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胡瑋煒、韓寒: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王興、胡瑋煒、韓寒: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胡瑋煒的十五億,會讓很多同齡人感到絕望了嗎?

寫這篇文章,自然是因為清明的時候,先是看到美團收購摩拜的消息。

因為摩拜的創始人是當過記者的胡瑋煒,作為媒體同行,我自然會關注多一些。我和三川聊起這個新聞,想起一位朋友在一年前說的話,“共享單車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路徑設計,資本方的力量會決定它的未來,上市還是收購。”

王興、胡瑋煒、韓寒: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而我則在感慨這一段時間以來,美團的新動作,開啟了出行與滴滴的競爭,以及收購了膜拜,乾脆利落,大刀闊斧。在美團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我的一位朋友約王興聊天,那個時候我剛剛來北京,為了讓我多認識幾個朋友,他讓我一起去作陪。於是,在海淀花園橋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我們三個人聊了一下午。

和王興聊完,回到家裡,我跟三川說,“王興這個人,做的事情(人人,飯否,屢次創業屢敗屢戰),和他的人生挺有意思(他講了同為清華畢業生的姐姐,以及後來去美國讀書和退學的經歷)。但和他聊天有些無聊,因為他異常冷靜,乾脆,把事情想得很清楚,做事情很堅決。

總的印象,就是我不知道王興是否能夠做成功,但是,我相信,這樣的人是很難被打敗的。

王興、胡瑋煒、韓寒: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美團這次收購摩拜,當然會有很多的評論,也自然有人會從“個人”的角度寫出什麼《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類狗屁不如的文章。這些文章從標題一看,就是“明知道說什麼讓你不舒服,就專門挑什麼說”的人故意炮製的。這樣的人,這樣的話,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有,一點兒也不奇怪。

後來,連一向很少發聲的韓寒也看不過去了,寫了一段文字來懟這篇文章,核心思想很簡單:

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

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係,時代裡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韓寒的觀點,也能夠看到韓寒和原作者的格局孰大孰小。

王興、胡瑋煒、韓寒: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不過,我想,很多人看了這些之後,回到家裡,會不會就此忘記了韓寒,只記住了十五億。一邊看著別人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生著悶氣,一邊看著自己的孩子已經十歲了,還在那裡逗貓遛狗。

於是,羞愧和憤恨之情頓時湧上心頭,對兒子猛喝一聲:還玩呢?!沒考第一名,有什麼資格玩!看看人家誰誰,家裡的獎盃都放不下了,你長大了可怎麼辦吶!

孩子之間的比較

真的沒有好處

有的只能是壞處

正如韓寒所說,大人們經過了年輕時代的奮鬥,中年的成熟,跌宕起伏之後,會漸漸明白了人生。他們知道:

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

誰過的好不好,睡不睡得著,只有自己知道;

事業的成功因人而異,每個人的道路不可複製;

不能從別人成功的結果,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

但是,一旦面對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往往會忘記了“人生不可比”這條樸素的道理,總想著,萬一我的孩子能夠從別人那裡獲得“榜樣的力量”呢,可以激勵孩子就此上進呢?

於是,他們又不自覺地開始在孩子耳朵邊數落那些“你看那誰誰誰……”了。

但是,我們仔細來分析下,就會發現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

比如,一位媽媽跟孩子說,“你看那個誰誰家的孩子,英語學得多好,跟外國人對話多溜啊!”

家長的想法是這樣的:

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後,首先感到了羞愧,“別人和我一樣大,怎麼英語那麼好?”

其次,反思自己,“我每天都在打遊戲的時候,人家肯定是在背單詞!”

再次,會激發鬥志,“我一定要超過他,把英語學得更好!”

再然後,是感激父母,“父母在關鍵的時候,用別人來激勵我,他們肯定很愛我,我很感激他們!”

再再然後,是感恩父母,“我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

……

對不起,讓各位家長失望了,實際上,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後,真實的反應是這樣的:

首先,是對具體事情的討厭,就是“和外國人說話有什麼了不起!”

其次,會對英語產生反感,“會說幾句鳥語怎麼了,中國話還沒說好呢!”

再次,會憎恨那個孩子,“有什麼呀,到處顯擺,哪天找人揍他一頓!”

再然後,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感情,“要我把英語學好了,還不是為了他自己去顯擺,偏不!”

再再然後,甚至會破壞親子關係,“我是親生的嗎?你那麼喜歡別人,領家裡來呀!”

……

所以,你看,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無非是想激勵自己的孩子更加上進。但是,無論是從心理學、教育學等任何的學科上,這種想法都是痴心妄想、適得其反。

任何人,如果被自己的親人拿去和別人比較,不僅不能夠從善如流,去學習“別人”的優秀的地方,反而會對“別人”本來優秀的能力產生反感,甚至,會對“別人”這個具體的人,產生厭惡和憎恨。

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孩子會懷疑家長愛不愛他,家長的愛是有條件的,於是,情感上會產生缺失。

我們經常說,某個班級,有兩個很優秀的學生,不是這個第一就是那個第一。某一天,其中一個轉學了,另一個也喪失了鬥志,成績也差了。

我想說,這基本上是扯淡的事情。如果這個學生,因為沒有了競爭對手而自我放鬆,那麼,只能說明他本身的能力就不足。

更多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是老師大張旗鼓地宣傳表揚成績好的同學,讓大多數成績一般的同學感到挫敗、喪失鬥志!

