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所說的「隱者」通常指什麼人?你怎麼看?

傾城往事22


古詩中所說的“隱者"是什麼人?大家都已作出了很好的回答,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答案豐富多彩,令我讀後受益匪淺!自古以來,隱者皆是性情高潔,富有情懷,才能抱負不得施展者居多。多年以來,本人亦多有歸隱之夢,然因生計所累,斷不可真的實現。夢想歸夢想,人畢竟生活於現實之中,想來也是生命的一大悲哀吧!但人有夢想也並非壞事,我願奉獻小詩一首,請諸君一覽,是不是能從中尋得一樂:

《山鄉夢境》平水韻

泥爐細火燉香雞

暮罩柴門近馬蹄

好客鄉鄰總勸酒

一拳劃到月偏西


蒼天鷹隼1


問題:古詩中所說的“隱者”通常指什麼人?

前言

隱者就是指古代不做官的讀書人,也稱為隱士,隱士也分好幾種,有假隱士有真隱士,有做過官以後的隱士,有一生沒有做過過官的隱士。

其實古代讀書人,讀書時的理想就是出仕,讀書的目的是修身齊家著平天下,有人因為世道亂而歸隱,有人卻想通過歸隱獲取名聲去做官。還有很多人的理想是先做官,實現治世的理想再去歸隱。

一、假隱士

1、終南捷徑

1)、盧藏用

有一個終南捷徑的故事,說的是假隱士,這類人就是上面說過的,通過歸隱獲取名聲去做官。《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就隱居在京城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此中大有嘉處。"承禎徐曰:"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慚。

2)、李白

這種類型的隱士有不少,其中最出名的是大詩人李白,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年輕時到處“歸隱”, 名聲日盛,終於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後來賜金放還以後,仍舊再次出山追隨永王評判,可惜跟錯了領導,一生沒有實現魯仲連“功成身退”的崇高理想。

可見雖然都是假隱士,但是李白的追求與盧藏用的追求完全不一樣。

2、辭官後再出仕

另有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然後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但是有人仕隱不定是為了崇高的理想, 如辛棄疾也是丟官歸隱在出仕 ,用蘇東坡的話說:“行藏在我用舍由時”,彷彿很瀟灑,其實和李白、孔子一樣都是心懷天下,但是懷才而不遇,以後有機會還是要出來要做一份事業的。

3、山中宰相

南朝齊梁時陶弘景名隱實官,他辭官後隱居山中,梁武帝的朝中大事經常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 他給梁武帝的那首五言詩《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很出名: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二、真隱士

1、辭官後不在出仕

真隱士也分幾種,象陶淵明這一類以前做過官,但是後來因朝代更迭而歸隱,例如南宋詞人蔣捷也是如此,南宋亡國以後,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

有的是官場失意,主動或者被動辭官歸隱,例如唐朝的張志和、宋朝的王安石 、明代的文徵明、清朝的袁枚,辭官以後再也不出仕了。

還有的人做官隱居,然後又出來做官,例如南北宋時期的大詩人朱敦儒失官隱居後,晚年又被秦檜請出來繼續做官。但是朱敦儒據說是被迫的。

2、一生不做官的隱士

宋朝的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 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這是真隱士。

結語

古代的隱士就是指不去做官的人,今天據說終南山也有很多的隱士,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時代中,放棄家庭事業去隱居,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不過有些人從事農林漁牧等事業,在古代大約算得上隱士,在今天可能就算創業者了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隱者,隱士,處士,避世之人。說白了就是從繁華的官場或商城走出來,離開煩擾之地,脫離塵世,迴歸自然。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士,即知識分子,若是普通百姓,本身地位低微,還需要隱居麼?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也有極少數身居鬧市,深居簡出,即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也有遁跡江湖,混於商賈之中,多數都是隱居高山密林之中,種菜收果,狩獵採藥,一般不與別人往來,過獨居的日子。

著名的隱者是東晉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憤然離開官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古詩中也有寫到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就是: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真的是閒雲野鶴了。

另外,宋朝釋遵式亦有《隱者》詩曰:

一徑千峰裡,何人更往還。

無為無事者,白首白雲間。

釀酒擔寒瀑,尋猿過別山。

豈知名利客,鞭馬向秦關。


綺閣書生


很抱歉,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及時回答你的問題。在此向你表示歉意。

該說的我想前面的十幾位朋友都已說得很清夢了。下面談談我個人對隱者的看法。古詩上的隱者,一般指的是那些清高賢良的人仕。由於在朝為官,自持清高。不願和那些貪官汙吏同流合汙。所以辭官隱居山野。

還有一些是懷才不遇,看破紅塵而隱居於鄉野之中。他們這些賢良的人仕,有些是暫時隱居,靜得明主招安。如三國的諸葛亮,隨唐的姜子牙等等他們的隱居是為了不暴露自己,等待明主的招安。還有一些是看破紅塵,高才廉潔,根本看不起那些勢利貪官,可是憑著自己又孤掌難鳴,無力翻天。如/陶淵明,鄭板橋等等這些人仕他們己厭倦了紅塵。根本不願意為朝廷較力。隱居山野,與世無爭,為的是不讓外人來打擾,過上安逸悠然自在的生活。


李素齋


唐代詩僧賈島,寫過一首《尋隱者不遇》,全詩如下: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

以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所謂隱者,就是指古代那些躲在深山裡面,學富五車,滿腹經倫,但因看不慣當世而不肯做官,不順從權貴,保持著高尚情操的一群“怪人”。

而又有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之說,那些生活於市面上的隱者,用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出自己像一個凡人。兩者相比,“隱於市”確實要比“隱於山”要高一個檔次了。



聖人故里話古今


謝謝“芹菜娃娃”的邀請:因才蔬學淺,對古詩詞韻內涵理解有限,友所提問題,何為“隱者”可能回答的不甚準確,但還是要努力來答之!

據我所知,古詩詞中的“隱者”應該是指,一些思維敏捷邏輯清晰,談吐高雅滿腹經綸之文人雅士墨客也!

遠離喧囂的市井,歸隱無人知曉之地,不聞政事,過著隱居生活,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小耗神


第一種,指隱士。清高,又才高八斗,又不肯與當朝同流合汙,又不被重用。大多數寄託山水日月間,到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地區隱姓埋名,逍遙自在人士。如賈島寫的《訪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一生不得志,屢屢考試不中,心灰意冷,也想歸藏山林,上山尋隱士,這裡隱者應該屬這類人士吧。

第二種,應該屬於作者自己,自己在官場勾心鬥角,已疲憊不堪,有退出江湖,迴歸田園,例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實現了自己隱者的夢想,迴歸田園生活。

第三種,羨慕田園生活,又不能超脫世俗,每每還幻想朝庭重用自己。例如蘇軾,每每遭乏,想想學學范蠡,一葉扁舟走江湖;想學學陶淵明放棄官位,歸田園生活。但難以放棄紅塵官位,雖然也開肯出一片地,耕種,但為了生存而不得已,他也寫的《歸去來兮》最能寫出他無奈的心情。想做個隱者也好難。但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永遠敬重!

以上僅是個人看法,水平有限,歡迎朋友們點評和指導!


陽光18486


隱士達人!生活中的達人秀!工作和事業的隱退俠士,或者是閒雲野鶴之人!!!官仕看破紅塵了,也可以隱居隱退。

生活中的我好喜歡遊山玩水,暢遊祖國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


拿破崙與鬼谷子


古詩中的“隱者”,就是隱士。

《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中小童子的師父就是一位隱者。柳宗元詩中那位“獨釣寒江雪”的漁夫也是隱者。

隱士,就是有條件或有能力做官卻偏不去做官,而隱居鄉野山林的知識分子。

古詩中的隱士常以農夫、漁夫、樵夫的形象出現。

但是,本來就住在鄉野山林而沒有文化的農夫、漁夫、樵夫,是沒有資格稱為“隱者”或“隱士”的。

隱士,崇尚自然無為的人生態度,選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生活方式。他們一般具有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等特點。

隱士一般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往是隱士,比如,許由、巢父、列子、莊子、鬼谷子、黃石公、鄧禹、水鏡先生、徐茂公、苗訓、陳摶、河上丈人、陶淵明等等。



放歌水盡頭


一般是指那些常年居住在山村的文化人,退居官場回鄉居住的人。

其實真正的隱士,是那些看厭了凡塵,居於山村休閒娛樂,讀書耕耘的名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