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發機構:爲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新型研發機構: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6月26日,南京首屆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峰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峰會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為主題。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在致辭中表示:“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佔得先機;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贏得優勢。基於這樣的判斷,南京因勢而謀、應勢而動,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孵化,大力扶持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實踐、新的追求。”

作為國內首次針對新型研發機構的峰會,南京首屆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峰會無疑備受矚目,也被寄予深沉期待。關注這一峰會,不能繞過一個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正如張敬華所稱:作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後,南京到底拿什麼同其他城市競爭?我們認為,唯一的答案就是創新,最佳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就是建設新型研發機構。

新型研發機構,新在哪裡?有何深刻內涵?此前,專業人士給出定義,新型研發機構沒有固定的人員編制和事業費,沒有“計劃”色彩,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間資本均可成為投資建設主體。與一些功能定位不清、精力分散的傳統研發機構相比,新型研發機構整合各方資源,打開了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的通道,的確體現了重大創新。也正基於此,新型研發機構從一出生就不落俗套,洋溢著清新氣質。

更重要的是,南京上上下下已達成共識:抓創新名城建設,必抓新型研發機構。抓科技成果轉化,必抓新型研發機構。抓高端產業集聚,必抓新型研發機構。

舉辦首屆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峰會,其來有自。去年9月,南京提出“兩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落地”二字意蘊豐富。再美妙的制度設計,如果落地遲緩、按兵不動,就是海市蜃樓,正所謂“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舉辦峰會,一大鮮明目的就是,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最後一公里。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習近平總書記曾一再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說白了,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是我們必須完成的迫切任務。究其因,科技成果惟有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而現實尷尬在於,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長期存在。

反觀南京,科技資源極為豐富,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但是,南京也面臨著如何儘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的難題。

值得欣慰的是,當前南京正大力推進創新名城建設,通過建設發展新型研發機構“老母雞”式的平臺,努力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產業孵化、市場開拓的全鏈條。簡言之,科技成果轉化是題中應有之義。

據公開報道,去年11月份以來,南京市組織了三批:南京大學專場、東南大學專場、清華圖靈獎專場等集中籤約儀式,先後成功簽約123個新型研發機構。從廣泛對接科教資源,到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從落地運營進展順利,到企業孵化成效初顯,再到創新集群初步形成,無不說明一個樸素道理:打造新型研發機構這條路走對了,也走通了,接下來該是走得更順。

有個細節是,這段時間內,新型研發機構共孵化引進238家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和人工智能行業,2018年計劃引進孵化634家企業。這是看得見的成績,更蘊藏著看不到卻讓人感受得到的爆發力

,假以時日,無論所孵化的企業還是所形成的創業集群,勢必蝶變為令人矚目的創新成就。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當前,南京創新步入新境界。依託於雄闊的時代創新大背景,從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制度性激勵,到“科教人才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實力雄厚”迸發內在動力;從優厚條件招到賢納到才,到涵養創新生態,南京勢必成為國內最有魅力的創新高地和創新熱土之一。

擁抱新時代,勇擔新使命。在今年年初的南京兩會上,張敬華對南京打造更具活力創新名城提出“五最”要求,並強調“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南京的唯一選擇”。

從注重系統設計,到注重政策支持,從注重股權激勵,到注重合作共贏,再到注重市場運作,制度設計環環相扣,南京創新未來可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舉辦南京首屆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峰會為契機,在創新領域全方位發力,既推進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破除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更牢牢抓住機遇,最大程度變資源優勢為創新優勢,形成創新發展的核心優勢,“力爭到2025年將南京打造成為全球有較強影響力的創新名城”的目標必將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