你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生涯,是不是如此?往往是學校公佈了年級排名之後,打擊的往往是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果說學校就知道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只要保證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特別出色的同學”可以當高考狀元、考上“北清、985重點”,可以把他們的照片放在櫥窗裡展示就可以了。那麼,他們其實在乎的是“出幾個天才”,就算毀掉同年級其他孩子的自信心,也無所謂。

但是,我想跟各位家長講,你的孩子,是唯一的。你孩子所在學校裡,出多少個天才,跟你的孩子半毛錢都沒有關係。

從學校角度來講,也許“比較”才能體現競爭,才能凸顯優秀。但是,作為家長,如果也想用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孩子,那根本就是幻想。

怎樣抵禦無處不在的比較?

遵循自己的內心

而不是別人的眼光

我們都是凡人,都不是聖賢。只要有比較,就會有傷害。要麼傷害到孩子,要麼傷害到自己。

我抵禦“比較”的方式主要有幾種:

第一,我從來不問小丸子在學校裡的排名。本來,學校為了每個孩子更好的發展,已經不公開公佈排名了。這本來是為了每一個孩子好,每一個家庭好。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忍不住,就算自己的孩子考了99分,他還會想,“不知道考了100分的有多少”“平均分是多少,我的孩子排在哪個位置?”

所以啊,我從來不去問別人的成績,也就免得問了之後雜念叢生。

第二,不看班級群,不進家長群。不進家長群,還好理解,為了不互相攀比、炫耀。那麼,不進班級群,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呢?有可能吧,但是,我還是覺得,這些事情應該由孩子自己去解決為好。於是,小丸子就以家長的身份,每天查看班級群。

交飯費啦,穿校服啦,社會實踐啦……都只能由她自己去查看、安排。有很多時候,她都會忘記,我們的原則是除非老師專門打電話需要處理的事情,我們都不會補救。也就是說,無論是忘帶任何東西,我們作為家長,是不會再送到學校的。

第三,接送小丸子的時候,會戴著耳機站遠點兒。每次去接送,尤其是接小丸子的時候,我都會“趕晚不趕早”。比如他們是3點半放學,我一般是3點20從家裡開始騎車出發。這樣,到達學校是3點35左右,大多數時候,剛好是放學出來大部分孩子都被早早等候的家長接走了,還剩幾個學生。

於是,我也不用提前去了等放學,一去就能接上。既省了很多時間,還不用去早了,在那裡聽家長們互相的比較,“你的孩子上什麼補習班?”“你的孩子考了多少分?”……

第四,不以成績作為獎懲的條件。小丸子考60多分的時候,我們不會氣急敗壞地批評。她考98分,100分,得了獎狀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欣喜若狂地獎勵。

我們最看重的,是孩子是不是熱愛學習,是不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我們太愛競爭了。每次看到家長扯著孩子闖紅燈的時候,我就會想,犧牲了安全,甚至都關乎了生命,到底去搶什麼呢?如果你害怕遲到,可不可以自己起早一點兒呢?

在教育上,我們已經習慣了“比較”,但是,這種比較所帶來的競爭,其實並沒有帶來教育的成果。

教育上有比較,就會有資源配置,從學校、師資,到教學條件,甚至教室的座位——我們初中的時候,真的是根據成績來排座位的。考得了,就做前排和中間,考得不好,就只能做邊上和後排。你到我們的班級,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誰是“好學生”,誰是“壞學生”。

既然是有比較,就自然要淘汰。但是,被教育所淘汰的這些人,其實真正的能力並不差,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更好。

我有一個朋友,這幾年也在創業做自己的事業。前一段,她跟我感慨:

你有沒有發現,第一代的企業家,劉永好、王石他們,是什麼賺錢做什麼,飼料、地產、科技……什麼符合時代的需要,他們就做什麼。到了現在,則是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基礎,就圍繞這個基礎來做,然後調動資源去實現它。

我忽然有所領悟地說,這也是教育的趨勢啊:

原來,我們是看什麼學校有名就考什麼學校,什麼北大清華,211、985;什麼專業好就業學什麼,金融、計算機、建築……;以後呢,就是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學什麼專業,哪個學校的這個專業好,就考哪個學校。學習,也應該是以我為主。

我覺得,這個道理其實挺簡單的,你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還是為了自己的內心而活。

我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自己就不會因為別人賺了15億而沮喪,也不會為了別人有3000億的身家而妒忌;我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為了名校的名額逼著孩子學他不喜歡的奧數……

前幾天,我回老家辦事,和表哥一起喝酒聊天。他的孩子,剛上大學,並沒有考上名牌大學,但是自己熱愛的專業。他跟孩子說“要不,送你到國外去上學?”,他的兒子表示並不想出國,他就很坦然接受了,“我覺得挺好,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選擇。”

我的表哥跟我說:“中國人、外國人,現代人,古代人……在基本的人性上,其實都差不多。你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生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教育也好,成就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如此。”

我覺得,我的表哥活得挺通透的,他過的是他自己的人生,他的孩子過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過屬於自己的人生,不是挺好的嗎?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