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今年的8月19日是我國首個“中國醫師節”。這是以醫師為代表的1100多萬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節日。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

醫師不忘初心,恪盡職守,默默耕耘,勇於擔當,用自己不渝的諾言,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看過那麼多醫療劇,現實生活中醫生的工作狀態究竟怎樣?2018年7月25日,在首個“中國醫師節”前夕,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媒體集體“探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簡稱ICU),看看這些“救命超人”們是如何同死神戰鬥的。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本文記錄時間為2018年7月25日


門開了,門外的家屬向裡張望,隱約可以看見晃動的白色身影。這扇門常年緊閉,只有每天下午2點至3點對外開放,家屬方能進去看一眼讓他們牽掛的至親。

躺在床上的人大多插著管子,有人清醒有人昏迷,他們把生命託付給這裡的醫生和正發出規律鳴叫的機器。

重症監護室,這個傳說中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集結了生與死的掙扎,以及人間最極致的悲歡離合。

躺在這裡的病人,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我們,就是用盡一切辦法讓他們活著的人。”62歲的方強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他幾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30多年來,他從死神手中搶下的人不計其數。在他的帶領下,這支國內最早成立的ICU隊伍將患者生存率保持在95%。

他說:“ICU醫生做得是有意義的事。在這裡,對生命會有更多感悟。”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每天早上要集體“閱卷”

對醫生嚴厲是對病人負責

上午7點,距離上班時間還有半個小時,方強已經穿上白大褂,第一時間看了他特別關注的幾位病人——病情有什麼進展?指標有沒有好轉?前一天遺留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他一邊查看主管醫生的記錄,一邊沉思。

這些病人,是ICU中情況最危重的患者,因為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患者身上的“警報”始終未能解除。怎樣讓他們轉危為安,是方強最為關心的事。

8點,ICU中的大工程——交接班正式開始。在浙大一院5號樓4樓的辦公室裡,醫生們裡三層外三層圍坐在一張長桌邊,上個班的醫生要將自己採取過的治療方案一一“曬”在大家面前,如同把試卷攤開,接受每個人的檢閱,合適與否,都能在這場“閱卷”中得到評價與指導。

為時一小時的交接班是方強十分看重的一個環節,也是令年輕醫生“壓力山大”的一個環節。方強認為,只有常年在這樣的高壓下磨礪,才能更快地成長與提升。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方主任工作的時候是很嚴厲的,這裡的醫生都怕他。”浙大一院綜合ICU護士長高春華說,別看方強主任平時總是笑眯眯的,一副慈愛的模樣,工作起來卻是“秒變臉”,訓人更是毫不留情,即便是他的“愛徒”,在達不到要求時,也免不了“捱罵”。

“這是因為他對診療的要求非常高,他要求主管醫生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高春華說,有些人認為他太過嚴苛,但作為與方強並肩作戰24年的老搭檔,高春華最能理解他的苦心,“對醫生嚴厲是對病人負責,因為生命容不得半點馬虎。”

每位患者都歷經生死

任何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情況怎麼樣?”交接班後,方強走到A6床。病床上的小夥微微睜開眼,就在12小時前,他經歷了一場生死時速。

小夥因急性胰腺炎腹痛入院,原本住在消化內科,沒想到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被迅速送到ICU。經過搶救,醫生終於將他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一切指標都趨於正常。

“窗簾再拉下來一點,等會兒太陽光照在他臉上,肯定不舒服。”方強輕聲對一旁的護士說。只要關乎病人,再小的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這位病人才16歲,是重點高中的學霸。”方強指著A7床。躺在床上的是一個漂亮的男孩,暑期在家突然腹瀉抽搐,肝腎功能迅速衰竭,7月19日轉入浙大一院ICU,病因尚未明確,通過血液淨化和血漿置換等治療措施,男孩的情況有了好轉,但目前肝功能仍然處於較差的水平。

