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郭沫若三生有幸。他是現代中國人中第一位親眼目睹二千四百多年前“完整版”金縷玉衣之人。

公元1968年5月一支解放軍工程兵在河北滿城陵山打山洞作戰備工程時,正巧打在西漢王朝中山國靖王劉勝陵墓耳室上方,中山王的陵墓被發現了。解放軍戰士順著打開的石洞墜繩而入,藉著手電筒的電柱發現那裡竟然是一座規模宏大,氣勢不凡,修造考究,陳設華麗,器物十分豐富的地下宮殿。

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解放軍發現古代大型墓葬的報告被直接送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辦公桌上。據說二千多年間,曾有數十撥盜墓賊光顧過陵山,也曾有各個時期數十個盜墓洞把陵山鑽得七孔八洞,但陵山山體堅固,完整的玄武岩讓各個朝代的盜墓賊飲恨而歸。中山靖王陵墓巍然不動。中山靖王王夢未醒。

在中國,漢墓到元末基本是十墓九空。但中山靖王之陵墓是未被盜挖過的。周恩來立即批給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親自前去考察。郭沫若那年68歲,急如星火地趕到滿城。當郭沫若走進陵墓主葬室看到中山靖王劉勝穿著全套玉衣平躺在棺床上時,郭沫若興奮起來,他從頭到腳,細細端詳,指點著2400多年前中山靖王死後穿戴在身上的玉片壽衣呼之:金縷玉衣

其實早在公元1946年9月,河北邯鄲郎村西漢象氏侯劉安意漢墓即被盜挖,後在發掘中發現,墓中出土了許多大小不一,形狀不一,薄厚不一的玉片,玉片一面拋光,一面原版,四角處都有細小穿孔,有的穿孔中還留有銅綠色,出土時玉片就在屍體旁邊,讓人不解它們究竟是幹什麼用的?據說當時也沒有人意識到這些小玉片的價值,後來都散失了,直至若干年後,還有人見到附近村裡的小孩玩一種“跳房”的遊戲

,孩子們踢來踢去的正是這種不薄不厚的小玉片。那時候郭沫若先生在哪裡?

公元1955年江蘇徐州睢寧縣九女墩漢墓又出土了這類玉片共229片,當時稱其為“珉玉牌”,因出土數量多,引起考古界的重視。但這都是盜墓賊先來光顧過。據調查,在此之前,金縷玉衣被發現過多套,但無人以衣來稱,因為盜墓賊竅得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賣成錢。沒有任何一個盜墓賊會對它的考古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感興趣。當時盜墓賊不認為那些小小的不規則的只有一面光澤的玉片能賣什麼大價錢,甚至認為根本就不值錢,不過是一塊打磨過的小石片而矣,但連輟這些小石頭片的都是金絲,對於金子的識別盜墓賊都有一種職業的敏感。他們共同的選擇是把這件用金絲連的小石片“壽衣”從屍體上剝下來,然後把金絲抽下來,盜回去,熔化成金綻、金條再賣。至於那些小石片,則隨手丟棄在一邊。因此,從後漢、三國到至今,凡被盜漢墓中有金縷玉衣的,遭遇概莫能外。因此,公元1968年滿城中山靖王陵發掘前,世上從未有過完整的金縷玉衣出現。金縷玉衣迷惑數代考古學家,金縷玉衣就是個謎。

中國厚葬之風始於何時似無定論,但盛於兩漢卻有此說。據《晉書•索綝傳》記載:“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國家三分之一的財政稅收都要用在修陵修墓上,事死甚於事生,重於事生,更重於國計民生,厚葬之風日甚。兩漢厚葬有三大發明,其一黃腸題湊;其二便是金縷玉衣;其三即鑿山為陵。帝王陵墓漢之前皆封土造陵,如秦始皇的皇陵。漢高祖劉邦就曾制定下“陵制”,規定皇陵“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漢武帝茂陵的封土高46.5米。高高隆起的封土,標誌著此處有帝王。但盜墓者亦明白,這封土之下便是金銀財寶,奇珍異寶。聰明的帝王便發明了依山而墓,鑿山為陵。讓盜陵者無縫可鑽,大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直到唐代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之所以沒被黃巢幾十萬挖墓大軍盜掘,其主要原因就是採用兩漢時期的鑿山為陵的辦法,讓盜墓賊撞山而歸。兩漢厚葬的“三大發明”前兩項隨著人亡政息,隨著曹魏提倡薄葬風氣的興起,變成了中國墓葬的絕版。比如,黃腸題湊,盛行於兩漢帝王之葬。是帝王墓葬的標誌。在帝王三槨兩棺之外再選用黃心的成材柏樹加工成高二米二左右,直徑應在一尺二上下,黃心向內,一根一根並排排列開來,排成回字型,在外層緊緊保護著帝王的槨棺。故曰:“黃腸”;其端頭皆向內,故曰“題湊”。這樣的黃心柏木長成材一般需要數百年,且極稀少。

