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國曆朝都是先西后東呢?如西周,東周,西漢,東漢?

章月半先生


其實中國古代的王朝不會為了自己劃分東西南北,這些劃分都是後世人為了方便而進行區分的結果。東漢皇帝不會說自己的王朝是東漢,只會說是漢。西漢統治者更不會稱自己為西漢,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滅亡之後會有另一個漢出現。東晉和南宋也不會在自己的國號前加上方位,強化自己的半壁江山特點。

我國古代王朝基本上都是先有“西”和“北”,然後再有“東”和“南”。中國古代被“腰斬”的朝代主要有以下幾個。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這些朝代中,東漢和西漢都是統一的王朝,兩個朝代其實並沒有直接的承繼關係。東周承繼於西周,東晉承繼於西晉,南宋承繼於北宋。

我們先來看看東漢和西漢。東漢和西漢都是後來的叫法,古代史書中一般叫做前漢和後漢。如果用前後順序來看的話,可以用前漢和後漢。東漢和西漢主要從都城的位置來看。西漢的都城在長安,在洛陽西面;東漢的都城在洛陽,在長安東面。長安和洛陽在東漢時期也被稱為二京。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政權。公元8年,西漢外戚王莽奪取了政權,代漢自立建立新朝。西漢正式滅亡。王莽改制失敗之後,新朝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農民戰爭的浪潮覆滅了新朝,劉玄建立更始政權。後來劉玄建立的玄漢被赤眉軍推翻。河北的劉秀異軍突起,最終重建大漢政權。劉秀重建漢朝之後,定都在洛陽。更有意思的時候,劉秀建立的大漢末期曾經定都在長安。歷史上把劉邦建立的漢朝稱為西漢,劉秀建立的漢朝被稱為東漢。實際上劉秀建立的大漢政權是一個全新的政權,一個經過農民戰爭,統治集團重新洗牌之後的新政權。劉秀完全可以換一個新國號,但是由於他出自於漢朝皇室,所以新政權的國號依然是“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敗了商紂王的軍隊,紂王自焚而亡。周武王建立了周政權,定都在鎬京,鎬京的地理位置和漢朝的長安大致相同,歷史上稱之為西周。周朝建立之後,實行封邦建國制度和禮樂制度,周朝曾經強盛一時。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周朝更加強大,同時也為周朝的衰落埋下伏筆。公元前771年,西部的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洛邑,洛邑也就是後來的洛陽,史稱之為東周。東周分成兩段,春秋與戰國。東周的國力非常羸弱,周天子在就已經威信掃地。東周的建立者周平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太子,東周是西周的延續。東周的統治區域也大大縮減,能夠直接只控制的區域也就侷限於洛邑周邊。

266年,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禪讓地位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史稱之為西晉。280年司馬炎派軍隊,攻滅了東吳,統一了中國。司馬炎去世之後,西晉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西晉的國力極大消耗。316年,匈奴人攻陷西晉都城,西晉滅亡。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南渡士族的擁立之下稱帝,定都在建康,史稱之為東晉。從地理位置上看,洛陽偏西北,而建康偏東南。司馬睿建立的東晉政權直接承繼於西晉,領土面積大大縮水,僅僅侷限於東南一偶。東晉的國力和西晉不可同日而語。

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政權,定都在開封,史稱之為北宋。北宋建立以後,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北宋在於北方少數民族作戰中始終處於劣勢地位。先是敗於遼國,再是敗給西夏,北宋統治者只能依靠錢財才能維持邊疆和平。1115年,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建立大金政權。1125年金朝滅掉遼國,1127年金軍貢獻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帝以及宗室大臣三千多人北上,史稱之為靖康之變,北宋正式滅亡。同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稱帝,建立南宋政權,定都在臨安趙構也就是宋高宗。北宋的都城在開封位置偏北,南宋的都城在臨安(杭州)位置偏南。南宋從法統上說是北宋的繼續,南宋的統治基礎也源於北宋。南宋的統治區域大大縮減,基本上位於秦嶺淮河以南。

