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湯帝廟在沁陽市懷慶辦事處沁河北岸水北關村西巷,初創於元,明代鄭藩重修。原規模宏大,軸線建築有戲樓山門,兩耳房、天王殿、捲棚和湯帝殿,最後是重簷三清大殿和兩耳房。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左有鐘樓和鼓樓、天王殿與捲棚之間兩側置四座廂宇。現存有明代重修的湯帝殿和清代風格的捲棚、兩廂宇。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湯帝殿面闊三間,寬15.6米,進深6架椽8.6米,原為單簷懸山五脊灰筒板瓦飾頂,明嘉靖間鄭藩復修,民國十一年再修時改為硬山頂。飛簷下置五踩二昂斗拱,明間三攢,次間二攢。拱眼壁施整塊琉璃制雲龍圖案,作法少見。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大殿前捲棚為明代增建,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單簷下明次間置格扇門窗,平枋上施一斗三升交麻葉頭斗拱,明間兩攢,次梢間各一攢。太平軍在沁陽除指揮部所在的湯帝廟,駐紮前一軍和前七軍,女營駐在斯廟東鄰的徐新合、馬萬興花園,聖庫設在湯帝廟西鄰的丁蘭祠,統由天官副丞相林鳳祥指揮。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北伐軍書寫《天條》到周邊村莊張貼大力宣傳“平均土地”,“男女平等”革命主張,還書制檄文,用利箭射入城內,敦促守城官兵開門投降。另還在西關崔莊和東關泰山廟設兩大營盤,分別屬李開芳、吉文元率領,同時環築木城十二座。在城北沁河上架設浮橋,便於指揮部和各營盤以及各木城之間的軍情聯繫。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圍攻懷慶城的78天時間裡,挖掘地道20多處,有3處挖掘成功,用油布包裹火藥裝入棺材,以竹管暗通藥線,炸塌城牆數十丈。“粵軍圍懷,東西城垣為地雷轟塌者三處,垛隍損壞者尤多”,在外圍4次擊潰清援軍,7月18日、19日和26日全殲黑龍江馬隊1500多人,全殲河北總兵董佔(連)元部2500人。懷慶府城外秦谷坨是清代製造大炮、抬槍與火藥的重地。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太平軍圍城期間,在此安置烘爐54盤,打製、鑄造七、九節大砲、抬槍,又熬製火藥,為繼續北伐增加了大量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太平北伐軍懷慶圍攻戰被稱為“虛實兼備”,播撒革命火種的“懷慶戰役”載入入了史冊。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9月初,因清廷以直總督納爾經額為欽差大臣,調集南路軍託明阿、勝保,陝甘總督舒興阿,山東巡撫李德以及理潛院尚書恩華等5路近7萬清兵增援合圍,太平軍在等不到援軍到來的態勢下,補充大量兵員和大批軍需物資後巧設營壘,用“羊敲鼓,驢拉碾,家家戶戶冒炊煙”和在城門外樹立“小妖免送”木牌等“疑兵術”迷惑清軍,不聲不響主動撤圍,繞道濟源、王屋,經山西北抵直隸。

湯帝廟初建於元,明代重修原規模宏大

太平天國革命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而又悲壯的篇章,北伐軍圍攻懷慶府的指揮部舊址——明清時期的湯帝廟,在太平天國革命史冊上也書寫上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