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些異常 別忽視排查「心病」

孩子出现这些异常 别忽视排查“心病”

有約君說

孩子出现这些异常 别忽视排查“心病”

暑假至今,廣醫三院心理門診就診量大約多了三、四成。

“一個星期新增病例就有50個左右,多數是青少年。”據該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周伯榮分析,因為放假有時間配合治療,所以不少家長便帶孩子來看心理門診。這些有“心病”的孩子,主要集中在12-18歲,多數是中學階段的青少年,也有一部分是出國留學對新的環境和學習不適應的學生。

孩子出现这些异常 别忽视排查“心病”

專家提醒,青少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尚處在形成期,各種心理衝突和矛盾不同程度地交織在一起,

如果衝突和矛盾加劇又未能及時疏導,易引起抑鬱、焦慮、空虛、自卑等心理問題。

青少年出現這些異常

別忽視排查“心”病

“家長向來對孩子生理上的疾病比較緊張,對心理問題不夠重視,加上很多人有病恥感,有了心理疾病易耽誤診斷和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周伯榮指出,發燒、肚子疼可能還會請假看病、休息,但如果孩子睡不好、心情不好,有了“心病”,甚至已經有明顯的焦慮、強迫性,卻不夠重視,未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

另外,有些“心病”的表現症狀並不典型。比如抑鬱症不一定表現為情緒低落,有可能表現出容易疲勞、心慌、肚子疼,睡眠障礙(包括嗜睡和失眠)甚至是遊戲成癮等異常。但當孩子出現上述這些跟情緒低落無關的異常時,家長往往只當作孩子生理上的不適看待,由於父母讀不懂,更容易忽視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

崔英說,進入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些父母過於嚴苛,或是家庭不和諧,孩子感覺自己處在“高壓狀態”下,可出現明顯的反抗情緒,例如與父母激烈爭辯;但有些孩子反抗情緒不明顯,轉而出現比較隱蔽的反抗行為,比如拔毛、咬手指等。

在心理門診,明確診斷出“心病”後,仍有不少家長和青少年對治療的配合度不高,有的不願意吃藥,只願意接受心理治療;也有的以為只要吃藥就能治癒,不願接受心理治療。

“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周主任說,對青少年常見的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系統化的治療是“三管齊下”,首選是心理治療,其次是規範化的藥物治療,第三是經過檢驗、有效的物理治療,三種治療方法合理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使孩子徹底治癒,不斷“超越自我”,今後再碰到同樣的挫折和壓力也能“跨”過去。但有些家長和孩子不理解,配合度不高,療效因此大打折扣。

支招

如何識別青少年情緒問題

青少年情緒問題不僅是自身問題,常常還是家長、家庭問題的反映。專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現以下行為,家長要重視,及早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1. 厭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沒有學習興趣,沒有求知慾望,沒有學習熱情;上課不聽講,課後不完成作業,千方百計逃課,甚至輟學;

2. 吸菸、飲酒、早戀、沉溺網絡,打架鬥毆;

3. 拒絕正常社會交往,自我封閉;

4. 容易焦躁不安,任意發脾氣,喜怒無常;

5. 不尊重長輩,叛逆違抗,不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等。

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實習生許鈺敏 通訊員白恬

圖@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