通過對以上幾個朝代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除了西漢與東漢之外,其他幾個朝代都有一定的延續關係。從西(北)過渡到東(南)之後,王朝的國力大大衰落,王朝的統治區域也大大縮小。中國古代有延續關係的王朝(政權)基本上都是從西北延續到東南,元和北元除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國進入文明時代之後,最早的經濟中心在西北的關中平原一帶和北方的華北平原一帶,也可以理解為當時我國的經濟基礎在北方。北方做為我國的經濟中心長達幾千年,南方做為經濟中心也就是不到一千年的時間。北方是我國古代傳統的經濟中心,南方則從六朝時期才開始開發。經濟分佈直接決定了人口的分佈,當時北方的人口也遠遠超過南方。我們翻開秦漢時期的地圖會發現,北方的郡縣數量遠遠超過南方,郡縣的面積則要比南方郡縣小許多。主要原因便是北方經濟發達,人口數量重要。 由於北方是經濟重心,加上人口眾多,所以我們才會發現王朝宋朝以前的王朝只能控制了北方,統一南方的時候基本上只要打過長江,其餘地方基本上可以傳檄而定。六朝以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直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到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之後,才造就了明朝唯一一個由南方統一北方的封建王朝。由於北方是經濟、人口等中心,所以一些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會選擇在北方定都。政權被滅之後,北方陷入了混亂,政權的宗室則來到相對落後的南方,建立一個偏安政權。偏安的小朝廷則很難完成北伐(西征)重新統一天下,重建往日的輝煌。

我國的地勢是從西北向東南方傾斜,西北高而東南相對較低,所以我國的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而流。如果從西北往東南進攻的話則是俯視,從東南往西北進攻的話則是仰視。從南(東)方向北(西)方進攻的話,相對比較困難;北(西)方進攻南(北)方的話,則相對比較容易。所以統一的政權大多由北(西)部政權完成,這些政權完成統一之後的統治中心自然也就是北(西)方。這些政權滅亡之後,核心統治區域自然就天下大亂。這些政權的宗室,只能在相對穩定的東部和南部延續政權。所以就出現了先有西和北,再有東和南的情況。

晉朝、周朝、宋朝的政權都是被來自於西北的政權所攻滅,周被西部的犬戎攻滅,西晉被北方的匈奴所滅,北宋被殺北方的女真所滅。這些政權被滅亡之後,西部和北方的政權實力依然非常強,宗室們若想延續政權只能逃到東部和南方地區。所以才會有東部和南方的偏安政權。


依稀說史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歷朝的先西后東並不是在當代決定的,而是後世的史學家為了更好的判別朝代,表明歷史時期,根據當時統治者所在的都城位置而確定的。比如說西周和東周,西周的都城是鎬京,在今陝西西安,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然後就變成東周了,漢朝也是如此。而且中國朝代還有分南北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北宋和南宋。北宋都城汴京(又稱汴梁、東京,今河南開封),南宋的都城叫臨安,是今天浙江省的杭州市。另外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同一朝代分為兩段的有

1、西周、東周

2、西漢、東漢

3、西晉、東晉

4、北宋、南宋

談不上正史,講一講趣事!歡迎大家關注。



談不上正史


今天又碰到類似的一個問題了,不妨再來參與互動一下。我要說的是無論是西周東周,還是西漢東漢,或者說後來的北宋南宋,這些帶有方位性的詞都是後來人給它們命名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區分。


實際上在當時的那個朝代裡,人們對自己所處的國家的稱號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周,大漢,或者大宋,對於當時的人不存在說有東南西北之分的。

為什麼要這樣區分

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劃分了,這是根據當時王朝政權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的方位來區分的,就比如說大漢王朝吧,剛開始劉邦奪取天下後沒多久,劉邦大漢王朝的都城定在了長安,以長安為國都的大漢王朝經歷了二百多年,後來王莽篡位奪取政權,此時也就意味著大漢王朝已經結束了的。



