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開頭爲什麼會寫到范仲淹?

《水滸傳》第一回,宋仁宗聽取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的建議,大赦天下,免除稅賦,以禳天災,救濟萬民,可惜毫無效果,瘟疫反而越來越盛。這時,一個在宋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范仲淹,時任參知政事。他出班奏曰:“目今天災盛行,軍民塗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災,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仁宗准奏,立即派太尉洪信奔赴江西信州龍虎山去請張天師。張天師“在東京禁院做了七晝夜好事,普施符籙,禳救災病,瘟疫盡消,軍民安泰。”這裡表達得很清楚,面對瘟疫,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的建議未曾起到效果,而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的建議最終消除了災害,天下又復歸太平。從效果來看,范仲淹的確要更高一籌。施耐庵筆下的范仲淹,出場只是廖廖數語,塑造的卻是一個心憂天下、為民解難的形象,這與水滸中其他高官的奸詐貪婪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實,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宋仁宗嘉佑三年,是公元1058年,而范仲淹在6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范仲淹不可能在嘉佑三年向宋仁宗進言,此事純屬虛構,那麼施耐庵為什麼會在水滸傳的開篇讓范仲淹出場呢?

水滸傳開頭為什麼會寫到范仲淹?

首先范仲淹曾任興化知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北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至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擔任興化知縣前後有5年之久。他先是領泰州西溪鹽監銜知興化縣事,後升遷大理丞,仍知令興化,直到母親去世而丁憂離任。但在施耐庵以前,曾擔任興化知縣的大有人在,為什麼他只寫范仲淹呢?這是因為范仲淹任職興化期間為官清正,政績突出。他幹了兩件大事,讓興化百姓至今感恩戴德。一是他率領民眾修築捍海堤。范仲淹任西溪鹽監時發現,唐時李承修築的捍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水倒灌、淹沒良田,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范仲淹提請江淮漕運張綸上奏朝廷,建議重修捍海堰。後得到批准,全面負責修堰工程,築起一條長達一百四十多里的捍海堤,使沿海百姓免受海水倒灌之苦。二是為興化文脈奠定堅實基礎。天聖四年,范仲淹在興化南城外興建興化學宮,這是興化史上第一座官辦學校。學宮內構有文會堂和清風堂,范仲淹不但自己勤勉督學、以身示教,還邀請飽學之士來此講學,從此重文興教之風在興化紮根,代代傳承。施耐庵作為後學,是文正流風的受惠者,自然對范仲淹心懷尊崇之情,將他寫入作品中,表達一份敬意,正在情理之中。

筆者認為,另外還有一點不可不提,作為鹽官的范仲淹和作為鹽民領袖的張士誠都受興化鹽民擁戴,這也是施耐庵將範仲庵寫入水滸的動因之一。西漢吳王劉濞推行煮海為鹽政策,在興化東部沿海地區,很多人以燒鹽為生,逐漸形成了富安、安豐、梁垛、東臺、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駒、劉莊等十大鹽場。范仲淹宰令興化時,組織四萬多人力開挖串場河,將南北十大鹽場連成一線,大大方便了鹽業運輸,應該說是為鹽民做了一件好事,自然受到鹽民擁戴。但到了元朝,朝政腐敗,財政入不敷出,統治者大量增發鹽引,提高鹽價,加大盤剝力度,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鹽民苦難深重。張士誠不堪忍受,秘密聯絡了弟弟三人及壯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膽大的鹽民,在草堰場的北極殿中歃血為盟,殺死了鹽警邱義,發動武裝起義,鹽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施耐庵作為興化人,曾經做過張士誠的幕僚,對張士誠由興盛而敗亡有著複雜深刻的感受,他用曲折隱晦的筆法明寫宋江、暗寫張士誠確實用心良苦,而水滸開頭寫了曾在興化擔任鹽官的范仲淹,也就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