耕文化展覽館,以對村民進行感恩教育;同陽新村的巷道及路燈上,都貼有移風易俗的標語;成立紅白理事會,幫助村民樹立婚喪新風,防止因高價彩禮返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