但是過了十多年後生為劉氏一族的劉秀,逐步成長起來,看見自己祖上建立起來的江山,落入外人之手,最後經過他不懈的努力,最終重新將天下奪了回來,由於他自身是劉氏後人,所以繼續沿用大漢國號史稱光武帝,隨後他將大漢的國都由原來的長安遷移到了洛陽,相對於長安,洛陽在東長安在西。所以後人為了便於區分就分別把前後兩個朝代叫做西漢和東漢。

為什麼先西后東

知道了這些,也就明白了其他朝代的叫法是怎麼一會事了。至於說為什麼是先西后東。我覺得這應該和人類文明的進程有關。



尤其是秦朝建立後,全國的政治中心就被定在了咸陽,咸陽位於關中平原腹地,他曾經是秦朝的國都,但慢慢的隨著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逐步的東移,社會經濟發展重心也逐步由關中平原向中原地帶開進,所以自唐朝以後歷朝歷代得政治中心都建立到了東邊。

比如洛陽、開封、南京、北京、杭州等等,這些地方相對於長安都算是東邊了,所以到了後來像長安洛陽這樣的老牌國都,就沒有再派上用場了。


綜上所述就是為什麼稱西周東周,西漢東漢的原因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先西后東的原因了。


小程看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有東西之分別,如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西晉和東晉,西魏和東魏,等等。

做這種區別,是歷史學家為了方便研究確定的,依據的是兩個王朝都城的相對位置,其中一個都城在另一個的西邊就叫西某,反之就叫東某,如西周都城鎬京(今西安)在東周都城洛陽的西邊,西漢都城長安在東漢都城洛陽的西邊,西晉都城洛陽在西邊,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在東邊,西魏都城長安在西邊,東魏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在東邊。


令人奇怪的是,西晉和東晉都城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如果按照二者的相對位置,應該叫北晉和南晉呀,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有時也用長江作為分界線。洛陽在北方地區,建康(南京)在近乎在北方地區,因為它被長江穿流而過。而且從距離來看,二者東西距離要大於南北距離,所以用東西劃分兩者。

其實,歷史上的朝代,不僅有東西之分,還有南北之別,典型的就是北宋和南宋了,區分的依據仍然是都城的位置,北宋都城開封在北方,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在南方,在長江以南,所以用南北劃分。



但是,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不存在這種區別,都叫一樣的名字,明明是兩個王朝,為什麼不另外取名,卻用同一名稱呢?

這是因為開國者都是同一姓氏,同一家族,而且血緣關係很近,後面的王朝是前朝的後代。如兩漢皇帝都姓劉,是劉邦的後代,兩晉皇帝都姓司馬,是司馬炎的後代,兩宋皇帝都姓趙,是同一個祖宗。


不改名字是為了宣揚政權的合法性,表明是前朝的合法繼承者,與前朝是一脈相承的。


讀史之樂


說起歷史上的朝代,不止東西之分,還有南北和前後之分。

如我們說的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劉宋,後漢,蜀漢等。

其實這些只是歷史學者為了區分不同的時代,給同樣名字的朝代冠上了不同的稱謂。

西周,原本是商朝西部一個名為“周”的諸侯國,商代晚期已成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公元前1046年,周朝的武王,討伐沒落的商王朝,經牧野之戰,滅商後就以封國“周”為名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控制了原來商的統治範圍,又使得周邊的很多小國臣服,他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各自治理自己的國家,定期到天下處納貢朝拜。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商都,以便更好的治理商人;武王還封他弟管叔、蔡叔在衛國和傭國,霍叔為侯,監督牽制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子牙封於齊、召公封於燕。