“除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也要關注一下他的心理狀況。”方強注意到,男孩常常露出害怕的神情,雖然已經甦醒,但意識還不清明,“聽護士說,問他自己的生日是幾號,他反覆說是2月份,其實他是8月份生的。”方強說,對於這樣的患者,要給予更多的關懷。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用證據說話

為病人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又最經濟實惠,這是方強堅持的原則。

A8床的小夥22歲,紹興人,是一名煤氣搬運工,突發爆發性心肌炎,人就這麼倒下了。一般來說,爆發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病急,死亡率高。在當地醫院,小夥的心肺功能每況愈下,醫生認為“沒希望了”,想保住性命,除非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然而,用ECMO起步就要10萬,但小夥的家庭情況並不好,父親也是煤氣搬運工,為了兒子,一家人咬咬牙決定承擔這個費用。

當地醫院ICU醫生給方強打了個電話,“病人情況危急,需要上ECMO,您過來看看吧。”

方強帶著ECMO團隊和設備趕到紹興,仔細看了小夥的各項指標,有了自己的判斷,“從指標上看,目前還不需要上ECMO,患者可以通過呼吸機支持呼吸,把他轉到我們醫院吧,交給我們來治。”方強說,不用ECMO,一方面減小了創傷,另一方面為患者家庭省了錢,所以不到萬不得已,能不用ECMO就不用。

如今,小夥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近期可轉入普通病房。

就是這樣一個診斷,保住了小夥的命,還為他省下至少15萬元。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在ICU,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診斷。”方強說,診斷是他最看重的一環,“沒有證據支持,做不了準確的診斷,治療也無從下手。”

“診斷要有證據。”這是方強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只有充分的證據才能抽絲剝繭,揪出致病元兇,治療也有的放矢。

“收最重最難的病人!”

他的底氣源於實力

作為浙大一院重症監護室主任,方強冷靜、嚴謹,像武俠小說中的掌門人,無論遇到多棘手的狀況,始終從容不迫,見招拆招。他的存在,對於ICU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來說,都是一顆“定心丸”。

在ICU ,有一半的病人是方強親自收進來的。

他常常會接到其他醫院ICU主任的“求助電話”,對於特別危重的病人,他來者不拒。“我們就是要收病情最重的病人,診斷最難的病人。”

說這句話的底氣是,在H7N9疫情中,這個團隊展開聯合救治模式,使H7N9死亡率全球最低;在終末期腎病治療中,這個團隊使患者10年生存率達到82.2%,國際領先;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這個團隊使患者的生存率高達95%;全省超過90%縣級以上的ICU骨幹都曾在這裡進修培訓……

致敬“醫師節”|ICU醫生的一天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挑戰也隨之而來。病人一出現病情變化,很可能就是一場惡戰,需要和死神正面交鋒。所以ICU醫生時時刻刻緊繃著一根弦,精神高度緊張。

ICU醫生是沒有休息日的,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哪怕今天結婚,明天也要回醫院上班。手機也要保持24小時開機並且不能靜音,一旦負責的病人發生危險,就算是在家睡覺也要火速趕到病房。因此,對ICU醫生來說,睡個完整的覺是無比奢侈的事。

也因為這樣,ICU醫生大多有個絕技——倒頭就能睡,不論是沙發上,椅子上,還是角落裡。被叫醒後,又繼續跟打了雞血似的上戰場。

這樣的工作狀態,方強已經保持了30多年。

儘管ICU醫生又苦又累,但方強喜愛這份工作,也享受這份工作。“我感到非常快樂,讓我不工作在家休息,我反而不習慣。”方強的快樂,不僅來源於他親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也因為他見證了中國ICU發展的歷程。

作為重症醫學科的“領頭羊”之一,他欣慰地看到,

國家對於ICU的投入越來越大,設備幾乎達到了和發達國家同樣的水平。猶記得初入行時,血壓要手動量,做心臟手術,靠一副聽診器聽到耳朵發痛,而現在,各種各樣的儀器大大延伸了醫生的感官,醫生能準確掌握病人的生命體徵和各項指標。

他最希望的是,未來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ICU隊伍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