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阿里的「智能養豬「,是怎麼一回事兒

人工智能(AI)可以做什麼?Google DeepMind的AlphaGo下棋打敗世界冠軍,百度阿波羅計劃的無人車可以代替司機實現精準代駕,微軟的小冰可以跟人聊天解悶,能做到話嘮不會停。

阿里雲在雲棲大會上海峰會公佈了一系列的技術進展,其中包括了一項——用人工智能(AI)科學養豬。

好,問題來了,使用AI的科學養豬到底是怎麼養的呢?

科普;阿里的“智能養豬“,是怎麼一回事兒

我們先說豬的問題。我們需要提前瞭解的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小豬BB出生後,就需要先通過一段時間觀察體弱的小豬BB,他們可能長不大的,他們會被直接淘汰,直接做成盤子上的烤乳豬之類的……而只有體壯的才會被留下來,讓它吃肥長大,健康成長,最後端上餐桌……

而豬的另一問題是,如果給一頭合格出欄豬做一個量化數據來考核的話,最好是它一生最好要跑200公里,而不是超過200斤,這樣才能分辨它是否是一個“健康豬”。

科普;阿里的“智能養豬“,是怎麼一回事兒

換算下來,一天需要跑1.7公里,也就是說,如果你身高1米7,就相當於你每天至少要走2300步,才能活得比豬更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養豬人的問題是,一個豬場有太多的豬,需要一個又一個的標記豬的ID,記錄他們的成長,分辨他們哪些是“運動健康豬”、和哪些可能成為“不愛運動的脂肪豬”和“生病豬”,但這樣極其耗費人力精力。

今年2月份,阿里雲就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宣佈合作,為實現AI科學養豬投入了不少精力,阿里雲稱真的是在實實在在的幫助他們去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

現在,特驅豬場每一頭豬從小豬BB開始就打上了數字ID標籤,圍繞數字ID建立起包括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軌跡、免疫情況等資料在內的數據檔案。而飼養員再也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通過手寫和Excel表格來彙總資料。

圍繞在豬場的攝像頭會自動掃描打在豬身上的數字ID,用來觀察記錄分析小豬的活動情況;而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還能分析出一隻豬一天能走多少步——那些運動不夠的豬需要被趕出去繼續操練。

科普;阿里的“智能養豬“,是怎麼一回事兒

而特驅集團動物醫學博士蘇志鵬進一步介紹,豬在吃奶、睡覺、生病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小豬BB被睡覺的豬媽咪壓到的話,ET農業大腦通過辨別不同的豬叫聲來判斷。同時,豬在不同的狀態——吃奶、生病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而ET農業大腦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線測溫技術,可通過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作判斷是否患病。

“以前的信息是手寫的,費時費力,現在每頭小豬一出生就有ID身份證。通過攝像頭可以自動採集豬的體形數據,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春夏我們會把豬趕到室外,讓它們多運動增強體制。通過ET農業大腦記錄豬的運動距離、時間和頻率,不達標的話,統統加試。”

而ET大腦提供的語音報警和智能疾病防治,有效提高豬的存活率。豬出欄數量從去年22到25只,今年25到28只,阿里雲稱預計今年母豬年生產能力可以提升3頭,死淘率降低3%左右,而收益增高了10%以上。

甚至也有人腦洞,如果將來盒馬裡的豬肉附上一個二維碼,掃一掃就可以瞭解豬的一生——照片、跑了多久、生前的趣事、它是不是單身豬……

AI科學養豬,其實是阿里雲將能力輸出到農業的一個具體案例,提供這些能力的ET大腦就是這次發佈的農業大腦,也是阿里雲ET大腦在城市大腦、航空大腦、工業大腦等的下一站——阿里雲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目前已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未來還將很快在石榴、生菜種植中落地。

有人問,AI養豬所代表的農業大腦到底怎麼才能給真正的中小企業農民普惠,還是到頭來只是為一些大型養豬機構服務?

在提到如何在農業方面給一些中小型的企業釋放一些紅利時,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談到,“農業大腦發佈不僅僅大企業特質,我們把它們抽象成公共雲的服務能力,我們通過API接口,這個是他們再做的,他們研發各類數字化轉型服務當中,必須要抽象成是公共雲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都可以被集成了,集成之後成本就很低,但是必須要有企業和阿里雲在一起深度定製。(然後)第二個像特驅像海升這樣的企業他們是服務農戶,服務個體戶,養殖客戶體這個就是普惠的過程而且是零收費在服務,通過B2B2C。(最後)第三個是跟這個產業的軟件企業合作,去服務更過中小的農民漁牧企業。”

科普;阿里的“智能養豬“,是怎麼一回事兒

馬雲也“視頻出席”了雲棲大會上海峰會,視頻內容是馬雲在2017年12月份在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的一段講話,馬雲談了談農業創新。

“未來二三十年,因為互聯網,農民會成為新農民,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解決了土地上種東西歸誰的問題,現在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要解決的是這些土地上的東西賣給誰的問題。農民知道把農產品賣給誰,農業現代化的進展就會邁出巨大的和關鍵性的一步。上一代的農民很多人背井離鄉來到了城裡做了農民工,而今天我們希望農民不再需要離開土地就可以進行農民商。我非常敬重袁隆平先生,他把畝產做到了一千斤。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以上。我們希望農業的現代化,能夠讓土地更加增值,能讓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做新型農民、創業農民、產業農民,他們才是未來新農村的締造者。”

據瞭解,在這次雲棲大會農業大腦之前,阿里巴巴已經公佈的ET大腦有城市大腦、醫療大腦、環境大腦、工業大腦、航空大腦等,這些ET大腦通過智能、網聯、數據等技術解決各個垂直行業的智能轉型任務。

有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在上個月舉辦的廣州騰訊雲+峰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首次提出了超級大腦的概念。騰訊雲副總裁王龍認為,超級大腦的技術本質是智能驅動連接一切,這其中既包括以計算機圖象、語音識別、傳感器為代表的感知技術,來更好的感知整個物理世界——同時,騰訊也提到了超級大腦在醫療、製造、零售、影視、遊戲娛樂以及開發等領域的應用。

這也是既阿里巴巴2016年推出城市ET大腦的兩年後,騰訊首提大腦的概念。

胡曉明認為中國的雲計算公司已經不少於3000家,把自己標榜為大腦的已經有一大堆。“我們認為今天我們發佈的產品不僅僅是為我們跟客戶交代,而是帶動這個產業往這個方向發展,如果大家都是以數據驅動,能夠跟產業AI結合,哪怕阿里雲增長的速度慢下來,只要中國的速度提升上去了,我想阿里雲作為中國雲計算的引領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帶動雲計算公司,能夠在全世界站在技術發言的地位,這個是我們核心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