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脫離實際

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脫離實際,過分強調理論課學習,鑽進了牛角尖,拼完智力,失去創造力,堅守課堂,索然無味,學生厭學,不足為奇。

一、人的記憶力再好比不上電腦,相反,最好的電腦也沒有人的創造力。理論教育成了與電腦賽跑的教育,似乎腦袋裝的知識越多越全面越好。理論教育幾乎佔用99%的時間。即使做實驗,也是流於形式,敷衍了事。因此,學生脫離實際,不善實踐,失去了創造力。為啥一個教授終生碌碌無為,還不如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農民發明家?這是普遍現象,這是當代教育的折射。因為技術產生於活生生的客觀世界,不是一切東西先有理論再去發明設計。發明往往在不經意間如火苗嗖嗖燃起。

高考同樣以理論知識為綱,教育變成了智力競賽,高智商的人當然有優勢。學而優則仕,一日進仕,終生享用,缺乏競爭,缺乏進取,理論教育大有前途,管他發明不發明?有高薪就好。

二、創造是將客觀事物激發的靈感,利用一部分知識凝聚的合力,變成一把無堅不摧的金剛指,鑿向未知的物質世界。而不是集合世界所有的知識,最終形成合力,因為知識太多反而不易集合。

三、個性化的教育,使不同的個性吸附著一簇簇獨特的知識,遇到靈感,形成合力,這是創新創造的基礎。不需要知識的鋪天蓋地。大而全的書呆子教育必須休止。

四、個性從哪裡來?

個性是人的獨有特質,一種潛藏的心理狀態,當外部條件適合的時候,這種隱性就變為顯性,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激發出特長。個性化的特質形成於千萬年來社會的系統式分工,它通過基因遺傳固定下來。我們一直倡導個性化教學,但並不知其本質。

所謂個性是指,有人對思維專長,有人對運動敏感,有人善於組織,有人聽話能幹,兢兢業業,老老實實。有人善於鑽研,有人口齒靈活流利,有人對機械組合在行。千差萬別的個性搭建一個社會進化發展的智力、能力結構,各司其職,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通才少之又少。

五、個性不需要刻意去發掘,只要適應某個個性的條件出現,它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會自動湧現。不同的個體組成特色品質。

所以,一刀切式的課堂教學已經禁錮了學生的創造力,從小到大一直習慣抽象的理論學習。殊不知,發明創造來源於活生生的現實世界。但實踐課較高的成本,也影響了有序推進,必須認識並解決。現在的學生,有幾個能叫出常見的鳥的名字?莊稼的名字?蔬菜的名字?發動機的名字?建築材料的名字?脫離大自然,脫離社會,難道要搞一個虛擬的發明創造出來。到了假期,孩子們又被趕進教室,繼續複習早已厭倦的書本知識。創新型社會的構建需要培育全民的創造力,基礎教育尤其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