一片從戰國時期就成長的天然黃心柏樹林,成長到東漢時會因一座皇陵要用黃腸題湊被統統砍光。

建國以來我們一共挖掘了20多座有黃腸題湊的漢代諸侯王墓,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其陵園面積將近25萬平方米,比漢代一般縣城還要大,殘餘的大墓封土高達150米,50層樓那麼高,專家考證,江都王劉非的大墓剛剛封土時,可能高達200多米,那封土堆就是中國式的金字塔,比古埃及胡夫大金字塔還高几十米。

黃腸題湊模型

據說時至今日,這樣成材的黃心柏樹也是珍品極品樹種。東西兩漢的墓葬禮制幾乎使中國喪失一種樹種。

而兩漢實行的金縷玉衣的葬禮,則是中華玉文化的集中表現。玉文化在中國起源最早,到兩漢時期,玉文化終於幾乎壟斷了東西兩漢的墓葬文化。

中國的玉文化幾乎和中國的文明同步,在新石器時代玉文化就開始翻頁。最早的玉器出現在赤峰地區的興隆文化,隨後逐漸傳播到各地,到距今4000年時,全國基本被玉器覆蓋

公元2007年發掘的安徽含山縣凌家灘一座墓葬是5300多年前的,發掘表明,在新石器晚期,部落的首領死去,其陪葬品中竟有那麼多玉器,左手有十個玉鐲子,右手也有十個。身下則是一片白花花的玉鉞,那是象徵權力的。這個墓一共發現三百多件玉器。

2012年在陝北發掘出一座古城,距今4300多年,在一段倒塌城牆的古縫裡,竟然找出6件玉器,這是築城牆時有意插入的,在城牆中築入玉器,這在中國考古中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這究竟意味著什麼?追求著什麼?想往著什麼?寄託著什麼?

我去上海博物館曾見到一件西周時期的玉復面,青玉作的面罩,當時人死時下葬的最高禮遇,用玉面罩把臉蓋住,這就是金縷玉衣的前身。中國的先人制作的玉復面是用小塊的方形玉打磨後再用絲線把它們串連起來,也可能是把這些作成人臉狀的玉復面用絲線縫在一塊絲綢上,然後再覆蓋在人臉上。當然這種玉復面的製作可謂能工巧匠,鬼斧神工。我曾經數過在三門峽虢國出土的一具玉復面,做得十分精巧,人的五觀分明,大小有58塊玉片,尤其是眉、眼、鼻、嘴、耳既生動又傳神。

公元1993年,在山西臨汾曲沃縣曲村鎮北趙村西南發掘的晉侯墓地,是唯一一組一夫二妻並列的墓葬形制。其中墓葬隨葬品多達4280件,僅玉器就達800多件。在當時作為權力象徵的玉戈就有12件之多,最突出,最搶眼的,最讓人興奮的,也是最值得寫入玉文化歷史的是女主人身上那串超級豪華的玉佩,其長度達2米多,從頭覆蓋到腳,由玉璜、玉珩、衝牙、玉管、料珠、瑪瑙等各種珍貴玉飾204件串聯而成,組佩中玉璜的數量就有45件之多,每件玉飾上都雕有精美的紋飾,其工藝精湛、莊重典雅,令人歎為觀止。整組的玉佩結構之複雜,組合之規整,將玉佩的形制推向了極致。孟子曾感嘆:“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山西曲沃縣晉侯墓地的92號墓出土的西周玉佩,七彩粉呈,造形新穎,合諧美觀,藝術造詣讓觀者耳目一新。

中國的玉文化,經歷了“玉巫”時代,即玉神文明;又經歷了“玉兵”時代。即玉石作兵器;再經歷玉禮器時代;最終彙集成玉文化時代。

據我所知,自青銅工具使用以後,玉器的製作更精美、更細緻、更精典、也更復雜。大量的和田玉東漸,使玉器瑰寶燦爛,國寶疊出,我在湖北博物館曾見到過一對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精美傳神,讓人五體投地。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C形玉龍,簡直是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不知被哪位高人確定為華夏銀行的行徽。仰韶文化中紅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玉文化。那些玉龍、玉獸、玉鳥、玉人、玉蟲、玉佩、玉環、玉帶、玉鉤、玉劍、玉戈、玉刀、玉奎、玉圭、玉琮、玉璋、玉玞、玉碗、玉壁等等,皆鬼匠神工,美不勝收。