周朝初建時,周天子對天下的掌控還是很牢的的,諸侯也有反叛都被周天子平叛了。比如周武王死後,周公旦輔政,這也引起了管叔和蔡叔的不滿,他們串通武庚反叛,周公平息叛亂後又把紂王的弟弟微子啟封到了宋地,以承襲殷的對先祖的祭祀。到了周的後期,社會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諸侯國之間開始兼併,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掌控越來越弱,到了周厲王時還出現了國人暴動。周幽王時遊牧民族犬戎的勢利也漸漸壯大,昏庸的周幽王不但不去調節日益激化的矛盾,為了博得美人褒姒的一笑還玩起了烽火戲諸侯的遊戲,當犬戎真的打到京城時,烽火燃起卻見不到諸侯們的到來了,周朝也就滅亡了。


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周幽王的太子宜臼為王,並定都洛陽。宜臼本就是周朝的直系子孫,國號也定為“周”,為了區分這兩個時期,史學家們把定都鎬京的周稱也為“西周”,把定都洛陽的稱為“東周”。武則天稱帝后也以“周”為國號,史稱“武周”。

西漢和東漢也是如此,被項羽封為漢王的劉邦稱帝后國號為“漢”;光武帝劉秀掃平自西漢末年王莽新政的戰亂後,建立帝國,因為自己是漢室后羿,國號也為“漢”,為了區分這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起初稱劉秀建立的漢為“後漢”,如班固所著的史書為《後漢書》。而三國時期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在四川建立了一個政權也稱為“漢”,為了區分,史稱“蜀漢”。到了南北朝時,北方的匈奴也在中原建立了一個政權,他們認為自己是漢朝是漢公主的后羿,也就是漢的外甥,不但自己給改姓劉,把國號也定為“漢”,史稱“後漢”。那麼劉秀建立的漢政權就被史學家改為了“東漢”。



在說一下晉吧。西周時,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把他的弟弟唐叔虞封在晉地,也就是晉國。春秋末年時趙、魏、韓三家分晉,才有了戰國七雄。三國時期曹魏封功臣司馬昭為晉公,司馬氏竊取了曹氏的政權後以“晉”為國號。八王之亂後晉國迅速陷入戰亂,北方遊牧民族趁機南下,佔領了中原地區,司馬氏被迫南遷。司馬睿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權,仍然沿用了“晉”作為國號,也就有了東、西的區分。

戰國七雄是魏國是最先稱霸的,最終被秦滅亡。項羽滅秦後,漢文帝母親薄姬的前夫魏豹,仍被項羽封為魏王。東漢末年,曹操迎奉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不世之功,被封為魏公。曹丕稱帝后就以“魏”為國號,歷史上稱為“曹魏”。到了南北朝時,鮮卑人拓拔氏在中原建立了一個國號為“魏”的政權,史學家稱之為“北魏”。北魏末年,大臣高氏和宇文氏分別挾持拓拔氏的一支建立了兩個“魏”政權,史稱東魏和西魏。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557年西魏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



與北宋同時期存在的,還有一個由党項人建立的政權,以“夏”為國號,為了區分大禹建立的夏朝,也就稱為“西夏”了,現在寧夏還存有西夏的王陵。

政權先西、後東,和都城往東往南移有關,更多的是歷史上對高頻率重複國號政權的區分。


葉子寫實


為什麼中國曆朝都是先西后東呢?這個就與中國的地形有關了,眾所周知,我國的地形西高東低,而且東臨大海、北抵大漠西擁高原、南達叢林,豐富的地貌造就了不同的族群和生活方式,東南地區因為降雨充沛多是農耕文明,而西北地區因為降雨稀少則多是遊牧文明。

農耕文明很輕鬆形成繁華的城市和經濟,而遊牧文明應對災荒的方法只有向別人搶劫,所以在古代他們戰時為兵閒時為民,來去如風,對中原政權的穩定產生了極大的干擾。

歷史上以遷都來區別國號的朝代,除了周、漢以外,還有晉、宋兩朝,無不是先西后東或者先北後南,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原來的都城已經不適合做都城了。

