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这两天的热点话题除了两会就是取消高考加分项目了。近日,教育部发文取消了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等五个项目的加分,意在让高考更加公平。这个消息一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认为这是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一大进步,有利于维护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我们今天借助这个话题要说说古代的考试。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我国古代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科举考试了,它彻底打破了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让布衣和草根一族有了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所以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说法,把读书人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不少。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考试制度吧。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我国古代的考试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当然也有三个阶段的说法,那就是不算童试。那时候对考生分阶段没有年龄限制,停留在哪个阶段就是哪个阶段的考生。童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初中毕业考试吧;过了童试就可以参加后面的考试了,乡试按现在的级别来讲,就属于省一级的人才选拔考试了;会试就属于国家级别的初步考试了,大概会筛选出三百人,作为贡士,这个名字一听就是要拿来给皇帝干事的人了;最后就是殿士,由皇上主抓,给国家选智囊团,最后出来的前三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要是能中个状元,那是何等荣耀啊,因为状元可以娶位公主回家了。那时候的殿试级别真高,有点像现在的国家公务员中央部委级别的人才遴选。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一般情况下,只要过了乡试,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能官职还不小呢,基本能做个县令之类的,历史上称为七品芝麻官,拿现在来说就是一个正处级干部。吴敬梓有名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想必大家都知道,描写的就是范进经过无数次努力,在年纪很大的时候一不小心就通过了乡试中了举人,然后就发了疯一样,各种疯狂滑稽举动都做出来了,曾经看不起他的人,包括他岳父,街上卖肉的胡屠夫都来巴结奉承他了。这跟今天好多考生经过多次考试失利,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过关后的场面差不多吧,别的不说,在驾考场地经常可以见到年龄大点的学员通过某个难考的科目后兴奋过度,做出反常举动,没法,太激动了,还能不让人高兴一下吗。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什么内容呢?公平性怎样?

我们知道,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就是八股文,就是给你一个话题,然后按照固定的套路模板,进行引申,得出策论。有点类似于那种三段式的议论文,但结构可能复杂一点,跟我们当今的各种考试比起来,那时候科目真少啊。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从公平性的角度而言,这个科举考试肯定是欠缺的,且不说考试中是否有人为的不公平因素,比如考官徇私舞弊、考题泄露、考生剽窃等,单就说这个单一的八股文,让多少真正的人才倒在考场上。如果让今天的考生每人只写一篇作文,然后直接决定是否通过中高考,想必没人能心服口服吧。因为阅卷人的喜好、观念等就可以左右一位考生的最后成绩;有的人生来就不擅长文字写作,也就是那些偏科的考生,怎么办?十年寒窗苦读,胜败被一篇文章左右,真的难言公平,运气成分比重太大了,所以这是不公平、不科学的考试制度。

不可否认,我们今天的考试较历史上的科举选才制度已经有了大幅提高,毕竟历史是要进步的。对于取消一些加分项的事,肯定是要强烈支持的,这对维护考试公平,减轻家长和学生负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很多人根据高校毕业生大数据分析,得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也许这个结论是客观的,一方面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另一方面,城市家长每天在为孩子的各种奥数、奥物、奥化等能加分,能提升成绩,能拿到荣誉的项目奔波,城市学生也要面对各种补习和课外辅导,农村学生没有这些资源,哪来的加分呢?取消加分项目,让所有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这才是真正的公平,至于那些在某个领域真的出众于一般人的考生,或许顶层部门已经关注到这部分人群,会为他们的特长进行合理安排,像现在部分高校的特招生就属于这种,相信以后还会越来越多,筛选条件会越来越科学。

古代的考试公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