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三河市是河北省廊坊市代管縣級市,地處京、津交界地帶,與北京僅一河之隔,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縣級飛地。西距天安門30公里,西北距首都機場25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東到唐山121公里,處在京、津、唐三大城市構成的金三角的核心地帶。三河以地近洳河、鮑邱河、泃河三水故名。此地上古時屬幽州之域,春秋戰國之時屬燕國。秦統一中國,設天下為三十六郡,屬漁陽郡。西漢始置路縣,主要轄今三河市和北京市通州區。東漢時,路縣改稱為潞縣,縣城當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軍下村。隋開皇初年(公元581年)漁陽郡廢,改屬涿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分潞縣東部為臨泃縣,因瀕臨泃水而得名。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縣東部另建三河縣。隸屬於幽州,三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遼金元時期,曾屬析津府、大興府、大都路等。明初屬北平府。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後,改屬順天府。清沿舊制,仍屬順天府。民國時期,初屬京兆地區,後入河北省燕京道。建國後,曾隸屬過河北省通縣專區、唐山專區、河北省天津市、河北省天津專區、廊坊專區、廊坊市,1993年3月撤縣設市。

三河地域較大,據民國二十四年《三河縣新志》載,當時三河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九十里,面積五千六百平方里(一千四百平方公里),有五百五十七個自然村。今順義、密雲、平谷南部很多村莊屬三河轄區。現存的三河縣誌,主要有三種,分別是:1.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陳伯嘉纂修的《三河縣誌》,為二卷抄本;2.乾隆二十五年(1760)陳昶、王大信等修纂的《三河縣誌》,為刻本,共十六卷(首一卷);3.民國二十四年(1935)曹禎、蘇士俊、吳寶銘等修纂的《三河縣新志》,為鉛印本,共十六卷(首一卷)。三河八景,不見載於康熙年《三河縣誌》,後兩種縣誌中均見載。分別是:

靈泉漱玉、南塘落雁、月池秋鷺、七渡晴瀾孤山挺秀、陀嶺春雲、聖水流丹、北兔歸樵。此八景現有5種在三河域內,3種在外埠。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1.靈泉漱玉

出三河城往東再沿三平公路往北行七八公里,但見一山特秀,此即靈山。靈山,屬燕山餘脈,突兀成峰。山頂一塔,建於遼代,山腰有寺,名曰靈山寺,原寺於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燒燬,1999年復建。靈山腳下,北西南三面均有泉水從石垠沙竇中湧出,最大流量可達1立方米/秒,稱為“靈泉”。泉水噴吐,水珠四濺,陽光下似五彩斑斕的珠玉,故被人們譽為“靈泉漱玉”。

稻畦荒圃似江南,為有流泉出地甘。

石漱千珠寒雨落,山圍一境碧天涵。

浣來衣冷和秋月,汲處瓶香帶夕嵐。

安得鑿渠通郭繞,不煩符調及僧庵。

——清•任塾

巖流銀漢脈,靈液漱成川。

法琢一痕玉,能通三面泉。

法雲噓絕壁,驟雨瀉晴天。

所冀穿渠遍,常滋郭外田。

——清•陳基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2.南塘落雁

三河城南五里有一村,名叫不老澱,村北原有一塊溼地,東臨鮑各莊,西界中門辛莊,北靠高各莊,東西千米左右,南北五百米有餘。此地地勢低窪,積水成沼,滲水成溝,潺潺東向,流入錯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南塘,也叫南港。舊時此地未予開墾,人跡罕至,水草繁茂,魚蝦昆蟲甚多,是各種水禽飛鳥棲息覓食的天堂。每當春秋兩季,雁陣遷徒路過此地,必落此塘歇息,屆時群雁旋飛,鳴叫之聲不絕,形成一個奇麗的自然奇景,人們謂之為“南塘落雁”。

蓼花菰葉滿迥塘,暮雁參差落影長。

蟹火照來還顧語,漁歌驚斷不成行。

身隨一抹孤汀月,夢待三更兩岸霜。

點破蒼茫秋色動,畫圖何處是瀟湘。

——清•任塾

旅雁驚寒早,迥翔落晚塘。

荻花江月白,香稻澤田黃。

影寫清秋色,聲連紫塞行。

漁歌催陣起,歸夢繞夕陽。

——清•陳基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3.月池秋鷺

三河城北五里許有胡橋村,由原來的頭百戶、劉莊和胡橋三村組成,又稱胡橋三村。村西有一大坑,面積有六、七十畝。每到雨季,山間洪水從東北部的大小山口注入此坑,積水成池,終年不幹。池中長滿蘆葦,密如風寨。在池中間,有一個直徑約二至三米的圓形水面,不長任何水草,遠望恰似一輪圓月,在藍天映襯下亮如明鏡,被稱作“月池”。 由於“月池”不僅有大量積水,而且長滿蘆葦、蒲草,魚蝦昆蟲繁多,引來眾多白鷺、野鴨等水禽到此築巢產卵。秋之季,成群的白鷺、野鴨在此來回翱翔,鳴叫歡歌,景象十分迷人。

