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和灣化石地位於沁陽市區北15公里常平鄉前、後和灣村之間。和灣村地處太行山上,其村東山地上有大量植物化石,人們俗稱“化石坡”。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化石坡地處村東山脊及南部山谷。數百年來,和灣村民經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經調查,這裡以植物化石居多,化石分佈範圍5萬平方米。近來,這裡逐步被改為梯田。這裡的化石分為動物化石與植物化石兩種,採集的植物化石均為古樹木化石,化石紋理清晰,形若樹木。其中在南山谷的梯田埂上砌築有較多樹木化石,因未作鑑定,尚不知屬何種樹物。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這裡埋藏很多的植物和植物的化石,對研究太行山脈形成原因及華北地區古地質變遷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

天池嶺長城位於沁陽北20公里常平鄉天池嶺上。綿延3.5公里,在沁陽市境內有1.8公里。

天池嶺長城地處晉豫交界的太行山巔,長城西端的大口村,其北古為天井關。從天井關向南通過古羊腸坂可達伊洛。此城在明代曾維修,大口村北的長城西盡頭有石造甕城,方形,面積300多平方米,南北兩面開門,溝通豫晉兩省的道路從中穿過。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天池嶺長城為東西走向,至天池嶺蜿蜒向北至斷崖,防禦面朝北。修造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青石幹擺壘砌,現殘城牆高約1-4米,寬約1.5-4米。部分城牆上層用青石座灰土漿分層砌築的,說明該長城在後代曾作過維修。天池嶺長城是我國早期長城的遺存,它在歷代戰爭中,都起到了重要的防禦作用,對研究軍事史和長城建築史有重要的價值。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故嶺東側為龍門石河,西南為邗國故城,邗城東城牆距故嶺不足百米,故嶺向南延伸至邢城城牆南部,由此可以斷定:故嶺是為保護形國故城而修築的古代人工堤防。

龍門河源自太行山,雨季,山洪瀑發,洶湧的洪水順龍門河谷出山,常沖毀農田、村莊,由於洪水夾帶有大量泥沙卵石,淤塞河道,使河道常年滾動,流向無定,危害人民。邗城百姓為根治水患,保護邗城不受洪水侵害,修堤攔水,築成了長達25公里的人工堤防。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由於修建道路及西氣東輸管線,故嶺被橫截出四個缺口。1998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作)克(井)公路建設工程,對故嶺進行橫截探溝式發掘,其發掘地靠近山腳,此段物堤由沙土卵石分層築成,其中因未含文化遺物,故未能斷定其年代。2002年配合元西氣東輸管線建設,省文物研究所對故嶺進行橫截探溝式發掘,發掘地段位於故嶺中段,該段系黃土夯築而成,夯層中含有少量卵石,夯土層厚4-20釐米不等,夯窩直徑為4-6釐米。其夯土層夯築情況與邗城城牆中層一致,故推斷,該堤防的修築年代至少應為西周。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故嶺修築於西周,後代又經增築和維修。現存寬度6-12米,高2-4.5米。分段夯築而成,現南段保存較完好。故嶺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早的人工堤防工程,它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力量。故嶺的發現不僅在古代水利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而且對研究古代堤防工程以及水利考古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和灣化石地地處太行山中,和灣村民常到此採集龍骨碾碎用於止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