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於上朝的嘉靖皇帝爲何要南巡承天府?

Wenziying


明朝的皇帝大都喜歡荒廢做皇帝的主業整點副業,比如有蛐蛐皇帝宣宗朱瞻基,有將軍皇帝武宗朱厚照,有木工皇帝熹宗朱由校,或者直接罷工啥都不做等等。今天講的是著名的道士皇帝世宗朱厚熜,即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其中二十多年都只專注於煉丹 、齋醮。

嘉靖的幸運古今難有,本是興獻王朱佑杬次子,兄長夭折襲了爵位,堂兄正德死後又繼承龍位,十五歲時就實現了人生的頂級飛躍。自此,他離開了生長於斯的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直到公元1539年(嘉靖十八年),才重回故里。



據《明史》和《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十六日,嘉靖帝率文武百官15000餘人“南巡”。

事件的起因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生母蔣太后病逝於北京,死前留下遺詔要求陪葬獻皇帝左右。於是嘉靖帝下詔在天壽山(今明十三陵)修建陵寢,擬將葬在承天府的生父朱祐杬(後被嘉靖御賜睿宗獻皇帝)梓宮(正德十四年病故,葬松林山。後賜名為純德山)遷到北京與母親合葬。



但遷陵合葬在朝廷內外又激起討論。這也涵蓋在著名的“大禮儀”之爭,即關於嘉靖是“繼統”還是“繼嗣”的討論。一切源於嘉靖繼承的是堂兄的皇位,以楊廷和為首主張嘉靖尊正德父親孝宗為皇考,嘉靖自然堅持稱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不承認過繼孝宗,只承認繼承皇位,既符合人倫孝道也使自己的皇權更加名正言順。所以貌似簡單的“大禮儀”之爭在嘉靖朝影響深遠。

因此,當嘉靖提出要把生父靈柩遷到北京自然引發爭議。於是,他提出要南巡故里,再作決斷。 其實,嘉靖自身也對故里非常有感情,畢竟是發跡之地。他登基後把安陸州升格為了承天府,府城所在地為鍾祥縣。後來,還在此設立了興都留守司,重兵駐紮以保護故里和他父親的陵寢,賜名“興都”。承天府實際上升為陪都,明朝也從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鳳陽 “三都”變成了“四都”。此外,還下令編撰了《興都志》和《承天大志》,詳細記載自己和生父在承天的言行事蹟及風土人情。



特別是生母蔣太后臨終時交代,務必與夫君葬在一起。嘉靖非常孝順,謹記母親遺願,並且當時承天奏報生父顯陵玄宮滲水,搬遷北京有難度。嘉靖更是堅持要南巡親自查看後再決斷。 於是,便有了稱帝后唯一的一次故鄉行。

這次南巡聲勢浩大,耗費三十萬兩白銀,在鍾祥十三天,活動內容豐富,並且

按帝王等級擴建了生父陵墓,最後下詔將母親蔣太后的喪梓遷來建成合葬墓,詔定陵號為“顯陵”。


俳語雜說


嘉靖皇帝,全名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朱祐杬是明憲宗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異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其於弘治二十三年被封為興王,就藩於湖廣安陸州。正德十四年,朱祐杬薨逝,12歲的朱厚熜繼承王位。兩年後,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武宗無嗣,明廷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最終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明祖訓》為據,提出“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隨後,朱厚熜被確立為新帝的繼承人,從藩地趕到北京繼承皇位。

楊廷和

作為從藩王繼承皇位的皇帝,朱厚熜對他的父母有著深深的感情,即位之初,便積極為其父母爭取地位。經過艱難的角力之後,朱厚熜於即位之初便追尊其父朱祐杬為“興獻帝”,嘉靖十七年將朱祐杬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升袝太廟。同年,嘉靖皇帝的生母蔣太后去逝,嘉靖皇帝非常傷心,開始召集大臣商議蔣太后的入葬之事。當時有的大臣主張將蔣太后與朱祐杬合葬,也有大臣主張“奉睿宗皇帝遺衣冠與章聖皇太后合葬於大裕山,又以章聖皇太后遺冠帔奉以合葬於顯陵”,即南北分葬,各伴衣冠。嘉靖皇帝對此也十分糾結,最中他決定將蔣太后與朱祐杬合葬於顯陵,並派遣官員前去考察,結果顯陵地宮滲水,嘉靖皇帝就決定要親自前往顯陵。

嘉靖皇帝

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率領大量官員並萬餘名護軍啟程南下,嘉靖皇帝一行浩浩蕩蕩,地方官員忙於接待,且疏漏甚多,並且還有平民於鑾駕附近喊冤。在嘉靖皇帝南巡期間,火災多發,其中最大的一次火災燒燬了大量的物品,也有很多官員宮人喪生,嘉靖皇帝本人都差點被火災所殃及。其後,嘉靖皇帝一行沒有遇到大的變亂,平安抵達承天府。

明顯陵

這是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後唯一一次返回故鄉,他十分高興,率隨從遊歷了很多他幼時成長的地點,並且居住在興王府。在休整之後,嘉靖皇帝開始著手製定顯陵的規制以及地宮設計,並且對於顯陵的裝飾也都重新制定。在祭告顯陵時,嘉靖皇帝還製作《再謁顯陵之歌》,“茂茂兮,純德山蔥蔥兮;王氣接雲霄小兆,允茲吉且豊屢視襎察慎秋毫。恭惟皇遂既孔安,伊何必復嘈嘈袛有思,親獨苦心幾番血淚灑黃袍”。隨後,嘉靖皇帝接受百官的朝賀,並減免湖廣、河南等地的賦稅。其後,嘉靖皇帝還召見了承天府本地的父老鄉親,講明自己的看法,並且賜給酒肉。在祭告父母的神位之後,嘉靖皇帝率眾返回北京。

1. 周珍珍,試論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07期

2. 鄧濤,明世宗南巡湖廣承天府述論,碩士論文

3. 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鄭成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