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紅土地|又到「象環葡萄」豐收時

“象環葡萄確實名不虛傳,回去後,我一定將這次的體驗分享給大家。”應邀參加採風活動的原福建省美協主席陳玉峰對鮮甜味美的“象環葡萄”讚不絕口。

八閩紅土地|又到“象環葡萄”豐收時​ 日前,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迎來十多位閩籍著名書畫藝術家前來採風。藝術家們深入田間地頭,穿梭於碩果飄香的葡萄園中,體驗採摘採摘樂趣,邊品嚐“象環葡萄”美味,邊瞭解象環葡萄的發展歷程,在勤勞耕耘的土地上,沉浸於靈氣與魅力之中,不斷湧現的創作靈感激發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競相揮毫潑墨,記錄下一幅幅象環夏日豐收圖,共同為提升“象環葡萄”產業影響力添彩增色。

八閩紅土地|又到“象環葡萄”豐收時

據介紹,賽岐鎮是福安市巨峰葡萄的主產區,目前葡萄種植面積10000多畝。2017年賽岐全鎮葡萄產值達1.6億元,果農人均年純收入達19702元,同比增長6%,惠及家家戶戶,成為當地擺脫貧困的支柱產業。象環村是福安巨峰葡萄的核心產區,葡萄種植面積達2360畝,被譽為“南國葡萄之鄉”。而本次活動所創作的作品,將陳列於當地的葡萄博物館,對外進行展示宣傳。近年來,象環村依據“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逐步建設成“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福建省無公害葡萄農產品基地”。

八閩紅土地|又到“象環葡萄”豐收時

“希望通過藝術家們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喜愛上象環葡萄。”賽岐鎮鎮長蔡龍玉表示,“象環葡萄”作為福安葡萄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種植技術、發展規模、果實品質、科技創新、品牌打造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下一步,賽岐鎮葡萄產業將通過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以立體農業、生態果園、果蔬套種為主的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打造旅遊觀光農業品牌,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解密賽岐葡萄香甜可口安心的三大秘訣:

  1. 培育模式精細化。採用科學種植方式,嚴格控制產量進而提升質量。葡萄生長過程定期疏花疏果,實現每畝產量控制在1800-2000斤,每棵樹只保留7-10串葡萄,每串葡萄保留35-45粒,每粒葡萄約12克的精細化培育。
  2. 追溯體系全程化。採用政府部門監管引導與葡萄協會協調自律相結合的模式,建立從果園到消費者的全程追溯體系。通過掃取包裝箱上二維碼標誌,可以即刻了解每箱葡萄的產地、施肥、除蟲、裝箱等相關信息,進而從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3. 採用避雨栽培全域化。與露天葡萄相比,避雨栽培能極大程度地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從而大大減輕農藥汙染、提高坐果率進而改善葡萄品質。在各級財政的補助支持下,賽岐鎮避雨栽培葡萄高達萬畝,基本實現避雨栽培全域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