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來了,要做區塊鏈「支付寶」沒前途

苦日子來了,要做區塊鏈“支付寶”沒前途

苦日子來了,要做區塊鏈“支付寶”沒前途

作者/坎村 設計/大腳 排版/TOM

自數字資產市場誕生以來,就不斷存在著交易所被盜、項目方募集資金後“消失”、“代投”跑路等情況,大大阻礙了市場的發展。

許多大型投資機構,就是因為看到這些問題而對這個市場望而卻步;很多針對數字資產的基金,也由於缺乏監管和安全託管方式而無法取得投資者的信任。

因此,目前市場亟需一個安全、可信、透明的託管方案,助力數字資產市場被主流市場認可。

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圍繞著數字資產託管業務的項目紛紛成立。其中,以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去中化數字資產託管公鏈尤為受到人們追捧。

然而,面對眼下會少,大佬退出,韭菜割不動……數字貨幣行業“涼涼的”現狀,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項目會等到春天來臨?

數字資產託管

資產託管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廣泛存在。

在網絡上購物,通過支付寶等通道進行支付,實際上利用的也是由第三方提供的資產託管服務。用戶將資產存放在支付寶這個第三方託管平臺,支付寶接收用戶的委託,安全的保管用戶的資產,並提供餘額寶、餘利寶等投資管理相關服務的業務。

上面的例子只是資產託管的一個小的方面,證券基金、養老基金等都需要由商業銀行提供資產託管服務。

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和傳統資產託管概念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依賴第三方提供資產託管,只不過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是在一條公鏈上,給數字貨幣提供相應的存儲和安全服務。

以市面上某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項目的場景為例,假設買賣雙方要實現一筆交易,買家需要先將加密貨幣放到一個託管地址上,這個託管地址是通過協議計算的一個託管地址,並不屬於開發者,並且需要買賣雙方的私鑰簽名才能取走。

賣方看到相應的託管地址有了幣之後進行發貨,買家收貨後會把自己的那部分私鑰給賣家,賣家拿到兩把鑰匙才能把託管的加密貨幣取走。

實際上,打開這個託管地址條件就是有兩把“鑰匙”,買家一把鑰匙,賣家一把鑰匙。如果買方、賣方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糾紛,在公鏈上可以申請去中心化的仲裁,恢復自己的權益。

從應用場景上來看,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項目主要有 ,OTC(場外交易)需要託管,幫助完成加密貨幣與法幣的交換;電商支付需要託管完成加密貨幣和物品的交換;幫助一些監管賬戶實現安全託管。

解決不了痛點

從技術成熟角度來說,眼下行業熊市是必然的,很多區塊鏈項目在實操層面沒有產生太大的價值。如果把這一思考方向放在數字資產託管方面,要實現區塊鏈產“支付寶”可能並非易事。

以場外交易為例,這是目前各大交易所主要的業務場景之一,而且目前發展也很完善。

用戶在交易所提供的頁面上選擇相應的交易方,然後把自己需要購買或者賣出的幣數量輸入告知對方並完成支付,就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交易。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公鏈完成上述交易,操作流程非常繁瑣不說,而且效率非常低下。對於進行場外交易的用戶來說,其核心訴求不僅是買到相應的幣,更重要的還要和其他的數字貨幣進行交易。

這方面傳統的中心化交易所在效率方面無疑是領先的,目前的市場格局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中心化交易所佔據中市場上約99%的數字貨幣交易量,而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則寥寥無幾。

電商支付方面,這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託管方法應用價值也十分有限。

支付寶存在是因為在淘寶上有著非常多基於人民幣的交易量,數字貨幣應用普及程度還沒有到一個大規模爆發的數量級。以整個數字貨幣基石比特幣為例,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市面上真正持有的玩家也不過五六百萬家。

另一方面,數字貨幣作為日常結算用的貨幣還不現實,太不穩定。假如兩個人通過數字貨幣完成交易,不到一天時間該幣又漲了或是跌了,顯然對於任何一方都是不願意看到的。更何況法律明確指出數字貨幣不是法定貨幣,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最後,幫助一些監管賬戶實現安全託管,也存在很多問題。應用場景無非是一些中心化的交易所、數字貨幣基金機構,而它們把自己賬戶上的數字資產委託給別人託管,還有賴政策給予確定的風向標,現在各國態度不一,市場到底如何很難說。

