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滅亡後,爲什麼周王室後人沒有復國,重新建立北周或南周?

解讀那些事兒


從我們國家古代王朝興衰史看去,但凡統一的中原王朝,基本上都走的是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就是比試拳頭大小,看誰在亂世中的實力最強,通過掃蕩群雄而奪取天下,比如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統一王朝、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大秦帝國,還有以平民之身起家的劉邦以及後世的朱元璋,他們分別都是依靠武力建立了大漢帝國和大明王朝,當然強世唐朝以及後來的元帝國、滿清王朝也都是這樣的例子。

另一種模式就是靠玩弄權謀耍心眼,最終實現篡位搶奪勝利果實,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王莽,他以外戚身份最後建立了新朝,不過他這個王朝存活的時間太過短暫,歷史上一般不承認他算一個王朝。就是三國時候的司馬家族後人建立的晉朝就較為典型,他們也是靠著玩弄權謀,最終從曹魏手中奪取了天下。而建立隋朝的楊堅,儘管在治國理政方面表現不錯,但他奪取外孫的皇位,卻也是有點不太光彩,也是這一種模式的代表。

然而在我們國家歷史上卻有一個朝代,他們擁有著能夠奪取天下,得以躋身第一種模式,建立屬於自己王朝的實力;然而卻因時運不濟,再強大的國力,也最終被當時的權臣給陰謀奪走,使得別人輕輕鬆鬆地摘了桃子,淪為了以第二種模式建立王朝的犧牲品。有人就感到奇怪了,這個王朝有著這樣的實力,為何在國勢日盛的關鍵時刻,卻沒有能夠再進一步呢?

這個朝代身處的時代,就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自從朱溫起了忤逆之心,竟然敢以毒酒害死唐朝皇帝以後,天下就陷入了大亂的局面,從朱溫建立的後染作為開始,到越匡胤最後風雲際會、乘勢而上建立宋朝作為截止。看到這裡,有聰明的讀者就想到了是後周政 權,因為這個王朝當時正是蒸蒸日上之際,然而卻被趙匡胤給偷取了勝利果實。說起後周,大家就知道他的建立者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郭威。他當年起兵的時候,趙匡胤還在他的軍中效力。然而他當時效力的後漢皇帝劉承祐對他懷有猜忌之心,一直想要把他殺死,這才逼的郭威起兵造反,最後建立了後周政權。

他當上皇帝的時候,在歷史上留有很好的名聲,因為他注重勤儉節約,還能夠虛心聽取大臣的意見,對亂世時期存在的積弊進行了堅決徹底地改革,並積極地整頓吏治,對普通民眾的生活也十分關心,使得他治下的後周,開始出現了由亂轉治、由疲轉興的良好勢頭。然而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就因連年征戰落下的傷痛復發,再加上積勞成疾,很快就駕崩了。在他當年起兵的過程中,自己的幾個兒子都被後漢給殺死了,考慮到自己的皇后為自己做出的特殊貢獻,於是他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外甥柴榮。

柴榮在位其間,更是繼承了郭威的遺志,特別是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軍隊的戰鬥力,把國家建設的更加繁榮,他也被人稱為五代十國的第一明君。在國力得到大為加強以後,他就開始尋思著要結束長期戰亂的局面,並開始邁出了蕩平群雄的步伐。他在位期間,先是徵計後蜀,然後征討南唐,最後又北征契丹,使得後周的版圖整整擴大了一倍。事實上如果他能夠多活幾年的話,後周在望在他手裡掃平國內的割據勢力,重新建立統一的中原王朝。然而他也與郭威一樣,只當了六年皇帝就因病身亡了。

這個時候當上皇帝的柴宗訓只有七歲的年紀,手握軍隊大權的趙匡胤,看到柴榮留下的一方面是強大如斯的國家政權,另一方面卻是孤兒寡母的柴氏皇族,他就動起了心思,欺負後周朝廷子幼妻弱,以自己手中的武力相要挾,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把國家的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歷史上的北宋王朝。此後他在後周已經形成強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推動了統一全國的戰爭,通過自己以及弟弟趙光義的努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天下大亂格局,以文章開頭第一種模式和第二種模式交錯進行的方式,實現了天下一統。

很多人在史書上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對後周王朝在歷史上的傑出貢獻讚譽有加,因為正是郭威以及柴榮奠定的強大基礎,才使得趙匡胤後來的統一之路變得輕而易舉。有很多人都在想,如果郭威或者柴榮能夠多活幾年,也許歷史就將改寫,一個強大的後周王朝或許就將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得不說真的是歷史上最惋惜的王朝了。


