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抵抗了,或不會有八年抗戰

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應該很多,我覺得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吧:

1. 1931年9月18日之前,張學良親歷的兩件重大事件:

a. 1929年下半年的“中東路事件”;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抵抗了,或不會有八年抗戰

b. 1930年5月至11月的“中原大戰”。

這兩起事件,對張學良的影響極大。首先,在中東路事件中,為了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廢除(蘇)俄在華的不平等條約),東北軍嘗試武力收復中東鐵路的路權,甚至出兵黑龍江北——本來一切貌似順利,然而在(蘇)俄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從歐洲運來生力軍後,東北戰場形勢急轉直下。而此時南京中央政府又在外交和軍事上對東北軍(閥)缺乏實質支持,在付出重大代價後(為保存實力),張學良被迫同蘇俄代表在哈爾濱簽下了城下之盟。這件事讓張學良對南京政府產生的深深的不信任感(也許東北軍的想法是:“南京那邊無非就是要利用我們對付蘇俄,打贏了,功勞是南京的;打輸了,我們得自己兜著“)。

在中原大戰中,東北軍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在蔣系和反蔣勢力兩敗俱傷之時,揮師入關,攫取了最大的權益(張學良一舉成為僅次於蔣中正的中國第二號人物”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東北軍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件事情讓張學良深刻地體會到軍隊對於一個軍閥的重要性

所以1931年的張學良可能認為”東北軍“比”東北土地“、”東北人民“要重要得多(畢竟張學良做為一個政治人物本身就比較NAIVE[日本人的角度看,比較容易被對手”操縱“])。

2. 1931年9月18日前,張學良缺乏智囊團(本人也政治上嚴重不成熟)。

本來楊宇霆等人處事老道,足智多謀....然而,在日本人的不斷挑唆下,稚嫩的張學良輕易地殺了這種重臣,嚴重影響了東北軍內部的團結。”忠言逆耳“——然而從此以後,鮮有人再去給”少帥“(這種暴戾乖張的人)進諫了。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抵抗了,或不會有八年抗戰

問題的第二部分“是否應該抵抗?

張學良可以借抵抗日本入侵滿洲,對東北軍內部進行重新洗牌,組織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而去除湯玉麟之流的勢力,提拔一批新銳作為自己的親信。

同時爭取南京方面的支持,也要聯絡蘇俄

有計劃、有組織地破壞東北地區的基礎設施: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關內,轉移不了的儘量破壞掉....對張學良來說,對重要的不是手下的東北軍,而是東北軍內部的團結和組織嚴密性(以張學良為核心的東北軍)、以及日後的政治資本(那樣的話世人都知道張學良是抗日的;即便東北軍大部拼光,將來張學良也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退一萬步講,就算張學良真的打算不抵抗,好歹也得象徵性地打幾場仗,給東北和全國的老百姓(作秀)看看——將來(史書)也可以據此吹吹牛逼——不過事實上一槍不放就拱手讓給日本人(馬占山、馮佔海等人的抗日並不是張學良的授意啊 ),這口歷史大黑鍋背在身上一千年、一萬年也拿不下來了

張學良真的不適合搞政治(或者說搞政治的IQ太低)。因為張學良沒有認清楚事情的關鍵/本質,所以才會把一些膚淺的東西(比如表面的軍事實力)當成最重要的寶貝。也正是因為張學良自己分不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所以每次都可以輕易地“聽信其他人的話”(耳根子軟),去做一些蠢事。——這一點真的是比他爹差得太多太多了。

東北軍幾十萬人,裝備精良,若敢於和日本人打,勝負不論,但東北三省一定能保住。遺憾的是,東北軍不抵抗,讓日本人覺得中國是個軟柿子,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埋下了隱患。晚年的張學良承認是自己下的命令不抵抗。而不抵抗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認為張為了保存實力。(歡迎大家在留言討論)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抵抗了,或不會有八年抗戰

如果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抵抗了,或不會有八年抗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