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爲重鎮,故工商業較爲發達

邘邰村位於沁陽市區西北14公里處。歷史悠久,周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邘邰地處古京洛孔道上,有著“千里古道一城控”的優勢,工商業日興月盛。西北各省和河南的絲綢、茶葉、菸草多通過這裡運往山西乃至京師山西的煤炭、鐵貨、糧食等也要通過那邰轉運河南、陝西、甘肅一帶,邗邰成了車馬落腳、人肩休息的“驛站”。現該村的陳義保、陳在懷、陳懷謙、劉元有和王四那家都是當時的騾馬大店。大街上另有行棧店堂,熱鬧非凡。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到了明代,隨著鄭藩由陝西鳳翔遷入懷慶府(今沁陽市),予邰又成了郡國封地,民族工商業又有發展。時有馳名南北的鬱興店、永順店等鐵貨產銷行業和享譽晉、豫的永和、具泰、金光正、福具同等布匹、茶葉、雜貨莊堂,以及太平和、天興廠、三興榮、德興成、福聚同、三聖魁、福興合和福順永等著名商號。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另有為之服務的馬掌店、車馬件店、起夥店、飯店、糧店、油坊、肉鋪、鹽店、日用小百貨店以及錢莊、當鋪等計300多家。當時的景象是白天終日鬧市,晚上燈火通明。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在工商業發達的邰鎮,以產銷鐵貨聞名京洛孔道的鬱興店更首屈一指。店主是王斌和其孩子王恩渠,其店鋪面積十畝四分,房屋一百零七間。由陳義升,郭長瑞、張興魁分掌一、二、三櫃。主管經營的有廉克順、曹世俊、老旺、劉成竹等15人。鬱興店每天接待的裝卸車輛有300多次,馱運牲口和推車肩挑的人員近千人次。鬱興店號稱“日進斗金,淨賺五十”,即收錢以鬥計,賺銀以五十兩計。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太平和糧店在當時也頗具盛名,掌櫃名叫陳得兆,現在陳有州的家就是當時的店址。糧店面寬七丈五,佔地二畝多,房屋二十五間。房子不夠用,在院內所建露天糧倉高過明代的城牆。每天進出的糧食少則五六石,多達四五十石。太平和糧店的糧食東運開封、商丘,南到許昌、周口,西銷陝西、甘肅、寧夏。每天均盈利二十兩重元寶一錠。邗邰古城工商業的繁榮景象持續了十幾個朝代。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到了現代,隨著京廣、隴海鐵路和太洛公路的修建,京洛孔道府城以北段失去了原有的優勢,於郵襯工商業的繁榮景象日趨下降。直到1945年沁陽解放,地近紫陵和西向鎮革命老區的邗邰村,工商業才重新發展起來,村裡建了兩個供銷社,手工業作坊和家庭副業也重新開業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焦枝鐵路、焦克公路建成並穿村而過,加上黨的富民政策的貫徹實施,予邰古鎮的工商業又蒸蒸日上發展起來。全村木十新辦鍊鐵廠2個,化工廠7個,造紙廠2個,建起焦包石爐6座,還有幾座石灰窯。

沁陽邘邰村周代稱邘國,歷代為重鎮,故工商業較為發達

全村擁有高級小轎車5部,各式汽車100多輛,四拖220多臺,還有三輪車等不少小型車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村辦、民辦的麵粉廠、油坊、飯館和各種店鋪多達700餘家,連同5000多畝畝產超噸糧的耕地,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800多萬元,人均產值超萬元,年收入超千元。該村正向小康村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