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清忠贏美名(民間故事)

他自幼聰明好學,才華橫溢。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便考中進士,31歲出任廣平府推官,可謂春風得意,他名叫張孟男。

在官場,正常的情況是,攀附權貴才能把官做大做穩,相反,不僅沒有官運,仕途還往往到處碰壁受阻。張孟男人雖然聰明,在官場卻不懂人情世故,不懂為官之道,在別人看來,簡直有點傻。當時,高拱是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高拱之妻是張孟男的姑姑,高拱是張孟男的姑父,但除了公事以外,張孟男似乎不懂官場升遷的規則,他對高拱向來沒有半點的巴結之言行,讓人甚是不解。

於是,高拱認為張孟男看不起自己,就連續4年不升遷張孟男的官位。後來高拱被逐出京城,原來那些巴結逢迎高拱的人都遠遠躲避,只有張孟男為高拱設宴送行,並一直送到郊外。可見,張孟男雖然有點“傻”,但在人格上卻光明磊落。

張居正做了宰相之後,為了拉攏張孟男,培養自己的勢力派系,就擢升他為太僕少卿。可張孟男對宰相的厚愛,似乎很麻木,還是傻里傻氣的,一點也不感恩戴德,依然不巴結不攀附張居正。張居正為此很氣惱,於是就一直壓制張孟男,不予他升遷。後來,張居正倒臺,張孟男因為與張居正沒有任何瓜葛,反而被升遷為南京工部右侍郎,後來又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再後來,張孟男官拜南京工部尚書,又改任戶部尚書,這可是當時國家最高的財政長官。當時的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卻儲備耗竭,張孟男任戶部尚書後,國庫所存的糧食僅僅只能維持兩年的需要。張孟男勤懇操勞,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使得國庫的存糧可以滿足七年之需。

明萬曆三十年(公曆1602年)春,張孟男上奏朝廷,請求免除礦稅,神宗皇帝不聽,非常惱怒。由於當時的礦稅非常沉重,民怨很大,張孟男憂國憂民,便再次寫成奏疏,於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五月三十日前囑咐其子呈上,上疏後的第二天,張孟男就去世了。

張孟男草遺的上疏有數千言之多,他極力陳述賦稅過重的害處,他說:“所徵天下租稅,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餘也。臣以催科為職,臣得其職,而民病矣。聚財以病民,虐民以搖國,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勝哀鳴,為陛下杞人憂耳。”

張孟男既有治國之才,又一生清正廉潔,他不攀附權貴,又敢於直言,即使在彌留之際,仍惦記朝廷大事,足見他對皇帝的忠心。他去世後,南京尚書趙參魯等奏明皇帝,稱讚其一生的清忠之氣。皇帝甚為感動,於是下詔,追諡張孟男為太子太保。

想在官場混,不巴結高官大臣,甚至不迎合皇帝,顯然對自己仕途不利。古代官場這個潛規則,誰都明白。所以,為了個人升遷,大多的人不惜不顧人格,想盡辦法託關係、找路子,因一旦攀上富貴,或是有機會見到皇帝,讓皇帝開心,就可能有升官發財的機會。可歷史上總有像張孟男這樣的“傻瓜”,他不攀權貴,不考慮個人的仕途,不要個人的榮華富貴。正因為他如此看重自己的人格,他才沒有與高拱、張居正有任何牽連,這反而使得他仕途順風順水,走了官運,並得到清忠之名這樣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