在古代一個國家的首都往往是最繁華的地方,當然也有特例,比如唐朝時長安雖然是國際第一大都市,但是公認的經濟最好的地方卻是揚州,有“一揚二益”之說,唐朝時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之說,自唐朝以後,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漸漸分開,隨著海貿的興起,國家的經濟中心越來越往東南沿海轉移。

而且關中地區作為最古老的首都地區,開發過度,當地的產出已經不足以養活龐大的都城人口,比如唐朝高宗時期皇帝都不得不率領滿朝文武前往東都就食,而越往東南這種問題就會越小。

但是國家的威脅卻往往來自於北方,廣義的北方包括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因為只有強大的騎兵,才可以進行最有效的戰爭,而北方是騎兵的主要產地,畢竟南船北馬,這是地理上的優勢。

所以一個王朝在興盛的時候,他是可以在北方站住腳根的,所以這個時候定都長安可以遙控西域,都城穩則天下安。

而當一個國家出現問題的時候,哪怕他在某些強勢君主的帶領下重新振作一下,但是都城地區已經積重難返了,而且新任君主也有自己的基本盤,所以這時候都會考慮遷都,既然遷都的話,那就要慎重選擇了,畢竟不能再出現老問題。

而國內適合定都的城市也就那麼幾個,畢竟不會選一些籍籍無名的城市作為首都,而國內的大城市,除了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等等也沒有幾個,所以只好矮子裡面拔大個子,這樣一來不是往東遷就是往南遷。

所以,周朝也好,漢朝也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實力不夠,他們後來的延續王朝也只是苛延殘喘罷了,有些王朝像東晉,先天就有些不足,只能盡人事而知天命了。


飛凡看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兩個問題,一個是同一個姓氏宗族的政權為什麼要區分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另一個是為什麼中國早期的朝代都先選擇在西北地區建都,再續的時候都遷都了?注意是早期,因為唐以後就不是了。

同一政權的延續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是因為這兩個朝代都經歷了短暫的覆滅,而後皇室同族又在異地建都延續這樣的過程。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遭犬戎入侵無人來救,國家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陽,繼續周王朝。西漢時被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後光武帝劉秀擊敗王莽,再次統一全國,在洛陽重建大漢朝。實際上西周和西漢已經算是滅亡了,當然東周和東漢的建立者仍然認為是朝代延續,在當時是並沒有區分的,只是後人在研究歷史時為了區別,所以以建都的地理位置加以區分,稱作西周和東周,西漢和東漢。

類似的還有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西晉被匈奴所滅,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北宋被金國入侵,宋高宗南逃至臨安,建立南宋。

十三朝古都的西安

熟悉歷史的人就會發現,在唐以前,歷朝歷代都會選擇長安(今西安)建都,所以西安也被稱作是十三朝古都。這十三朝包括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其中除了秦建都在咸陽,但是咸陽和西安很近,阿房宮大部分面積都在西安,也可以看作是西安範疇。這樣的“龍興之地”為什麼唐之後就被統治者們放棄了呢?

因為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是個好地方,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靠近母親河黃河,旁邊還有渭河,兩條河流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非常適合農業開墾耕種。西安周圍崇山峻嶺,只有東面一條狹窄的通道可以進入中原地區,西周建立函谷關,東漢又建立了潼關,把守咽喉要道,易守難攻。西安在這裡非常安全,既可以據險自保,又可以出兵攻打中原,統一天下。甚至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

為什麼不再建都長安

但是為什麼在唐以後就不是了,有兩個原因。一是,關中地區經過上千年的開發,很多自然資源被破壞,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比較明顯的就是黃土高原地區,原來也是物產非常豐富的土壤,而且面積非常大,但是過度開墾之後土地貧瘠,溝壑縱橫。導致關中地區糧食減產,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反而是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後來居上,開發得比較好,面積也比關中地區大,產出的糧食提高數十倍。第二個原因是隋朝楊廣修建了大運河,把長江和黃河連起來了,這樣一來從水路進入關中地區就可以了,不用再翻越崇山峻嶺關中險要的地理優勢就沒了。今天的關中已經成為中國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了。

