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的尷尬

慕課的尷尬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建議利用慕課技術促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慕課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林建華表示,慕課技術誕生的初衷是推動知識和教育資源共享,有媒體曾預言它將會打破國界、顛覆學校。我相信知識和教育自有其永恆價值,但慕課技術在推動共享方面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2012年被視為慕課元年,慕課經過五年的發展有了怎樣的變化呢?

“慕課發展有些緩慢,並沒有我預期的快。”北京大學教授李曉明對藍鯨教育評價道。當慕課席捲全球來到中國後,學者們曾預言,這將是一種顛覆高等教育的模式。然而,發展過程中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如學校學生企業之間的橋樑如何搭建。盈利與免費之間如何博弈。當學生和老師及學校都能夠牽連起來,慕課或許就能夠往前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市場中,知識付費、直播課堂、題庫答題再到AI教育等項目均給慕課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發展受限的慕課

慕課在國內的發展也已走過了五個年頭,政策上有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月15日,教育部首次公佈了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政策的引導下,慕課教育似乎迎來了新的春天。

教育部認定的本科“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中國大學MOOC入選322門,比其餘慕課網站入選的總和還要多。一流高校與其他高校的比例基本也是7:3,可見,中國大學MOOC與985名校的緊密合作。

回顧五年的發展,李曉明認為,慕課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未來,要鼓勵更多人參與,且堅持開放。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目前國內沒有一個專職的教師全職錄製慕課,錄製慕課又需要時間和精力,錄製慕課利用的是教師的業餘時間,很多教師因為課業忙而選擇放棄,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與此同時,有的教師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並不想公開自己的課程。

在學校方面,有的還沒有建全的體制,慕課在學校處於陪襯的角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有些學校看到了起色,嘗試採用學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慕課的發展。

同時,李曉明分析三大受限的原因。

存在性不夠。如今中國的慕課存在性只要20%。慕課內容課程比較單一,很多學生想學的課程並沒有開設,這給慕課的發展帶來一定限制,未來將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從3000門課程逐漸增加到5000-7000門課程,實現飽和是基礎,也是發展慕課的第一步。

據調查,目前很多人還並不知道慕課平臺,更不知道慕課的課程,即使慕課上有的課程,也未被人們所熟知。

中國大學慕課在線,總數是三千多門課,但是處於開課狀態不到50%。可見慕課的現狀並不樂觀。

未來如何促進慕課的發展呢?李曉明認為,第一,未來要豐富慕課的課程,提高知曉度,加大宣傳力度。資源共享就是追求一種開放,開放就是希望讓這個課在多個平臺有版本,目前還很難做到。

慕課重要的意義,就是能夠把這些優質資源分享出來。

但是要上升到整個慕課存在的意義來講,確實對整個優質教育資源對外傳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

李曉明認為,未來真正有可能通過這樣的在線教育,做到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基於慕課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未來教學的常態。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技術已經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實現有效的在線教學活動,二是在線(混合)教學將會廣泛融入到大學教學活動中,無論現在是否刻意推動。

單純課程,很難盈利

2013年10月,清華大學發起成立了全球第一個中文MOOC平臺學堂在線。作為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主任的聶風華今年接受採訪時表示,2015和2016年清華大學的慕課數量,已經連續兩年排在全球第一。這裡面既有學校的戰略部署考慮和鼓勵倡導,也有一些機制上的保障。

不僅如此,網易的中國大學MOOC”、“網易公開課”、“網易雲課堂”、“網易100分” 等產品矩陣。其共性都是堅持“精品策略”。

現階段內容免費、優質帶來用戶增長。盈利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2年慕課在國外興起,沒有完善的商業模式,整個運行模式是成功把線下教課移到線上,充分利用現在互聯網技術,把課堂知識拓展到世界各地。從運行方式,基本上可以滿足傳統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學生與學生交互,給學習者產生了一種新的可能。

從國際趨勢上看,2017年整個慕課學習者,全球增長數量在下降,增速也在下降。如今盈利問題,逐漸被資本關注。2017年是慕課盈利元年,從2017年開始,人們逐步意識到一個問題,單純課程,很難盈利。

學堂在線總裁李超舉例說,如果要實現盈利,一定要對應到某一個特定的標的,這些標的就是不同磚塊,同時給你一張藍圖,告訴你把這塊磚砌起來以後,最後可以拿到一套房子,那個是核心目標,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磚,但是大部分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房子。

從磚塊到體系化房子,這是慕課盈利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學堂在線2017年沒有推出新產品時,已經看到該問題。未來,一定要把好的資源和內容,讓更多人享受到。

“未來會突破線上線下邊界,一定是融合狀態,慕課可能只是小苗子是雛形,實際上未來大家需要打穿線上線下,可以讓教育資源更好發展。但是所有教育核心內核是質量,只有教育質量可以得到保障,才有可能持續發展。”李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