而且,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還面臨著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

苦日子來了,要做區塊鏈“支付寶”沒前途

巨頭“搶食”

對於數字貨幣託管市場,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入場。

早在2017年11月,韓國最大的金融機構新韓銀行宣佈將為機構投資者推出託管業務。為了吸引客戶,新韓銀行在業務發展的最初階段提出了免除初期存儲手續費、只在提現時收取少量費用的優惠政策。

今年3月,Grayscale Investment宣佈推出了四種新投資產品,其中包括:比特幣現金投資信託、以太坊投資信託、萊特幣投資信託和瑞波幣投資信託。其高層表示後續將推出更多產品。

自今年第一季度以來,北方信託為了迎合機構投資者、公司和高淨值個人投資者,其專門為數字貨幣對沖基金開發了許多服務,包括新的反洗錢風險和控制框架、資產存在有效性、數字貨幣交易調節和處理新的淨資產價值定價。

今年5月,日本野村控股與數字貨幣公司Ledger和Global Advisors,聯合創辦了一家名為Komainu的託管財團。該公司已經安排了對沖基金、家族辦公室和一家投資管理公司進行私人測試,並希望在年底之前出臺一份較為開放的解決方案。

今年7月初,加密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Coinbase宣佈,將推出面向機構投資者的數字資產託管解決方案。他們的託管服務將通過符合SEC要求的獨立經紀自營商、電子交易清算進行擔保。

有消息還指出,多家華爾街巨頭也在探索開發數字託管服務,包括紐約梅隆銀行,摩根大通公司和高盛集團等。譬如,提供客戶身份識別驗證,根據客戶的需求直接將資產投入到指定交易所的定製化服務。

相比於區塊鏈數字託管方案,這些傳統的金融機構在於監管合作、品牌影響力、實際業務操作服務方面都具有領先優勢。而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的資產託管方案,就像去中心化的交易所雖然藍圖很美好,但在現階段而言,要想實現困難重重。

區塊鏈和資產託管正確“姿勢”

區塊鏈數字資產託管案例可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當區塊鏈和傳統業務結合時,從賦能的角度出發,或許比再造一個完全顛覆過去的解決方案要更實際,更容易。

我們知道典型的託管業務流程往往涉及多方參與,包括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以及投資顧問在內的多個不同金融機構。然而由於單筆交易金額大,參與方多,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而交易方以往大多依託於電話、傳真以及郵件等方式反覆進行信用校驗,費時費力。

那麼這樣的場景就很容易通過區塊鏈技術來解決,如果採用聯盟鏈或者私有鏈的方案,從操作難度方面也並不困難。

比如,在去年1月份,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IBM)合作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託管系統。

這套系統於2016年10月上線,已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通過與IBM的合作,郵儲銀行採用超級賬本架構(Hyperledger Fabric)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真實的生產環境。

郵儲銀行此次推出的資產託管系統以區塊鏈的共享賬本、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共識機制等四大機制為技術基礎,選取了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投資顧問、審計方等五種角色共同參與的資產託管業務場景,實現了託管業務的信息共享和資產使用情況的監督。

苦日子來了,要做區塊鏈“支付寶”沒前途

再比如,跳開資產託管領域來說,前幾天中國第一張的區塊鏈發票誕生了,這張發票是由深圳稅務局主導的,騰訊提供全部的技術支持的,在國貿的旋轉餐廳線上支付198塊錢的發票。

一張小小的發票,折射出一個新的社會基礎設施正在開始重建。工業化時代的科層制的管理正在被人們加速度的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區塊鏈技術實現的扁平化管理方案。過去,辦一件事或許需要王局長、李主任、馬書記的公章,現在則是由密碼學、數學取代。

所以,回到數字資產託管領域來說,通過區塊鏈技術減少資管機構信息交易的成本,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而且我認為這也是未來幾年區塊鏈最大的應用風口之一,彌合組織內部信息鴻溝,讓世界變得“平坦”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