在西漢之前的墓葬中,王侯將相去世已講究“文化殯葬”,口含玉蟬,雙手握玉豬,頭枕玉枕,面罩玉復面,腰有寶玉相頂,腳有寶玉相墊,肛門講究有玉塞,生殖器講究有玉罩,左右兩邊置放象徵權力的玉鉞、玉戈、玉劍,胸前掛有玉佩,有三掛五掛甚至九掛之多,天庭上蓋有刻符的玉牌。身下全是玉壁、玉佩、玉環、玉飾,白白的一片和田玉,彷彿人長眠在白雲之中。

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在江蘇盱眙縣馬壩鎮大雲山漢墓發掘前,人們一直以為史書上記載的“玉棺”是在棺材外面貼上玉片。但大雲山漢墓的發掘向世人證明,“玉棺”的玉不是貼在棺材的外面,而是貼在棺材的裡面,這樣玉片直接挨著屍體,才能使屍體長存不腐爛。

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中國的盜墓賊厲害,堪稱世界第一。兩漢時期的金縷玉衣沒能保留下一件,據專家推測,許多盜墓賊作賊心虛,把墓盜空後,還要放一把火,因為兩漢時王侯將相的陵墓都是黃腸題湊,因此陵墓中的大火往往要燒數十天不滅。後世再發掘開,除了灰燼幾乎一無所有。其中金縷玉衣的下場最慘,往往被抽掉金絲要麼故意拋撤,要麼被燒得面目全非。再有一種盜墓賊,賊膽包天,盜開漢家皇陵大墓以後,公開將屍體拖出墓外,剝掉屍身上穿戴的金縷玉衣和掛戴的玉器揚場而去。金絲作金子賣,玉片作碎玉片賣,除了現場的幾個“劊子手”,誰還知道什麼金縷玉衣?

三國時期的曹操,公開發兵去發掘漢時皇陵,據史載他盜掘的西漢梁孝王的墓“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而且還成立盜挖古墓的機構,封有專職軍官號稱“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大張旗鼓,明目張膽。據專家考證,曹操發掘梁孝王的陵墓,收取黃金40萬斤,珠寶無數,竟然夠他三十萬青州兵軍餉三年。按梁孝王劉武的身份和他生前的地位,劉武墓陵的規模遠遠超過一般帝王陵,他的墓室總容積達到1367立方米,在陵墓中甚至有冰箱即儲冰室;有衛生間內置廁所和浴室,這些都是中山靖王劉勝可望而不可及的。可以斷言,劉武下葬必穿戴金縷玉衣,且其金縷玉衣的豪華程度和製作工藝都要遠在劉勝之上。十分可惜,這一切都讓曹操破壞了,那套金縷玉衣蕩然無存,劉武的下場極悲慘,被從金縷玉衣中拖出,裸屍而置,被剝的“一絲不掛”。

梁孝王墓

還有比劉武更慘的。

那就是漢武帝劉徹,前後兩漢四百多年執政時間最長,最有作為,也最繁榮強盛的時期就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死後,他的茂陵比劉邦的長陵還大。秦始皇的秦陵動用70多萬犯人,修建了37年;漢武帝的茂陵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按漢武帝時期的人口計算給他修陵人數遠遠超過70萬人,可能達到百萬修陵大軍。且整整修了53年。其隨葬物品不可勝數,幾乎把整個帝國都帶入地下,有專家斷言,茂陵陪葬珍寶之多應遠在秦陵之上,可以說窮世上之寶。據《漢書•貢禹傳》記載:“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財物,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茂陵在歷史上沒能熬過西漢時期,西漢末年,赤眉軍興起,攻入長安,歷史記載,這些農民起義軍幾乎無惡不作,“赤眉貪財物,復出大掠,……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後漢書•劉盆子傳》)

再看茂陵中的漢武帝,《西京雜記》中有記載,說茂陵是兩漢中最高級別的葬禮,漢高祖也不在話下,採用的是五棺二槨,黃腸題湊,其黃腸題湊的規模一眼難盡。《西京雜記》中還第一次特別仔細地描述了金縷玉衣。“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