小魔女侃歷史


像五胡十六國時期,往往一個家族人口繁多,很多叔伯兄弟都各有兵權自立一方,所以被攻滅一國,家族的其他人在另外的地方再立門戶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比如慕容家的燕國,就先後有前、後、西、北、南五個燕國。而東周則不然,無論是從天時、地利還是人和來看,都沒有條件復國。

從天時來看,東周衰落已久。東周的衰落始於周平王東遷,放棄了周朝的龍興之地關中——也就是現在的陝西一帶。如果說在春秋時代,周王室的地位大約相當於一個大諸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話,到戰國時代,諸侯王紛紛自己稱王,周天子無權無兵無糧,只能處在被遺忘的角落默默的看待戰國的風雲變幻。所以東周滅亡之後,無論是周天子還是周朝的臣民都迅速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從地利的角度來看,周天子的地盤從東周一開始就是在不斷縮小的,因為只要諸侯做了好事,周天子就會『賞賜』封地,幾百年累積下來,周朝滅亡的時候,只剩下洛陽一個城了。當時的洛陽是天下的中心,商業非常的發達,但是從軍事上講,四面八方不是韓國就是魏國,後來則是被秦國包圍,沒有任何的戰略緩衝,普天之下,都是戰國七雄的土地,周王還能去哪裡建國?

話說周王本來準備跑去韓國或者魏國來著,但是有人勸他說,您現在去了韓魏,但是韓魏不久也要被秦國所滅亡,到時候還是要再次受辱,與其受辱兩次,不如現在直接投降了秦國多好呢?這麼一聽,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也覺得有道理,於是心一橫,直接投降了。

從人和來說,周朝土地雖少,妖蛾子的內鬥可一點都不少。剛才我們說了,周朝最後只剩下洛陽一個城,可就是這一個城也分成兩個部分,由兩位周王室的宗親掌管,一個叫做東周公 ,一個叫做西周公,兩家還互相敵對,輪流供養周天子。都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周朝還在自己不團結,自然結果是被連鍋端了。


經史通義


東周不能復國的原因,先要看東周滅亡的原因:

1.周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制度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周王室實際上直接統治的地區只有國都附近一小片區域。其他區域都是通過諸侯國來間接統治。諸侯國在其統治範圍之內擁有一切權力,只是有向周王室朝貢和出兵協助周王打仗的義務。在周王室強大時,可以節制諸侯。但隨著諸侯國漸漸強大,諸侯不再聽命於周王室的指揮。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開始瓦解。

2.平王東遷就是一大敗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平王也不是什麼有雄心的君主。一朝被犬戎入侵就嚇破了膽,不僅沒有奮發圖強,而是害怕逃避,遷都了洛陽,國都長安大片地區全封給了秦國。從此周王室式微,從一箇中央政府退變成一個勢力只有洛陽地區的小方國。而且還出現過鄭國搶收洛陽麥子和楚莊王問鼎中原的窘境。

3.隨著地盤的縮小,節制諸侯權力的喪失。經濟實力越來越差,直接控制的軍事實力也日益喪失。所以周王室不僅經濟上要依靠諸侯國,政治上也受諸侯的擺佈。

4.周王室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其號召力只是名義上的,都是空架子。各諸侯國都是利用周王室的旗號,來發展自己的勢力。齊桓公尊王攘夷就是這樣。到後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也只是需要周王室名義上的承認,讓自己名正言順罷了。再到後來,各諸侯國紛紛自行稱王。這表示周王室的號召力一步步消亡,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

5.從東周開始到被秦國呂不韋滅掉,東周從來沒有出過有作為的君主,雖也有想恢復周王室輝煌的,但打了敗仗之後再無力迴天,不是真正有作為的。 強大的諸侯國都是有偉大的君主,通過改革變法實現強大的。東周倒好,本身已經很弱小了,還有分封,一分為二。這樣就使得自己變得更加弱小。這好像就是一個闊少爺落魄後還不改原來的習氣一樣。這樣的周天子也就不能中興祖宗基業了。

通過東周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制度跟不上社會發展,地盤不斷縮小,經濟和政治上都受限制,號召力盡失的政權,就已經相當於傀儡了。拿著這樣的一塊招牌,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復國的。