淡蕩秋池白鳥依,雪毫點綴碧雲機。

泥中引子穿荷路,月下銜魚立釣磯。

人影過橋驚暫起,山光入鏡照斜飛。

晚煙近浦霜華遍,一一園沙宿處歸。

——清•任塾

一片秋池月,風光白鳥依。

清姿爭著潔,瘦影不添肥。

氣爽雲生翼,波平鏡舞衣。

為憐沙水淨,久立共忘機。

——清•陳基

4.七渡晴瀾

現今環繞三河市區而過的泃河,舊時叫洳河,又叫錯河和七渡河。古時,在這條河上距城東五里的地方,有一官家渡口,人稱七渡(今錯橋、小河沿兩村之間),有官船擺渡過往客商。此渡口是從京師到三河再通往關外遼海的必經之地,秦始皇遊幸秦皇島,魏武帝曹操東征烏桓都曾從此渡口經過。明朝時曾建木橋一座,名曰“草橋”,後廢(解放初期,水底殘樁尤存)。清朝時仍設渡船於此。此渡口因在七渡河之上,故稱七渡。此地設渡口,不僅是東西交通之所需,更主要是錯河到此河寬水闊,浪緩灘平,兩岸平坦寬闊,有利於船隻車馬停靠和貨物存放。良好的地理環境,加之官家對渡口的不斷修浚建設,使得渡口上下水面清澈平緩,岸邊綠草依依,垂柳婆娑。每當太陽昇起,微風輕拂,寬闊的水面就蕩起五光十色的波瀾,光彩奪目。水面上時而運貨的商船揚帆而過,時而打魚小舟張網船頭,魚鷹潛水爭相捕魚,岸邊釣叟,悠閒自得。“七渡晴瀾”因此得名。

晴曉人依渡口船,水光極目渺無煙。

風催玉杼還成月,日浴晶盤不定圓。

飲犢乍沉波漾漾,戲鴻初下影娟娟。

人間自有明河派,惆悵難令鳥鵲填。

——清•任塾

錯橋臨七渡,山色繞夕陽。

地脈綠溪潤,春流到海長。

沙容開麗景,瀾彩弄晴光。

川上情何極,東遊憶武皇。

——明•劉希契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5.孤山挺秀

從三河城往西北行至五十餘里時,眼前突現一山,立於平原之上,此即孤山。近看孤山,南北走向,由兩峰組成,南低北高,南邊低峰叫留山,北邊高峰叫孤山,遠看好像一隻雙峰駱駝。孤山頂部較為平坦,舊時有塔有廟,塔名孤山塔,廟曰聖人廟,廟設東西配殿,東殿供奉藥王,西殿供奉財神。孤山並不高(海拔89米),但在潮白河畔的曠野之中突兀而起,猶如天外飛來一般,故得“孤山挺秀”之名 。

突兀才能佔一邱,更無培樓漫夷猶。

只看峰翠生空際,遙揖煙青在別州。

嶺半鶴歸松杪靜,洞邊猿守石門幽。

捫蘿我欲登縹緲,四望平原綠滿疇。

——清•任塾

村西林壑秀,天畔遠峰孤。

鶴經通雲嶠,松巖似畫圖。

蒼龍懸禁苑,文鳳振皇都。

佇立層嵐上,燕南一雁徂。

——清•陳基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以下三景,均在鄰縣地域,分別是:

6.陀嶺春雲:縣北重山(即鳳凰山,堡子山,臥龍山和棘荊山等,已屬平谷和密雲)綿亙百餘里,嵐氣上蒸,蓊蔚成雲,若屏若障,森列半空,不可名狀。春時遇雨則峰巒半隱,遇晴則巖岫分明,居民觀此以卜耕耘之候。

翠滴春山暄景臨,片雲觸石起無心。

陰移漠漠過丹壑,白照粼粼映碧岑。

漸覺中天能捧日,即看遍野欲為霖。

巖間仙客飄飄影,鶴背應知溼滿襟。

——清•任塾

駝山雲欲曉,蘭谷野花新。

翠溼千峰雨,光搖萬頃春。

青飛巖外鷺,晴哨洞中人。

卷舒自成趣,從龍意更真。

——明•劉希契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7.聖水流丹:泉在崛山幽谷(今密雲聖水山),從洞中石乳滴下,縷注澄潭,僅供數人之汲,雖盛夏不涸,其性清冷,其味甘洌。相傳能愈目疾。

山骨嶙峋啟半圭,涓涓石乳挾青泥。

疏河導脈才成竇,亂草藏流不滿溪。

潤入華池垮玉液,冷傾銀海勝金沙。

一瓶歸待烹香茗,隙畏山靈不敢攜。

——清•任塾

石窟泉流靜,秋登山氣深。

彩禽鳴紫澗,鉉鹿下蒼岑。

浣浣清人目,冷冷醫國心。

誰將此丹藥,散作傳巖霖。

——明•劉希契

王垚:京東三河古八景略說

8.北兔歸樵:縣北有山,形如兔耳(即今平谷華山,又名兔耳山),其上林木深蔚,其下村舍環居,雖樵牧不盡在此山,而必由此為鄰村之徑。石勢崚嶒,山崖屈曲,當夕陽西墜,清風徐來,樵歌下上,與岩石之聲相應。

層層落日漸成霞,樵客呼群類麇。

風動草衣隨返犢,月明莎笠亂歸鴉。

行歌響入疏林近,荷擔行分小徑斜。

已傍疏籬漫回首,蒼蒼舊路暮雲遮。

——清•任塾

樵罷興歸思,山風動笠蓑。

徑開紅樹杪,擔荷白雲多。

犢返煙縈墅,雞棲日下坡。

惟聞橫笛吹,先後起清歌。

——清•陳基

劉希契:武城歲貢,明嘉靖二十四年任三河縣訓導。

任塾:江南懷寧人,進士出身,清康熙十三年至二十年任三河知縣。

陳基:浙江貢生,清乾隆九年至十年任三河知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