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编了1部30万字的书,开历史先河,后世争相效仿

大唐将近三百年的统治,担任宰相的人肯定不少,为什么独独要说“前有房杜,后称姚宋”呢,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君臣之间的配合,这才是关键所在。

姚崇、宋璟固然伟大,但更伟大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房玄龄、杜如晦固然伟大,但更伟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去世以后留下了很多的人才,为什么唐玄宗真正亲政以后,两个月内就来到渭水,征召来姚崇?

唐玄宗李隆基编了1部30万字的书,开历史先河,后世争相效仿

欧阳修在编《新唐书》使特别提到“君臣之遇合”,姚崇和宋璟能够施展他们的才干,这是此刻李隆基所需要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是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励精图治,把他的开元时代打造成和贞观时代相媲美的时代。

这便是政治家独有的慧眼,主导了姚崇和宋璟在开元时代的接力。两人性格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但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唐朝的繁荣,为了大唐他们共同使力,推进了”开元之治“的发展。

在这历史关键时期,作为天子的唐玄宗选择了顺势而为进,落实在政策措施方面,可以从4个字上寻找一下原因,那就是“严于治吏”,这也是中国所有时代繁荣的秘密之一。

唐玄宗李隆基编了1部30万字的书,开历史先河,后世争相效仿

说到治吏,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惩治腐败,认为治吏就是打击贪赃枉法。严格说起来,惩治腐败只是治吏的一个环节,甚至是末端环节。中国传统的所谓治吏,它应该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管理工程,包括官员的培养、选拔、教育、监督、考核、奖惩,整整一套才叫吏治。

说到唐玄宗的治吏,他不仅仅在实践上,在理论上也是有创新的。

实践方面,李隆基亲征以后不断地精简机构,革除从武则天以来设置的各种冗职、冗官、冗吏,为国家节省开支,同时也提高行政效率。此外,唐玄宗继续推进由隋朝创建,唐朝继承的科举制度,从寒门和豪门里头,选拔大量的人才,来充实并改变官场的结构,扩大统治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编了1部30万字的书,开历史先河,后世争相效仿

在理论方面,李隆基也进行了总结,先后让张说、李林甫对唐朝武德及贞观以来的机构设置、官员的任命、职务的职责范围、奖惩制度进行总结,最后编成了一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政书——《唐六典》。

《唐六典》共30卷,30万字,开了中国历史上官修政书的先河,以后的朝代都因循此例,开始编著自己朝代的政书,对吏治的整套体系进行历史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