魯超4781335



看看上面這張圖就全明白了,這還是平王東遷的時候的疆域圖,當時周王室能控制的區域也就是一個小國的面積。即使這樣為了維護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名譽後來還不斷把周邊的土地分封出去,到戰國後期所謂的周王室也就洛陽一座城而已,在春秋戰國這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各諸侯國只顧自己擴大地盤,連年征伐,周天子的地位和影響力已經到了沒人理睬的地步了。不僅沒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還被各諸侯國認為是保守貴族勢力的代表,阻礙了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步伐。到戰國後期各諸侯人民對國家的概念意識比較認同了,這主要得益於戰國後期郡縣制的實行和封建集權下國君對人民意識控制的加強。


而這時的周王室,不過是一座城的範圍而已,早已被外面奔騰發展的世界所拋棄。


用戶59325814241


周朝滅亡後,王室子裔淪為平民,後世子孫仍以姬為姓,知道唐朝時為了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諱,姬姓子孫多數改為“周”姓。

雖然周赧王的子孫沒曾復國,但是周朝的諸多後裔均有建國,畢竟姬姓是“萬姓之祖”,由姬姓直接演化出了王姓、張姓、楊姓、周姓、吳姓、李姓、孫姓、胡姓、朱姓、林姓、鄭姓、郭姓、管姓、魯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衛姓、畢姓、魏姓、滕姓、楊姓、蔣姓、韓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許姓、萬姓、常姓、武姓、喬姓、賀姓、賴姓、龔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呂姓、蘇姓、盧姓、賈姓、刁姓、閻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鄒姓、陸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顧姓、侯姓、邵姓、召姓、龍姓、段姓、雷姓、錢姓、易姓、李姓、劉姓、黃姓、謝姓、馮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單姓、甘姓、耿姓、焦姓

等411個姓,佔《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

那麼後世楊姓、朱姓、李姓等王朝的皇帝自然也算得上是周朝的延續和後裔,武則天當年當了皇帝就為給自己找一個牛逼的祖宗,她的國號為“周”除了想國祚綿長之外,還有一半就是因為這位祖先。

武則天的那批大臣為她找的祖宗就是周平王的兒子姬武,他的兒子然後都姓武了,隔了幾千年了誰他媽去查證,並且皇帝說啥是啥,於是武則天那就尊周文王為始祖,姬武為睿祖,太爺爺爺爺爸爸都讓他們當皇帝,定都神都,建國號“大周”,史稱南周。所以不能說東周亡國後,後裔沒有建立王朝。

另外古代王朝為了表示對先前滅亡王朝的尊敬,後贈予其後裔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稱為“二王三恪”。

周王朝的後裔在西漢就享受到了“二王三恪”的待遇。元鼎四年,漢武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戶。漢元帝封姬嘉之孫姬延年為周承休侯,位次於諸侯王;漢成帝初元五年時進位為周承休公,漢平帝元始四年改封為鄭公。

可見周朝後裔還是存在的,除了沒有姬姓的重新建立王朝之外,後世多少王朝都是姬姓的後裔所建,他們都是姬姓演化除了不同的氏族而已。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一 韓趙魏三家受封諸侯(前403年)之前的幾十年,周天子最後一次分封西周惠公於河南(今河南洛陽伊洛盆地一帶)成立西周國,這次分封之後,周天子就寄居在西周國境內(春秋時周天子在洛陽王城公園一帶,戰國時周天子在洛陽白馬寺一帶);

二 又幾十年後,西周國再次分封出東周國於鞏伯邑(今河南說鞏義市康店鎮),西周國與東周國以今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為界,兩小國經常爭鬥(戰國策中有許多記載),著名的合縱家蘇秦就是東周國(蘇秦自稱臣東周之鄙人);

三 周赧王59年(前256年),秦昭襄王發兵滅西周國,俘虜了周天子和西周公(周赧王不久去世),象徵天下的大禹王九鼎在運送咸陽途中丟失;七年後的前249年,呂不韋假借秦王嬴政之名滅東周國,西周與東周滅亡,周朝絕祀;

四 西周滅亡,周平王在洛陽繼續維持天子威儀,是為東周,保留了東方;劉邦建立漢朝被稱作前漢,劉秀再造漢朝稱為後漢,劉備在四川稱王稱霸也稱季漢;司馬睿在建康(南京)稱晉王,維繫半壁江山,史稱東晉;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商丘)稱帝,後以杭州為行在,改名臨安,史稱南宋等;這些王朝都有半壁江山。

五 成湯起於商丘一帶,夏人逃亡北方,後世稱為匈奴;周武起於西岐,商人逃亡朝鮮,建立衛滿朝鮮;而東周滅亡之時,西有強秦,南有韓國,北有趙國,東有魏國,周天子沒有地方流亡,成立不了流亡政府,也沒有飛機把他接走,在海外找個島嶼立足。