劉秀的考量

東漢建立者光武帝劉秀沒有定都長安,一是因為他在稱帝時,天下還四分五裂,他只有河北而已。周圍軍閥割據頗多,劉秀只能採用遠交進攻的策略,依託於自己的根據地平定關東,再進取關中。洛陽作為一個軍事樞紐,顯然是一個合理的選擇。直到建武十三年劉秀才得以統一天下,統一之後他是有考慮遷都長安的。不過劉秀的支持者多是地方豪族,在洛陽已落地生根,遷都無異於損壞他們的利益。而且當時的關中地區的土地資源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人口也匱乏。種種條件都不適合再遷都回去。

關注 ,每天閱讀一點兒歷史上有趣的新鮮事!


史海撲通


感謝提問。

中國古代有西東之分,如西晉、東晉,西漢、東漢,一方面是當時的約定俗成,另一方面也與其都城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

約定俗成

東西周的稱呼是因為當時東西分治,存在了兩個政權。

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史記•周本紀》

也就是說在當時西周與東周的稱謂就已經存在,而後人只是將這兩個稱呼叫開了而已。 西晉與東晉的稱呼也是如此,五馬渡江之後,建立東晉,但是所處的地方在當時被稱為江東。

江東這個稱號也是自古有之,如三國時吳國也被稱為東吳,項羽亦有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的典故。 而且晉朝在轉移過程中一直強調自己是東征,在晉朝人眼裡,他們是往東跑而不是往南。故而南北朝時繼承晉人的這一意識,對大晉建康朝廷定下稱謂為“東晉”。

“宋及東晉,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建平王劉宏奏文。

因此,稱其為東晉而不是南晉。

都城的因素

另外,都城的地理位置也是影響命名的一大因素。 西周的都城在西,東周的都城在東,故有周平王東遷的典故。而西漢的都城在長安,東漢的都城在洛陽,故而從地理位置論,會有西漢和東漢。

兩晉及兩宋也是一樣的,西晉都城同樣是在長安,而東晉的都城在建康,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北宋的都城是開封,而南宋的都城是臨安,一個在北,一個在南。所以會有西晉、東晉與北宋、南宋的稱謂存在。

因此,先西后東最早是因為當時的約定俗成,後來史學家根據都城所在也是這樣命名。


盛夏一抹清涼


現有西周的原因是:周滅商之後,都城豐鎬在陝西關中;後周平王因豐鎬被毀,戎狄在關中的勢力過大,無法抗衡因此遷都洛陽。豐鎬在西而洛陽在東,為了區別才有西周東周之稱,實際還是一個朝代,周天子血統延續未斷。

至於西漢東漢,古代稱為前漢和後漢,不稱東西漢,兩朝都城分別為長安和洛陽。兩漢中隔有王莽新朝,兩漢皇統並非父死子繼,劉秀為旁支。


明道若昧


一般都是以國都的遷徙來界定的!比如你說的東周和西周之分,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而亡國,最後國都向東遷移,由鎬京遷址洛陽,以此來說明同一個朝代但不同時代的方法!還比如西漢和東漢,因為王莽篡權西漢滅亡,光武帝劉秀重新奪回漢家江山,並把國都東長安遷至洛陽,後世也以此來區分西漢和東漢!還有就是晉朝,晉朝末期五胡亂華導致晉朝國都被攻破,遂遷至長江以南,由此來劃分西晉和東晉!還有就是宋朝,徽宗末年因為靖康之變,開封被攻破,趙構在杭州重新建朝,因為國都分屬南北兩地,所以後世稱其北宋和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