到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所有的金縷玉衣,包括殘片,絕沒有一件一片能比上茂陵劉徹戴過的那套。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此為國寶當之無愧,我們只能想像這種被稱之“蛟龍玉匣”的金縷玉衣。

我去徐州專程去獅子山楚王陵考察過。楚王劉戊是西漢劉邦封的諸侯王,楚王陵中的金縷玉衣就能說明金縷玉衣為何會消失。

楚王劉戊接受封王陵墓多被盜掘的教訓,他把陵墓修進山裡,一直修進獅子山,他幾乎把一座石頭山鑿空了。劉戊是穿戴上金縷玉衣躺在棺木中被抬進獅子山的。機關算盡,獅子山的楚王陵仍未能倖免,劉戊萬萬沒有料到他的下場,金縷玉衣不但沒能使他永存永生,恰恰因為他那身金縷玉衣,讓他死後又折騰得翻來覆去,赤身裸體。

不能不說,獅子山楚王陵墓選擇科學,從山岩中硬鑿進去,墓道僅能容棺木所進,找不見陵道的進口,要想盜墓除非挖掉整座大山。最重要的即使找見陵墓的墓道,而墓道是被16塊巨大的塞石堵住的,按4塊巨石一組,組成田字狀排列,每塊塞石都呈正方體,重達5至6噸,站在這些巨大的方方正正的塞石前,我的確有些迷惑,2000多年前,那些造陵的工匠們是怎樣把這些巨石嚴絲合縫地排列在墓道上的。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盜墓賊十分準確地找準墓道,絲毫不差地打到塞石前,而且有預案地拿出搬走塞石的方案,順利地進入墓室。我們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盜墓賊手上有張“尋寶圖”,對楚王墓的位置,楚王墓的構造都瞭如指掌。造圖人或是造陵人,或是監造人。對那些巨大的塞石,盜墓賊亦講究科學。

他們的高招原理是斜面和扛杆原理,阿基米德定律。他們先在塞石上鑿出一個類似牛鼻子的鼻拴,然後拴上牛皮繩,再在另一頭纏上木製的轆轤,就這樣把塞石拉動了,移位了,騰道了。中國的盜墓賊不但膽大心細,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且懂得科學。

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這個盜墓計劃醞釀多久已無從考證,但計劃周密慎細讓人驚訝。把楚王墓中的貴重陪葬品一掃而空以後,他們就把身穿金縷玉衣的劉戊從棺木中拖出來,而且一直拖到墓室的外面,隨即動手把金縷玉衣從劉戊身上剝下來,然後把連綴著玉衣的4000多塊玉片的金絲一一抽去,專家估計這些金絲應在2000克左右;他們似乎還拿走了一些玉片,然後把剩下的玉衣玉片和赤身裸體的楚王劉戊一扔,順原路逃走。

除了金縷玉衣還有絲縷玉衣,故名思義,其玉衣是用絲來連綴的。公元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掘的南越王陵墓,穿戴在南越王趙眜身上的就是絲縷玉衣,這也是迄今為止發掘的唯一一件絲縷玉衣。

當然還有銀縷玉衣,級別在封建社會是極森嚴的。1973年夏在安徽亳州市譙城區董園一號漢墓就出土了一套銀縷玉衣,他是屬於曹操父親曹嵩的。金縷玉衣為何在兩漢以後就消失了呢?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戰亂不止,災難不斷,民不聊生,對生產和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使朝廷再也無力追求奢侈,不得不就此罷手。我更贊同有的專家認為,兩漢後的魏晉反對厚葬,尤其是曹丕,作為曹魏王朝的開朝皇帝。曹丕在《終制》中提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及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他認為金縷玉衣非但沒能保護住屍骨不腐,反而招至掘墓者,是“愚俗所為也”,遂下令廢除。

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曹丕看問題深刻。從此金縷玉衣退出中國的殯葬之禮。嗚呼,金縷玉衣作為中國考古之學,殯葬玉文化之說,恐怕不會悄然而退。隨著時間推移,金縷玉衣上的歷史光環可能更加多彩炫目。有機會該去博物館看看金縷玉衣。

白頭翁作品《飄雪有韻遠行無聲》,此書分為3輯,一輯“雪落無聲,風月有情”,是對既往人生歲月的追憶,有情有義;第二輯“歷史無痕,花開有意”,是讀書隨筆,寫的多是歷史述評,對歷朝帝王的點評,有聲有色;第三輯“心靈無間,時空有序”,寫的是心靈故事,充滿生活情趣的小品隨筆,有真有善。京東、噹噹均有售。

大墓誰先知系列:探密“鬼吹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