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对,先“学错”

孔子日:“学面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即在头脑里模伤,“习”即在行动中重复,2000年来,我们追随孔子的教诲,模仿成功,复制成功。

想对,先“学错”

所以、学习就是学对!“学对”可以提高效率,但解决不了危机。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不断制造危机的时代,“学错”才会赢!

三个条件下,企业致力于“学对”。第一是为了组织控制。重复演习我们认为是对的部分,可以消除偏差,增加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第二是因为外部环境打搅小,不构成对组织存在的威胁。学习可以满足在既定的程序运行过程中做微调的要求,第三是组织幻想认为第一条最重要,第二条能做到。因此,学会“学对”成为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的常规作战方法。没有学对,就没有效率,就不能重复成功。但是,完全浸淫在“学对”的组织气氛中,个人会滋长避错”的习性,废弃“学错”的能力。

我们对“避错”不陌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从报刊杂志的报道中,我们能观察到普遍的避错现象:危机一旦发生,马上找原因,立即确定起源,首先总结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惩罚能够指认的肇事者,迅速恢复秩序,胜利完成任务。综合这些现象。有人把“避错”的管理活动程序概括为:问题找到了,责任理清了,凶手捉获了,大家放心了。天下太平了,如果再有事。重复来一回。

“避错”是人的天性。人天生追求心理安全。只有在自己的认知能力范围内(capmbiliny)我到前后一致的育定解释.人才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所谓心安理得其实是“理得而后心安”。但是。任由人的天性弱点滋长成为相互指责的习惯,因错获罪的做法。掩盖失误的行为,嘲弄无知的态度,恐慌不安的心理,以邻为壑的揣度,在组织中形成了“避错”的文化。其兴盛之时,就是“学错”能力泯灭之日。

宇宙的95%是暗物质、非物质、我们无知的物质。“学”能力是我们了解它们的必要方法。过去我们不了解,因为相对稳定的环境,允许我们简化复杂的、多维的关系,形成单一的、自以为可以控制的环境。只定格在成功上的学习强化对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单调认知,让组织在进化过程中,短期强势,长期脆弱。组织获得暂时的突出表现,都付出了低适应能力的代价,降低了社会物种的存活率。没有“学错”能力,成功最可能是失败之父。

培养“学错”能力从改变“无错”世界观开始。我们不求错,也不意错。美国西南航空在自己的策略中明确承认,出错是极限竞争环境的必然衍生品。和学习相比,“学错”还有独特的认识逻辑。它不首先使用科学实证的演绎和归纳逻辑,而是运用实用主义的“外展逻辑”(abduction logic),即面对新现象(危机),在放弃传统已知的解释的同时,寻找经济、简洁、言之有理的连贯理解:然后提出假设,并用演绎和归纳逻辑提炼新认知。“学错”还需要有对应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相互之间应有公开沟通,视失误为认知新机会,相互帮助找不足,对事不对人,承受实验失误风险,及在预想中设计改进行动的习惯。

想对,先“学错”

在我们小时候,妈妈为了体现家庭管教中的正确性,只要孩子在外面闯祸,不论对错,先打一顿。结果,我们这一代孩子们形成了“避错”心态。它的后遗症在许多组织的社会管教中延续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