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高煦,我们当代人知晓得很少。但说实话,这个人没当皇帝也很可惜。他的才能并不比父亲差,也不比后来当了皇帝的朱高炽差。可是造化偏偏弄人,他并没有皇帝命,而且终将被皇家的无情所淘汰。他自既是始作俑者,也是牺牲者。
历史上的朱高煦十分优秀,他的军事才能不比朱棣逊色。比如在建文二年,朱棣在东昌战败,这时候是朱高煦来得及时,扭转了战局,救出了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再次战败,此时又是朱高煦来得及时,帮助父亲把仗给重新打赢了。
所以朱棣当时勉励他说:"你要努力啊!世子身体不好。"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好好表现,世子身体不好,以后皇位很可能是你的。听到这句话,朱高煦当然卖命得更厉害。
可是朱棣登基时,改立太子这件事也让他十分头疼。一方面,朱高炽确实太弱势了,但又比较仁义;而朱高煦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商,都更接近父亲,可是做事张扬。
另一方面,朱棣要把朱高煦分封到云南,这对朱高煦确实也不公平。对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皇子来说,就算当不上皇上,你把他分封到云南,他肯定也是不服的。换成任何一个人,他估计都是不服的。
而且,这件事的处理上,确实也稍有问题。如果朱棣再坚持一些,如果朱高煦在政治上的情商再高一些,如果朱高炽再稍微"怂"一些,那说不定历史会改写——毕竟朱高炽这一支似乎都有点短寿,如果换成体格更为强壮的朱高煦,寿命的基因也许会更好一些。
其实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而且整个剧情如出一辙,只是结局却恰恰相反:
唐朝初期,武则天去世之后,武则天的三子李显重新登基。但李显这个人比较怂,权力渐渐地被皇后韦氏占据。后来李显又莫名其妙地死了,据说是被韦氏和女儿合谋一起给毒死的,而韦氏确实也有效法武则天当皇帝的企图。
就在此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李隆基当机立断,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了韦氏一脉。至此,唐朝的皇权才算真正重回到李氏一族的手上。但这时候,由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仍然在世,所以皇位自然是父亲的。
李隆基帮助父亲李旦夺回了皇位,立下了大功。按理说,李隆基当太子是无可非议的,许多大臣们也都是这么想的,尤其是李隆基自己在这几年培养起来的势力,更是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可是问题是,李隆基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李成器。
这时候这一家人是怎么处理的呢?是李成器主动退出了皇位的竞选,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他当时的说法是,国家在和平时期,立长不立贤,国家在困难时期,立贤不立长。
你看,他是非常深明大义的,而且他也比较聪明,担心再次发生"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这样不仅对自己不好,而且对国家也不好。
试想,如果李成器占据着太子之位不放,以李隆基这样的性格能饶过他?而且从大局来说,如果真的发生了流血事件,唐朝又将再次发生"内乱"。
如果你仔细读一读唐朝初年的历史,你就会发现,从李世民和李建成开始,唐朝初年的太子之争一直就没停过。直到李成器让太子、太平公主被赐自尽之后,唐朝的宫廷争执才真正平息了下来。
显然,李成器的尴尬处境,和朱高炽是有一点相似性的。朱高煦个人的战功,也和李隆基相似。
所以,朱棣和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也都想过"玄武门之变"和李成器让皇位的故事,但是最后朱棣还是很无奈地选择了朱高煦——毕竟他有个好儿子。这等于就是隔代交权了。
但对朱高煦个人来看,实在是有点可惜。他之所以失败,参考李隆基的案例,我觉得大体上有三点原因:
首先,相比于李成器,朱高炽是有一点点战功的。当时南军围困北京,朱高炽以一万的兵力拖住了南军几十万人的围困,成功保住了朱棣的大本营。所以朱高炽除了身体不行之外,人倒是也不算笨,胆子也不算小。
其次,朱高煦本人在战争中,似乎没能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在朱棣登基之后,也只有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两人多次在朱棣面前夸赞朱高煦,请求朱棣立他为太子。
而李隆基,虽然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但是他培植起来的势力非常恐怖,不仅政府和地方有和自己一起"政变"自己的嫡系,政府内部还有同情他的和暗中支持他的力量。
此外,朱高煦本人太情绪化了,情商似乎有点问题。李隆基在朝廷里面的形象是这样的:成熟,果断,大度,智慧,有谋略。你想想,这么一个年轻但却成熟的政治老手,当时的官员们必然会不自觉地把他当成是李世民的化身。
而反观朱高煦,他的情绪化特别明显。朱棣及其大臣们让他就藩,他就撒泼耍赖,搞死不去;当不上太子,心里不服,但是他就表现在行动上,越格使用仪仗部队;甚至后来在面对朱瞻基时,他的表现也非常不成熟,要谋反结果又怂了;被关押后,他还非要找机会绊一下朱瞻基。你说这是不是孩子气?就算不是孩子气,做事也有点太任性了。
所以,如果朱高煦能克服克服后两点问题,或者如果朱高炽的优势再降低一点点,那朱高煦还是有机会的。甚至只要他当了皇帝,这些问题也都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就拿朱棣来说——实际上朱高煦有的毛病,朱棣也都有。比如情绪化严重,朱棣也是这样的人。
后来的朱高炽虽然当皇帝只当了一年,但是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一年能对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其实很难。但是,朱高炽确实是太仁慈了,他为很多建文旧臣平反,采用了更为宽松的治国政策,同时也提升了文臣的权力,这都是文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但是,尽管朱高煦问题很多,但是,相比于朱高炽,他的资质也不算太差。如果让他当皇帝,也许未必会差很多。
而且以朱高煦的性格,势必要继承父志,对蒙古赶尽杀绝;以朱高煦的性格,郑和下西洋恐怕也不会终止,甚至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明武宗”的称号恐怕会提前交给朱高煦,而不是留给后来的朱厚照。
当然了,这只是假设,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在这里仅仅是提出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和讨论。
閱讀更多 去疾書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