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到底需不需要績效考核?

說起世界性的管理難題,很多人可能第一反應就是績效考核,確實如此,很多的企業在績效考核中下了大力氣,但是效果卻依然不如人意,很多的單位一開始大張旗鼓的推行績效考核,結果是再而衰,三而竭,最後束之高閣。績效考核如同一陣颶風,吹開企業的浮沉與表象,直擊企業的靈魂和本質,同時也把績效考核中的各種關係和矛盾暴露出來,本文根據作者從事諮詢項目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而來,與各位分享。

考核與不考核的矛盾

這個是最主要的矛盾,考核無用論,考核毀掉某家公司的言論不絕於耳,特別是當前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中去中心化、鬆散型的組織模式更是與考核要求的層級化、定量化等要求不相符,但績效考核作為戰略落地的一個有效的方式,至今仍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考核與否,需要依據公司的市場環境、內部需要、員工的接受程度等綜合考慮,更為重要的是對績效考核在單位中究竟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一定要考慮清楚,不能為了考核而考核,更無須羨慕“別人家的考核方案”,適合的、能夠發揮作用的就是好的考核體系。

企業到底需不需要績效考核?

定性與定量的矛盾

考核要落地,就需要設置考核指標,而考核指標最關鍵的就是需要有考核指標評價體系,定性的評價容易操作,但缺乏量化指標的支撐,容易產生評價的偏頗;與之相反,定量的指標較為精細,更為關鍵的是有量化的評價體系,更容易讓人信服,但核心的問題是很多的指標難以有效量化,同時量化的成本也較高,因此在設計考核體系時,需要綜合平衡定性與定量的矛盾,更要避免一談考核就全部是定量指標的誤區,定量指標要做實但指標不宜過多,定性指標要關注核心指標,同時要從評價對象、評價程序等方面儘量降低個人喜好導致的信度失真。

過程與結果的矛盾

績效考核的核心特徵就是結果導向,這一天然的屬性導致考核體系對過程的關注與投入不足,更有理想主義者認為考核體系就是一個“黑匣子”,只要把指標輸入,結果自然就出來了,不願更不想關注其過程,如此理解考核體系,就本末倒置了,過程是績效考核的保障,結果只是最終的呈現,不能捨本而逐末。當前一些較為先進的考核體系,諸如OKR等,已經將關注過程作為其核心理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低頻與高頻的矛盾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考核體系,月度考、季度考還是年度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和理解,但是要平衡考核的成本與考核的效果的矛盾,考核過於頻繁,對考核的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也對被考核者的情緒提出了更高的考驗,過於頻繁的考核設計,如果沒有良好的績效文化和操作系統特別是信息化的支撐,可能會激化矛盾,也助長了員工的“佛性”心態,成為考核者的自娛自樂。與之相反,過低的考核頻率,一方面導致考核的壓力難以有效的傳遞,另一方面也導致過程中的數據積累缺失,績效印象過期,難以有效評價。一般來講,半年考核更適合當前的行業現狀。

近期與遠期的矛盾

考核是戰略落地的有效手段,考核體系的設計是基於遠期目標的實現,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考核體系要體現戰略的意圖,更要兼顧當前的實際,要有詩和遠方,更要有蘿蔔白菜。遠期的目標可以是鼓勵性的目標設計,也可以是加分項形式的設計,但一定要體現意圖和導向,一定要把未來發展的軟實力的內容體現出來。

繁與簡的矛盾

考核之所以是一個公認的難題,其核心在於繁與簡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繁可以到作業層面,像泰勒的科學管理一樣,對每個事項,每個動作設定標準,如同一人操作,一人監工,甚至於對監工再設置考核體系,簡可以只設定1-2個評價標準,甚至於口頭的評價。如何在繁與簡之間平衡,效果是最好的標準,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管理基礎,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體系要求,考核體系一般都會經歷由簡到繁,去繁取簡的過程。

業績與管理的矛盾

考核體系設計最終的目的是保障目標的實現,但目標除了看得見的指標,如合同額、應收賬款、利潤指標外,管理類的指標往往容易被忽視甚至忽略,管理類指標是軟性的要求,是短期難以馬上見效的指標,但絕不是保健藥,可有可無,正如同一個人偏食一樣,短期影響不明顯,但長期看,身體肯定會出問題。一個完善的考核體系,一定是包括業務和管理指標設定的,既能夠體現顯性的業績結果,更會關注遠期的能力提升。

全局與局部的矛盾

考核體系的設計要著眼全局,著手局部,也就是要從全局考核體系設計,從局部考慮落地實施,這必然會導致全局的目標要求與局部個人的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典型的例子便是整體目標難以有效下達,長期投入類事項難以有效調動局部單元的積極性等等,全局目標的實現需要各個單元的共同努力,火車跑得快,除了車頭外,每節車廂都需要成為動力源,而在體系的設計及實施時,更需要講究方式與策略。

組織績效與個人績效的矛盾

組織績效是以組織為單元的整體績效表現,個人績效是以單一個體為單元的績效表現,如何有效區分組織績效與個人績效的表現,讓個人績效與組織績效能夠有效的統一,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也要能夠合理界定個人績效在組織中所發揮的作用,既不能埋沒低績效表現中優秀的個體,同時也不能讓優秀的組織業績掩蓋個體的不足,既要論功行賞,更要獎罰分明。

變與不變的矛盾

變化無時不在,考核體系也需要與時俱進,雖然對於體系的設計者與執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唯有如此方能與業務的發展、組織的變動、人員的成長、能力的提升相匹配,業務沒有大的變化,建議在大的框架下做細化與調整,如果有大的業務調整,考核體系就需要針對性的設計與重構了。

多變的社會,層出不窮的新名詞,快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常常讓我們忘記了思考,更難以練就一雙看穿事物本質的眼睛,隨波逐流固然可以放飛自我,但冥神思考,與自己的內心、與整個社會做一次觸及靈魂的對話更讓人心曠神怡,不畏浮雲遮望眼,更思萬物因與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