伊洛河畔看春秋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東周的建立說起;

西周最後一個國君周幽王,腐敗無道,不問國事,迷戀於美人褒姒,為討得她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後來周幽王廢了皇后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改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種廢嫡立庶的做法為諸國不齒,廢太子宜臼逃到了申國投靠岳父國君申侯,岳父與外孫聯手,邀約繒國和犬戎族舉兵討伐,殺了周幽王和偽太子伯服,被諸國擁立為新的周王(即周平王),將周王室從咸陽遷都洛陽,結束了西周250年統治,建立了東周。

東周建立,管轄範圍大減,規模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周平王殺了生父周幽王,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已威望大減。面對春秋140多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已承擔不了天下共主的責任。作為擁有九鼎的“維持會長”,只能經常求助一些強大的諸侯。在這個背景下,大諸侯國便自居霸主。

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了兄隱公,自立為國君。破壞了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制度。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不聽話不覲見的鄭國,發生“繻葛之戰”,周桓王肩膀中箭,大敗;周天子“受命於天、輔有四方”已成為笑柄。

公元前706年,楚國向周桓王提出要提高楚國等級的要求。不允,楚國國君熊通自行提高等級稱為楚武王。周天子已被架空。

後來的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出現韓、趙、魏三家分晉國,齊、楚、燕、秦、韓、趙、魏 七雄爭霸的混亂時代,東周王室形同虛設,為維護天子地位只得不斷賞賜土地賄賂諸侯,成為了彈丸小國。

公元前256年,自不量力的周赧王受楚國慫恿,率6國聯軍討伐不可一世的秦國,結果只有楚國燕國派出了象徵性部隊,面對呂不韋率領的虎狼秦師,無疑以卵擊石。周赧王只得投降,交出九鼎,東周滅亡。

周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奴隸制世襲統治(分封制)已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封建制王朝統治(郡縣制)的替代必定要發生,東周已失去存在的政治基礎,這是它不能再復辟(建立北周、南周之類)的根本原因。還有,周天子已向秦昭襄王投降,並交出了象徵擁有天下的九鼎,周朝也失去了存在的象徵性意義,被淘汰屬於歷史必然。




諶人


東周王室衰微已久,在民間已經沒有號召力!這如何復國呢?


天下的百姓只認可“我是秦國人”“我是楚國人”“我是齊國人”……卻沒有認可“我是大周人”,這可如何復國?沒有民眾基礎,難道憑藉著一腔熱血嗎?

不但缺少復國的群眾基礎,甚至連一個領頭復國的人都沒有!周朝姬家到了後期不但是人少式微,連血性都已經沒有了,幾乎已經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說得好聽一些,周王還是王,說得難聽一些,周王不過是一城的城主罷了,而且周王所控制的洛陽還不是日後繁榮的洛陽!周王室早就一貧如洗日久,人心早就沉淪了,又有誰會去恢復一個不可能的大周呢!


夢三七夜


東周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地盤也就是洛陽城及咐近地區,城破則國亡矣。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都犒京。為鞏固統治周初實行分封制。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周初經過分封制不斷擴大勢力和影響成為疆域空前廣大的國家。諸候大部分是王室成員和開國功臣。與王室血緣和感情較近。比較聽從指揮。幾百年後這種關糸逐漸生疏,為掠奪土地和人口各諸侯不斷髮生兼併戰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晉國和鄭國幫助下遷都洛邑。周平王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直轄地只有洛邑及附近地區。只能保住宗廟 ̄。公元前256年秦軍攻佔洛邑,東周滅亡。


關東俠客


滅亡周朝就是周室宗親,這就決定了周王室沒有可能復國。

周王室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自己的子弟親信分封到各地去當諸侯,負責打壓商王的親信。結果這個新興諸侯伴隨時間的走遠,和周王室的感情越走越遠,甚至成了周王的競爭對手。大家希望周王衰落,自己能上位,而不是重新幫助周王強大起來。

競爭有兩條路,一條叫競優,一條叫競底。

在到處是競底的環境中,競優是沒有出路的。比如說,別人都在抄襲,你卻花大錢去開發新品,結果產品剛上市就被別人抄走。

周王子弟條件優厚,只能做一些高大上的東西。而後期競爭者多是從草根出身的人,這些人是沒有底線的。君子打不過小人,競優者打不過競底者。

周王室的子弟們就算有復國之志,也難以打得過那些沒有底線的競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