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自古并州——汗國強藩(上)

名都自古并州——汗国强藩(上)

金代末年,太原落入了蒙古人之手,通往秦隴要塞的門戶自然洞開,中原大地隨之失去拱衛,西南、中南、東南很快就陷落了。佔領太原的蒙古大軍,開始並不知道這座城市的重要性,瘋狂地進行搶掠和燒殺,官家府庫蕩然無存,民居院落十室九空。特別是許多前朝名跡毀於兵燹,如太原文廟、關帝廟、玄武樓等諸多古建就毀於元代初年的兵災中。隨著元王朝統一中國,一大批中原士大夫成為忽必烈的寵臣和門下常客,如耶律楚材、張德輝以及全真教的名士,在他們的影響下,草原汗王漸漸懂得了以儒治天下、以道順民心的中原文化。於是,在忽必烈的倡導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最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古都太原這時興建了一批規模宏大的三教建築,其中就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兩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蘭村的竇大夫祠和龍山道教石窟。

名都自古并州——汗国强藩(上)

龍山道教石窟的開鑿者是全真教大師之一的披雲子宋德芳。他早年追隨丘處機,穿越萬里雪山,在沙漠深處拜謁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把中原文化的精粹傳播到了塞外,尤其是建議草原汗王停止對漢人的大肆殺戮。忽必烈進入大都以後,宋德芳被任命為全真教的提點,主持山西醮事。1234年,宋德芳遊太原西山,發現了古昊天觀遺址,裡面有兩處道教石像。由此,宋德芳想起了當年師父丘處機多次議及喪亂以來,道經泯墜,渴望盛世重修的情景,於是發願在此開鑿洞窟。消息傳出,由於宋德芳門人弟子半天下,特別是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大丞相胡天祿的支持,修築道龕的鉅額資金很快就籌備齊了,經過數年的開鑿,龍山之上終於呈現出了七大道窟:虛皇窟、三清窟、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以及兩座辯道龕。裡面的石雕樸實莊重,衣飾褶皺分明,部分龕內的頂部還雕有龍鳳圖案,前壁留有當時的題記。

名都自古并州——汗国强藩(上)

今天看來,當年的龍山道教石窟之所以順利興建,除了宋德芳本人的才幹之外,與蒙元皇家集團的支持密不可分。龍山石窟興建的那一年,正好是金朝滅亡之時,即將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新王朝,選擇太原這塊李唐王朝起兵的風水寶地雕造石窟,目的在為自己祈福,希望自己也能出現當年的盛世歡歌的局面。

十三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 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他在中國生活了十七年之久,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傳世名著,這就是《馬可.波羅行紀》,其中的第一百零六章寫到了當時蒙古大汗國著名的強藩太原“自涿州首途,行此乃十日畢,抵一國,名太原府。所處之都城甚壯麗,與國同名,工商頗盛,蓋君主軍隊必要之武裝多在此城製造也。其地種植不少之葡萄園,釀葡萄酒甚饒。契丹全境只有此地出產葡萄酒,亦種養蠶桑,產絲甚多。自此太原府城,可至州中全境。向西騎行七日,沿途風景甚麗,見有不少城村,環以城垣,其中商業及數種工業繁盛,有大商數人自此地發足,前往印度等地經商牟利…”從馬可·波羅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的太原,城市建設恢宏壯麗,葡萄釀酒業高度發達,國際貿易形成了規模,是蒙古汗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

名都自古并州——汗国强藩(上)

馬可波羅

太原實業發展,在此之前的宋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的規模,我們今天在晉祠看到的四尊鐵人,就是明證。蒙古人佔領太原以後,立即召募民匠採礦鍊鐵,在太原設有河東銅冶總管府,管轄冶爐七百餘處。太原煤炭業的開採,最早見於唐朝日本僧人圓仁的《行記》之中,到了元代,隨著太原冶煉、燒磚、製陶、釀酒等行業的發展,煤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樣一來,到東西兩山採煤的人越來越多,煤炭稅收已經成為藩庫的主要來源之一。太原的葡萄酒業,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萌芽於漢代,興旺於唐代,最盛是元代,當時蒙元朝廷和王公貴胄享用的葡萄美酒大都出自太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